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悦
中国素有“瓷国”的美称,瓷器是火与土的完美融合,也是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历朝历代留存下来的瓷器品类众多,青瓷、白瓷都曾风靡一时,备受文人推崇,随着工艺的发展,青花瓷以其独有的绘画表现力逐渐独树一帜。
青花瓷,实为白地青花瓷,以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1280℃以上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20世纪70—80年代,在扬州唐城遗址范围内陆续发现了20余片青花瓷残片,学者对这些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河南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判定唐青花的产地是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进一步确认了这一观点。元代中期开始,相对成熟的青花瓷在景德镇再度崛起,并迅速独领风骚,绽放异彩,成为明清时代瓷器的主流。
青花瓷不仅有发色鲜明、呈色稳定、永不褪色的优点,更因其用笔浓淡皆宜、富于变化而具备了等同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力。从早期寥寥的几笔涂鸦,到后期加入大量皴擦点染的绘画技法,以花鸟、山水、人物等绘画题材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形成一幅幅形神兼备、笔墨空灵的水墨画作品,青花瓷绘画工艺飞速发展,在明代进入成熟期。
明嘉靖梅妻鹤子瓷板画现藏于扬州国有文物商店,整幅瓷板27厘米见方,外有旧镶红木边框。瓷板胎体坚致,釉面洁白厚润,画面中心为一高士执笔坐于案前,高士身边立一研墨书童,二人凝神静气,神色专注。桌案左边一树梅花凌寒怒放,桌案右边一只仙鹤信步闲庭。高士身后有一户门隐于祥云之中,门上苍松盘旋,松枝遒劲古朴。画面右上角以“壬”字云和太阳为饰,周遭辅以仙草、灵芝等点缀。画工精湛细腻,以混水技法勾勒线条、单线平涂,以线写形,以形传神,人物的眉眼神态、衣摆的褶皱纹理、挺立的梅枝花瓣、踱步的仙鹤翎羽,皆通过高超的绘画技法一一呈现,可以说笔笔见力。恬淡专注的人物性格和清新秀雅的自然景观透过画面传递出来,给人心旷神怡、飘逸出世的共鸣共思之感。整幅瓷板构图丰满,繁简得当,“梅妻鹤子”立意高洁,是嘉靖时期(1522—1566)官窑瓷器佳作。
陶器和瓷器上的人物图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如马家窑文化彩陶器皿上绘有数组集体舞蹈人像,排列整齐呈几何分布。隋唐两宋各窑口瓷器也纷纷出现人物纹饰。但瓷器上出现成熟的釉下彩人物故事纹饰还是要到元代以后,这与元曲的发展和版画的流行是密不可分的。元曲以其作品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手法的多变、描绘的生动,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大放异彩的同时,也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使各类文学题材具象展现在画片之中。元代,青花瓷上出现了大量人物故事图案装饰,如元青花中我们熟知的“鬼谷子下山”“萧何月下追韩信”“四爱图”等。明代,“张骞乘槎”“携琴访友”“太白醉酒”“八仙过海”等题材大量出现,其中“八仙过海”又可细分为吕洞宾拿纯阳剑、铁拐李拿葫芦、汉钟离拿芭蕉扇、张果老拿渔鼓、何仙姑拿荷花、蓝采和拿花篮、韩湘子拿笛子和曹国舅拿玉板等诸多画片。而后,具象化的八仙画片又以八仙所持法器抽象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暗八仙图案。
“四爱图”是明清两代瓷器中人物故事的主流纹饰。“四爱”是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爱鹤。本件瓷板的故事取材于林和靖爱梅爱鹤,该典故出自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林和靖,名逋,字君复,宁波奉化黄贤村人,其咏梅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梅以和靖为知己,可以不恨矣”。林和靖除爱梅外,还特别善养鹤,每当外出游湖时,客人来了,家僮开笼放鹤,他望见鹤飞来,知道有客就返棹回家,与客人饮酒吟诗时,鹤起舞助兴。由于林和靖爱梅若妻,视鹤如子,“梅妻鹤子”遂广泛流传,成为佳话。传说林和靖死后,他养的鹤也在墓前悲鸣而死。林和靖隐居孤山,足迹不入城市30余年,无一日不恬然自足,甘心淡泊。同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王羲之通过鹅之曲颈高歌、红掌拨水参悟书法伸臂运笔,气脉贯通。到了后期,苏东坡爱砚、黄庭坚爱兰、李白爱酒、杜甫爱诗等典故也逐渐被补充进“四爱图”的范畴。“四爱图”以古代著名高士的生活情趣为题材,展现的是古代文人雅士不慕世间名利的闲情逸致。
如果说内容和笔法是青花瓷画作品的躯体,那么青料无疑就是青花瓷画的灵魂。不同的青料因其不同的发色特性会产生不一样的呈色效果,赋予了各个时期青花瓷独特的时代烙印,给后世研究和鉴赏提供了有力的抓手。以明代官窑瓷器为例,明永宣时期(1403—1435)主要使用進口“苏麻离青”,简称“苏青”,特征是颜色浓重艳丽,微微晕散,浓重处形成铁锈斑;成化开始,弘治、正德三朝(1465—1521),因进口料用完,开始使用新材料,产于江西乐平县,称“平等青”,又叫“陂塘青”,特征是发色恬静淡雅,清淡秀丽;到了嘉靖、隆庆、万历时期(1522—1620),用回青料,产地在西域,发色艳丽,蓝中泛紫;至泰昌、天启、崇祯(1621—1644)等晚明时期,用石子青居多,产地在江西、浙江,发色清淡,略泛灰色。这件梅妻鹤子瓷板画就是典型嘉靖青花瓷的那种浓翠艳丽的蓝紫色,所用青料蓝中泛紫、晕染得当,当为回青料。回青料只限官窑使用,由政府统一保管,因而嘉靖时期(1522—1566)纯正的官窑青花瓷因使用回青料而独具特色。《江西大志》记载回青料的配方与色泽的关系:“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真青混在柸上,如灰色;石青多则黑。”
这幅瓷板画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时代最真实的色彩,瓷板上蓝中泛紫的回青料,契合了嘉万时期(1522—1620)道教奉行“紫气东来”的道教色彩。瓷板上的高士图,仿佛也带着一丝厌世情绪,印证朝堂黑暗、抱负无法施展,古来高士们唯有寄情于山水之间,在山水之间追求自生价值的出世思想。
(作者为扬州文物商店有限责任公司门市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