奖励的艺术

2023-07-06 10:54沈佳怡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

摘要: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教师要学会用奖励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 “扇贝效应 ”理论 ,要充分把握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之间需要的差异 ,分析把握学生的需要层次,遵守公平性、长效性、多样性等实施原则 ,采取有针对性的奖励措施。具体包括 :得体适度 ,不疏细节 ;关注动机 ,注重长效 ,变换方式,新活有趣。

关键词 :“扇贝效应 ”;行为习惯 ;奖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可塑性强 ,但行为习惯经常反复 ,不能长久保持 ,需要不时纠正与提醒。面对此种现象 ,教师可结合心理学中的一些效应、理论来处理问题。本文结合我在处理班级事务时的一些情况 ,基于 “扇贝效应 ”,探索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奖励的艺术。

一、“扇贝效应 ”的作用

“扇贝效应 ”主要源自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研究发现。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 :如果每隔 20秒就对白鼠喂食 (奖励 )一次 ,一定次数以后 ,白鼠的反应 (兴奋 )就会停顿 ,直至下次喂食前一两秒才会出现反应。这说明白鼠会根据喂食的时间进行反应 ,其行为趋势就像扇贝开合。因此 ,被称为 “扇贝效应 ”[1]。这虽然是在动物实验中得出的结论 ,但在人的身上也能充分体现。

从长远角度来看 ,连续的、固定时间的奖励行为后 ,学生会表现出一些消极的影响 ,出现“扇贝效应 ”。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行为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 ,连续的、固定的奖励是必要的。此时的学生会处于一个兴奋状态 ,能够促使其快速地完成任务。经过多频次的奖励 ,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及时的肯定 ,过程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也会得以保持。在行为习惯养成的后期阶段 ,通过合理变化奖励的时间、方法和内容 ,保持新鲜度 ,从而形成间隔强化 ,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此外 ,当学生的行为达到一定的程度后 ,需要不断延长奖励的间隔时间 ,直到最后撤销奖励。

二、“扇贝效应 ”下的奖励原则

“扇贝效应 ”指导我们 ,只有充分把握了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之间需要的差异 ,遵守一定的实施原则 ,采取有针对性的奖励措施 ,才能收获良好的激励效果。[2]

(一)公平性原则

寻求公平是人们对合理社会秩序的共同愿望和普遍渴求 ,是每一个正常人与生俱来的心理。当面对教师的不公正奖励时 ,学生通常会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丧失对教师的信任。班级中总有几位各方面都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会时不时地表扬、奖励他们。在其他学生看来 ,奖励总是属于别人 ,自己很难获取,渐渐丧失了积极性。对于那些表现好的学生 ,教师可以给他们设立更高的目标 ,提高奖励的获取标准。

(二)长效性原则

奖励不能局限于物质奖励 ,更应该注重精神上的奖励。物品只是奖励的载体 ,学生更在乎的是教师的关注和肯定。物质奖励往往只是短暂有效 ,想要学生的行为习惯持续长效 ,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内而外地产生行为内驱力。教师可以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强化结合起来 ,注重学生的内在 ,让他们获得持续的动力。

( 三)多样性原则

教师如果长期使用同一种奖励方式 ,长期使用类似的奖品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下降 ,缺乏想要好好表现的动力 ,从而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需要变换奖励的形式、更新奖励。有时候 ,哪怕是极小的变化 ,也能够起到 “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

三、结合 “扇贝效应 ”的奖励策略

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教师要学会用奖励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正确地使用奖励呢 ?可结合 “扇贝效应 ”,使得奖励在平中见奇 ,彰显情感和智慧。

(一)得体适度 ,不疏细节

当一个学生经常获得同质化的奖励时 ,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减弱 ,那么奖励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一个学生很少获得奖励时,奖励对他而言是弥足珍贵的 ,那么奖励的意义就比较重大。所以对于奖励 ,教师需要深思熟虑 ,得体适度 ,不疏细节。

1.奖励兼顾全体与个体

在班级中 ,会有一部分优秀学生 ,各方面都很活跃。对于这些学生 ,我会私下跟他们沟通 ,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在班级中 ,也会有 “边边角角 ”的学生 ,这些学生往往更需要教师的奖励。我会放低对他们的要求 ,他们尽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后 ,即可得到奖励。面对学生的差异 ,兼顾公平 ,这样和谐有序的氛围能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例如 ,在排桌椅这一常规行为表现中 ,我给学生设计了一句口号 :“塞椅子 ,排桌子 ,捡垃圾。”对于班级中优秀的学生 ,他们的能力是相对出色的 ,所以这项常规完成得都很不错,前期也会得到表扬 ,而在后期 ,我提高了对他们的要求 :速度要快 ,还要帮忙检查本组的桌椅排列情况和地面卫生。而对于班级里一些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 ,我对他们的要求是 :自己的 “小天地 ”尽量保持整洁 ,在提醒下能够有序地做好这 “三步 ”。

2.奖励因人而异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学生 ,所以奖励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奖励的时候 ,要注意合理性。教师应当分辨清楚哪些要求是可行的 ,哪些要求是不可行的 ,不可行的要求坚决不能答应。可以给学生制定一些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对应一些小奖励。如果学生都能达成的话 ,可以给学生制定大目标 ,奖励也随之放大。奖励量身定做 ,促进学生一步一步健康成长。

例如 ,班上的小张同学 ,他做事很慢 ,整理书包对他来说都是 “体力活 ”。放学铃响后,他通常要坐着 “缓冲 ”一段时间。别人提醒后 ,他才开始整理书包。然而 ,他的整理能力也令人头疼 ———课本、练习本胡塞一通 ,文具盒里也是乱糟糟的 ,把各种物品塞进书包后,通常还会遗留个别笔、橡皮在桌肚。最犯难的是拉拉链了 ,拉不上的时候 ,又得重新塞一塞 ,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拉上。整理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于是 ,我给他制定了一些小目标。首先 ,能够对书本进行分类 ,按课本、教辅练习分好 ,从大到小叠放好,文具盒里的文具也擺放好 ,做到后便进行口头表扬 ;接着 ,能够做到清空桌肚 ,书包里的书本和文具盒摆放整齐 ,拉上拉链 ,做到后便能受到教师在全班面前的表扬 ;最后 ,能够熟练完成整理书包的任务 ,速度要快 ,做到后奖励一个小闹钟。与他进行一系列的目标和奖励的约定后 ,小张同学有了努力的方向。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他既学会了整理书包 ,又培养了时间观念 ,可谓效果明显 !

(二)关注动机 ,注重长效

物质奖励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但会导致学生只是为了获得奖励而好好表现 ,一旦奖励取消 ,他们的行为也会有所反复。因此 ,奖励更应该着力于精神上的满足。精神奖励能够激发人的荣誉感、进取心等。像拥抱、抚摸、微笑、口头称赞等都属于精神奖励。

1.奖励在无痕中濡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 :一个人活在世上既有物质方面的需求 ,也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在学生的习惯养成中 ,教师在初期進行物质奖励后 ,可加入精神奖励的方式 ,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多的满足感。

例如 ,有些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就餐习惯不太好 ,挑食 ,就餐速度也比较慢。随着学校 “光盘行动 ”的开展 ,我便结合学校的 “争章活动 ”,制定了以下规则 :自己光盘且未给别人吃菜的学生可以获得两个章 ,帮助他人吃掉菜的学生可以获得一个章 ,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未吃完的学生需要扣一个章。一个个章虽敲在纸上 ,但更多的是一种教师对学生的认可与鼓励。除此之外 ,每月我还会进行 “光盘小达人 ”的表彰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称号 ,但对学生来说 ,这是一种荣誉 ,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是能够愉悦很久的精神满足。学生在无形之中既养成了良好的就餐习惯 ,又培养了乐于助人的品质。

2.奖励助力自我成长

内驱力的养成离不开外驱力的助力 ,学生受外驱力的 “诱惑 ”开始做某一件事 ,在做的过程中 ,慢慢收获成就感。这时 ,学生就产生了内驱力 ,想要取得更大的进步 ,获取更多的成就感。在教育中 ,内驱力带来的效果往往是持久性的 ,也更利于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为了学习生活更好地开展 ,我设立了一个奖励制度 ,让学生准备一本 “贴纸成长册 ”。有礼貌、乐于助人、守纪律、就餐光盘等都会获得贴纸奖励 ,获得贴纸即可贴在 “贴纸成长册”上。我还会每月组织学生评出 “两操之星”“乐于助人之星 ”“劳动之星 ”等,也有相应的贴纸奖励。在 “贴纸成长册 ”的基础上 ,我还设立了一个积分机制 :满 10个贴纸会得到一封表扬信 ,满 20个贴纸会得到一张积分卡,满 30个贴纸会得到一张 “免罚金牌 ”,满 40个贴纸会得到一张免作业卡 ,满50个贴纸会得到一份神秘大礼 ……凡是获得的奖励在 “贴纸成长册 ”上一目了然。这样的奖励方式,将视线落在学生的自我成长上 ,帮助学生树立 “只有努力表现才能获得奖励 ”的观念 ,助力学生自我成长。

(三)变换方式 ,新活有趣奖励也要注重多样性。变换奖品、变换奖励的形式 ,让奖励变得新活有趣。

1.变换花样 ———让奖品常换常新

奖励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特别是在奖品设置方面。如果奖品是一成不变的 ,或者是学生不感兴趣的 ,即使对学生进行奖励 ,学生心里也不会有多大的波动。因此 ,要变换花样,让奖品常换常新 ,具有一定的 “吸引力 ”。

例如 ,在班级中 ,我设置了 “值日班长 ”的职位 ,被选上的话就相当于 “小老师 ”,能够管理全班同学 ,且能够得到一定的奖励。为了增强仪式感 ,让学生更积极地参加评选,我还特地准备了袖标。值日班长的评选条件是自身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具有示范作用。学生一开始积极性很高 ,但时间一长 ,不免有些懈怠。于是 ,我更新了值日班长的 “特权 ”,如享有图书角阅读权、做老师的小助理、代表班级参加校级活动等 ;在物质奖励方面 ,我设计了一本奖励之书 ,值日班长享有随意翻两次的权利 ,从而获得对应的小礼物。随着奖励的更新 ,值日班长又成为学生“追逐 ”的职位了。

2.间隔强化 ———让奖励出人意料

间隔强化就是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后 ,就要不断延长奖励的间隔时间 ,直到最后撤销奖励。教师可以适当地变化奖励时间 ,有效利用间隔强化 ,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 ,有位学生早晨上学经常踩点到 ,也常常迟到 ,而且他整理书包也很慢 ,有时候晨读都开始了 ,他还在慢吞吞地整理书包。于是,我就想了一个针对他的激励方案。我对他说 :“如果你能每天早点到校 ,快速地整理好书包 ,老师就每天奖励你一个贴纸。约”定好后 ,果不其然 ,第二天该生早早地来到学校,而且书包整理得也很快 ,我第一时间就表扬了他 ,奖励了他一个贴纸。该生坚持早早到校一周后 ,我又对他说 :如“果你接下来能坚持一周早早到学校 ,并且快速整理好书包 ,那么老师奖励你一支铅笔。”该生也坚持完成了约定 ,收到了对应的奖励。接下来 ,我又对他说 :“如果你能坚持一个月早早到学校 ,并且快速整理书包 ,那么老师奖励你一张积分卡。”这一个月里 ,该生都能坚持早早来到学校,他得到了积分卡奖励 ,我也在全班面前着重表扬了他。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 ,该生很少再出现迟到的现象 ,成功克服了迟到的坏毛病。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需要他们长期的努力 ,也需要教师反复督促与提醒。夸美纽斯说 :“一切存在美的东西其本性都是在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 ,但是到了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教师可以运用奖励的艺术 ,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抓住现在 ,一切为了儿童。

参考文献 :

[1]刘儒德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第二版 )[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85 186.

[2]袁梅 .关于奖励艺术的心理学分析 [J].河南社会科学 ,2011(6):125 127.

(沈佳怡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加强家校共育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关于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
中职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究
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策略新论*——以礼乐文化涵养初中生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