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物理
泥河湾盆地板井子遗址古人类对动物资源的消费策略
研究者以泥河湾盆地板井子遗址(约90 kaBP)2015年出土的动物骨骼为材料,通过骨骼表面痕迹分析、骨骼单元出现频率研究及长骨破碎方式的统计,辨识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对动物骨骼造成的不同影响,讨论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MIS 5)中国北方古人类获取、搬运及处理动物资源的综合性策略。研究结果显示:一、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为古人类活动所遗留,自然营力对动物骨骼有改造作用,但并未影响我们对古人类行为的辨识;二、古人类在捕获马科动物之后,将其完整地带回了遗址并肢解;三、在处理猎物遗骸时,肌肉和骨髓富集的部位是古人类利用的重点。结合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动物遗存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在MIS 5阶段前后,中国北方已经出现了可以高效利用动物资源的人类群体;稳定、充沛的能量来源,或是他们应对北半球中高纬度干旱草原环境气候波动的重要生存策略。(王晓敏、王法岗,《人类学学报》2022年第6期)
陶器揭示欧洲古代狩猎采集者群体之间关系
《自然—人类行为》最新发表一篇论文指出,在欧洲不同的狩猎采集者群体之间,关于如何制作和使用陶器的知识,是在农业扩张前通过亲缘关系驱动的区域性通讯网络进行传播的。这一研究结果基于对陶器残片的分析,表明陶器传统起源于中亚或西西伯利亚,而后被欧洲的狩猎采集者社群习得。论文通讯作者、爱尔兰梅努斯大学罗恩·麦克劳林和同事与合作者一起,分析了1226个陶器的残片,这些陶器来自遍布在东欧和俄罗斯的156个狩猎采集者遗址。他们的研究结合了放射性碳测年、陶器形状和装饰的数据,以及对陶器内部有机残留物的分析结果。他们的研究表明,陶器的使用在公元前5900年之后相对较快地向西传播,只用了300—400年就传了3000公里(相当于一代人里最远传了250公里)。他们对陶器形状和装饰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上述传播过程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这些陶器的特性与它们使用方式之间的关系可能反映了狩猎采集者后代继承的社会传统。论文作者还发现,有证据表明这些陶器被用来烹煮各种食物,说明对陶器的使用不是出于任何经济或环境压力。 (孙自法,中国新闻网)
知文明
泥图像、仪式与古代埃及、亚述帝国的战争叙事
古代埃及和亚述的大规模战争图像,都是在帝国扩张的背景下,于传统的零散、小幅战争刻绘艺术形式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对战争场景的动态刻画出现在十九王朝的塞提一世统治时期。卡尔纳克神庙多柱大厅北侧外墙上的绘画浮雕,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特定埃及军事行动及其后续事件的复杂全景图,其上刻绘着塞提一世对西亚、利比亚所进行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此后,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拉美西斯三世在位期间也对各自在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在不同的地点以浮雕画面进行了记录。(史海波,《史学集刊》2023年第1期)
商末至西周早期的赐贝
赐贝是商末至西周早期广泛开展的政治活动,一般由最高统治者主持,受赏者可将王所赐之贝分赐臣下或宗嗣。赐贝的核心内涵是确立等级秩序和政治纽带,自上而下贯彻王权统治。赐贝在商末帝辛时代盛行,并为周人继承发展。商王赐贝对象主要是近臣、个别强宗大族的族长;周王赐贝对象范围扩大至外服诸侯,赐贝数目增大,亦出现一并赐予车、马等其他物品的情况,仪式内容也逐渐丰富和程式化。至西周恭王時期,赐贝日渐式微,册命接续而起。册命的政治功能与赐贝相同,仪式内容、文书结构也与西周赐贝相关要素的发展趋势相对应。赐贝可视为册命制度的渊源之一。(刘源,《历史研究》2022年第5期)
欧洲的青铜文化谱系
欧洲各地青铜器均常见武器、工具与装饰品。南欧还有较多的青铜人像与动物,大多与祭祀活动有关,可以看出南欧青铜文化与地中海东岸和南岸青铜文化的密切联系。东欧的青铜武器最为发达,显示出草原人群尚武的特点。欧洲大陆支离破碎的地理结构以及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造成了境内青铜文化的多元性。南欧东部与东欧南部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最早,青铜文化也最发达,对其他地区的影响也比较大。西欧沿海与北欧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略晚,青铜文化不甚发达。中欧青铜文化受到南欧、东欧影响的同时,又对西欧、北欧产生了重要影响。(毕经纬,《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11日)
读天下
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发布
2022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结果。根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泥河湾等19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琉璃河等32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至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建成55家,立项80家。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结果呈现3个特点:一是深度展现本体价值。此次评定单位和立项单位体现出中华文化鲜明标识,符合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中华文明精神地标的要求。二是充分实现社会意义。入选单位年代上限至旧石器,下限至明代,有聚落、城址、窑址、矿址、陵园、寺院等,分布于城市中心、城郊、乡村等不同地理位置。三是突出发挥各自特色。19家评定单位中,均建有或在建遗址博物馆、陈列馆、展示馆,考古研究保护、展示阐释等工作都相对突出,规划实施路径明确。(赵晓霞,《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12月30日)
Books Exhibition 书讯
《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 编著
文物出版社,2022年11月
本书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在遴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联合编辑的大型学术画册。
《浙江汉六朝考古》
刘建安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
汉六朝是一个从统一到分裂的时期,而彼时浙江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从富有区域特色到汉化的阶段,社会变迁、物质文化面貌与政权、政区的更替必然有着直接联系。同时,探索浙江地形、人文地理与政区建置的稳定关系对于考古资料的分布、分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考古史》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著
科学出版社,2022年9月
本书介绍了成都文物考古工作简史,成都考古发现与研究史,成都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古建研究及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历程。全面涵盖了新石器时代、商周、汉六朝、唐宋、明清五个时段,包含遗址、墓葬、宗教考古、陶瓷考古、城市考古等多个专题。
《世界文明中的技术》
【英】阿诺德?佩西、【英】白馥蘭 著,朱峒樾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1月
本书概述了公元1000年起、横跨千年的世界技术发展传播史,考察了农业、火器、印刷、电力和铁路等技术的变化。围绕着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技术对话、环境制约、工业革命。作者使用了“技术对话”这个术语来挑战自上而下的“技术转移”概念,它表明技术传入一地后,通常被调整以适应当地的需求和条件,也常常引发进一步的创新。
《东南亚铜鼓:青铜时代的世界及其余绪》
【荷】贝尼特?肯珀斯 著,谢光茂、宋秋莲、杜芳芳等 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1月
本书是关于东南亚地区所发现铜鼓的全面记述和研究。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东南亚铜鼓的发现和研究;第二部分介绍铜鼓的形状与结构,以及功能和用途;第三部分介绍铜鼓的装饰图案;第四部分介绍铜鼓的起源、扩散及分布情况;第五部分介绍铜鼓的年代,内容包括各地发现的铜鼓类型及其他相关的青铜器;第六部分为当代东南亚地区少数民族制造和使用的铜鼓的介绍。
《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1300—1800》
【新加坡】约翰?N.密西 著,潘一宁、戴宁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月
本书从历史考古学的角度研究新加坡的崛起及其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第一部分结合考古证据与文献材料,讲述中古时代的新加坡及其周边海域的兴衰史,尤其详述了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经济交流情况,深入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为新加坡商业和城市生活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第二部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考古成果,包括新加坡本地物产和舶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