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孙中山介绍与传播社会主义思想

2023-07-06 00:14姜华帅程早霞
档案与建设 2023年4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社会主义孙中山

姜华帅 程早霞

摘 要:清末民初孙中山对社会主义思想多个流派作了介绍,他将单税社会主义作为“平均地权”主张的重要理论支撑,把国家社会主义视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优先选项,他还对马克思主义做了选择性介绍。孙中山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方式是多样的,《民报》等报刊是孙中山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演讲是孙中山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常用方式,孙中山还善于利用自己的政治声望和媒体声量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孙中山开创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先河,他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为后人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孙中山;社会主义;传播;民生主义;思想;辛亥革命

从1905年到民国元年,孙中山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思想传播,他对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论述,以及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动因、方式和影响,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 孙中山是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早期傳播者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梁启超认为孙中山是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他指出孙中山虽不是学者,但“提倡社会主义,以他为最先”[1]。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也曾将孙中山比作“中国社会主义之父”[2]。1896年孙中山赴美期间与亨利·乔治单税社会主义的拥护者有过接触,后来单税社会主义成了孙中山“平均地权”主张的重要理论来源。据宋庆龄所言,孙中山在19世纪末旅欧途中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及其活动就有所了解,他还“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并阅读当时的社会主义书刊”[3]。尽管孙中山不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真谛,但他对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情宣传,启蒙了民众,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前期的铺垫。

(一)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为孙中山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主观条件

1886年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期家境贫寒,10岁时才有机会上私塾, 12岁时他受长兄孙眉的资助在香港、广东等地接受西式近代教育。青年时期的孙中山对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有所不满,他最初将政治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清朝重臣李鸿章身上,写过《上李傅相书》,被拒绝后,抛弃了改良幻想,走上革命道路。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他被迫流亡海外。流亡英国期间他经常去伦敦图书馆读书,阅读了一些社会主义著作,对马克思及亨利·乔治等人的社会主义主张有所了解。孙中山在英国期间还细心观察资本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英国贫富分化严重、工人备受资本家和政府压迫等社会问题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流亡日本期间孙中山与日本社会主义活动家幸德秋水有过交流,使孙中山对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了解。孙中山平时非常注意收集和阅读社会主义著作,据《上海孙中山故居藏书目录》记载,“他所收藏的有关社会主义的西文著作有十余种”[4]。这些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为孙中山接受和传播社会主义提供了主观条件。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是推动孙中山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客观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出等尖锐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阵营间的斗争日趋尖锐,工人运动此起彼伏。随着工人阶级政治意识的不断觉醒,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潮不断涌现,冲击着资本主义统治的思想基础。1889年第二国际的成立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不少国家成立了社会主义政党,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在亚洲,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工人力量不断壮大。受欧美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日本成了亚洲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心,涌现了幸德秋水和片山潜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活动家。孙中山因受清朝政府的政治迫害,流亡英国、日本等国,深受当时这些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为后来他主动了解和传播社会主义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在中国“古而有之”

孙中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含社会主义元素,他用大同、均贫富等思想来解读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古而有之”。在上海的中国社会党组织的演说中他指出:“考诸历史,我国固素主张社会主义者。井田之制,即均产主义之滥觞;而累世同居,又共产主义之嚆矢,足见我国人民之脑际,久蕴蓄社会主义之精神”[5]。孙中山还善于用中国古代哲人思想为社会主义传播鸣锣开道,他将孔子的大同思想作为阐释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多个场合中他将社会主义和大同主义等同,并视“世界大同”为理想社会的奋斗目标。他还用尧舜的博施济众、墨子的兼爱来类比社会主义的博爱。孙中山认为墨子所提的兼爱与社会主义的博爱有相似之处,但社会主义的博爱是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广义博爱,是普及于人人的博爱,比墨子狭义的兼爱范围要更广。

(四)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关系的论述

据冯自由所言,在《民报》发行之前民生主义一词还未出现,孙中山在与同盟会成员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多用社会主义一词,但他宣称他的经济主张“实较目前欧美人所言之社会主义为广大云”[6]。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中,孙中山将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混为一谈,他在谈及国外社会党倡导社会主义所做的努力时指出,社会主义有“主张废资本家归诸国有的,有主张均分于贫民的,有主张归诸公有”[7]的不同流派。在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中孙中山强调民生主义就是国家社会主义。在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上的演说中孙中山又提出:“至于民生主义,非以社会主义行之,不能完全”[8] 。他对社会主义与民生主义的关系又作了概括,指出:“仆之宗旨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9],并强调他将为全国人民谋幸福和安康作为毕生的志愿。

尽管后来孙中山有“民生主义,就是时下的社会主义”[10]表述,但总体上来看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的外延要比社会主义广,社会主义的外延比共产主义广。1912年10月在上海的中国社会党组织的演说中,孙中山将社会主义分为集产社会主义和共产社会主义两个派别,并称“共产主义本为社会主义之上乘”[11]。这一时期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关系的论述如果用图形表示的话,民生主义是个大圈,社会主义是个中圈,共产主义是个小圈,共产主义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尽管孙中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些误区,如他将俾斯麦的国家资本主义视作国家社会主义,但他在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关系上的认识还是值得赞赏的。

二、 孙中山对多个社会主义流派的介绍

(一)孙中山对单税社会主义极为推崇

单税社会主义学说是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孙中山对其尤为推崇,称其“实为精确不磨之论”[12]。《民报》创刊号刊发了孙中山委托廖仲恺翻译的《进步与贫乏》一文,此文翻译了亨利·乔治所著的《进步与贫困》一书的部分内容。《民报》创刊号介绍《进步与贫困》这部著作,可见孙中山对单税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视。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演讲中孙中山指出,欧美出现财富增加而贫困人口增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解决土地问题,他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采取土地定价法,他肯定了德国殖民者在中国胶州湾推行土地单一税所取得的实效。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孙中山毫不掩饰对单税社会主义的推崇,他指出:“贵国的单税论者亨利·乔治的学说,将成为我们改革纲领的基础”[13]。他还强调要采纳亨利·乔治的全部学说,将所有的天然实利归政府所有。

(二)孙中山视国家社会主义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优先选项

孙中山在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中指出,同盟会的唯一政纲是内含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他认为经过辛亥革命后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已经实现,民生主义是今后的努力方向,并强调:“故民生主义者,即国家社会主义也”[14]。孙中山认为德国采用了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将铁路、电气等大实业均收归国有,避免了资本家垄断的流弊。他指出,英国和美国没有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导致社会问题频发,中国可以防患于未然,通过实施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使普通民众免受经济阶级压迫之苦。孙中山对俾斯麦通过国有化政策调整经济发展表示肯定,他赞赏了俾斯麦所采取的惠及普通民众的福利政策,但他对俾斯麦在政治上追求专制统治提出了批评。孙中山强调他所倡导的“国有”,既不同于清朝政府的皇室一族国有,也不同于俾斯麦的专制国有,是建立在民主政权基础之上的国有。

(三)孙中山选择性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孙中山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人物。孙中山指出,马克思苦心研究资本问题三十余年,著有《资本论》一书。此书不同于其他专门迎合粗浅言论的学说,而使社会主义学说“遂成为有系统之学理”[15]。孙中山还将马克思与亚当·斯密作对比,认为马克思是新经济学派,在分配中注重为多数工人谋幸福,反对资本家坐享其成。他指出,马克思所提倡的“劳动应得相当报酬之说”[16]为世界学者所赞同。在孙中山的影响下,《民报》也有相关文章涉及介绍马克思主义,如《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一文对马克思的生平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两部经典著作做了重点介绍。孙中山虽然对马克思及其主张评价很高,但没有系统化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更多的是借“资本公有”[17]和“分配平均”为其节制资本的主张做铺垫和宣传,为其富民强国的政治理想寻找理论支撑。

三、 孙中山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多种方式

(一)演讲是孙中山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常用方式

孙中山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还是一名出色的演讲家。他曾承诺担任中国社会党宣传社会主义的讲师。1912年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多次发表了以社会主义为主题的演讲,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12年10月14日至16日,孙中山应中国社会党的邀请在上海作了关于社会主义的专题演讲,聆听者有数千人。孙中山此次演讲的理论性非常强,他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流派、社会主义的精髓和如何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有较为系统的思考。他在演讲中还多次提及马克思,张奚若指出:“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楚,他响亮地用英语讲着‘卡尔·马克思的名字。当时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真是什么也不了解,经孙先生一讲,才了解一个大概。”[18]张奚若认为孙中山有“令人佩服的口才”[19],他听了孙中山的演讲后,感到“他的完全逻辑式的陈述中有一种特别的力量”[20]。孙中山对共产主义实现后“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描述,使张奚若“相隔多年犹闻其声”[21]。

孙中山在演讲中除了介绍社会主义各个流派外,还涉及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以及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武昌十三团体联合欢迎会上的演说中,孙中山对“盖吾国生活程度低,资本家未尝发见,欧美现象与吾相反,社会主义且忧其捍格不入,奚言吾国?”[22]的言论予以反击。他认为要实现国利民福,不仅要完成政治革命,还要通过推行社会主义来实现社会革命。针对当时社会上有很多人误认为罢工就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孙中山指出,罢工是对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抗议,与社会主义不能画等号。他指出,百年以前欧美国家社会流弊并未产生,当时的政治家并未关注社会问题,现如今平民深受资本家的压迫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无法解决的难题。孙中山提出,中国革命的目标是“国利民福”,“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23]。此次演说中孙中山既有对社会主义能不能实现的思考,又有对社会主义概念的澄清,可以看出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孙中山在演讲中反复强调要采取土地国有等社会主义政策,反对资本家垄断。他在山西同盟会欢迎会上的演说中提出,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已经實现,民生主义不可再缓,不能坐视资本家压制平民,要通过平均地权预防资本家垄断其利,避免资本家专制。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上的演说中他又指出,资本家垄断是导致工人生活困苦的根本原因,只有社会主义才能防止资本家垄断的流弊。[24]

(二)《民报》《民立报》是孙中山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

《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办报理念深受孙中山影响。《民报》在1905年至1907年间刊登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社会主义史大纲》等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民报》的前9期均有社会主义相关内容介绍,其中第4期发表了4篇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章。据统计《民报》有“34 篇文章明确提及‘社会主义一词”[25],这些文章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流派的介绍,《民报》对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单税社会主义和拉萨尔主义均有介绍;二是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及社会党活动情况的介绍;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的讨论。《民报》一方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学说,宣扬革命理念;另一方面,土地、铁路等大实业国有成为报刊中的常见内容,社会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口中改变中国命运的重要经济政策。《民立报》等报刊也在社会主义学说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刊发了多篇孙中山关于社会主义的演讲和谈话材料,不仅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也为后人研究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材料。

(三)孙中山善于利用自己的政治声望和媒体声量传播社会主义思想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非常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其政治声望和媒体声量都很高。一方面他善于利用自己的政治身份,在与社会名流的交流中谈论社会主义话题;另一方面他善于利用自己的媒体声量传播其社会主义主张。孙中山同在国内发起成立第一个社会主义研究会的江亢虎交往甚密。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前一天,与江亢虎就鼓吹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长谈,孙中山称“余实完全社会主义家也”[26],并希望江亢虎所创办的中国社会党能翻译和刊出他从欧美带来的社会主义著作。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没有停止对江亢虎传播社会主义的支持,仍然通过演讲、书信往来等形式支持其传播社会主义活动。仅在1912年,孙中山至少6次在与记者的交流中谈及他关于土地、铁路国有和平均分配等社会主义主张。在广州报界欢迎会上的演说中,孙中山将“土地国有、照价纳税”视作实行民生主义的前提;在广州行辕对议员记者的演说中,孙中山介绍了单税法,再次强调了土地国有的重要性,指出土地国有是“社会主义手段之一种,及今不行,后将无及”[27]。孙中山这些谈话被《文汇报》《民立报》《亚细亚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扩大了社会主义传播的声量。

(四)孙中山善于通过剖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来强调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孙中山有丰富的海外经历,在传播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他善于通过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来强调在中国推行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他在分析英国社会发展时指出,虽然英国在机器工业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但“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28],社会的贫富差距在不断地扩大,底层的民众并未共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他认为资本家的垄断是导致贫富不均的主要原因,欧洲各社会党倡导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应该说,孙中山看到了资本主义的问题所在,把社会主义作为解决资本主义贫富分化问题的优选方案。孙中山赞赏德国对大实业采取国有的政策,认为“英美初未用此政策,弊害今已大现”[29]。他提出,只有实现土地、铁路等大实业国有,中国才能“使社会不受经济阶级压迫之痛苦”[30],实现国利民福。

四、 孙中山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和不足

(一)孙中山在社会主义思想早期传播中的历史贡献

孙中山开启了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先河,推动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第一次传播热潮的兴起。尽管孙中山并未完全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真谛,但他对社会主义的传播和赞赏是真诚的。他提出对社会主义要“广为鼓吹,使其理论普及全国人心目中”[31],他对社会主义的术语、概念和分类等方面的介绍被广为传播,为人们理解和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分析历史和了解社会提供了新的方法,为后来仁人志士传播马克思主义做了前期的思想准备。

清末民初孙中山传播社会主义活动为后世留下了重要启示。首先,孙中山传播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基础之上,有助于人们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其次,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分为集产社会主义和共产社会主义两个派别,并指出“共产主义本为社会主义之上乘”[32],他对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值得赞赏。再次,在生产关系方面孙中山并非完全否定私有制,而是主张对土地及铁路等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大实业实行国有;在分配方面孙中山主张共同富裕,但又不搞平均化。这些主张没有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契合了当时中国发展的现实要求,对如今的经济建设也有参考价值。最后,孙中山所推动的土地国有、铁路国有等政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二)孙中山在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不足与缺陷

尽管孙中山同情农民,但是他的阶级立场决定了他无法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他希望实现的是所谓“富者愈富,贫者亦富”[33]的资本主义社会。1912年在中国社会党组织的演讲中,孙中山介绍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称马克思主张资本公有。孙中山阐述了资本应该公有的原因,但他并未深刻理解资本所蕴藏的生产关系,也并未理解和把握剩余价值学说。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解读,影响着人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不少人将马克思视为国家社会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张克恭在《孙中山先生社会主义谈》一文中称马克思主义为“纯粹的国家社会主义”[34]。

虽然孙中山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范围主要在知识分子阶层,但在多数中国人对社会主义还不甚了解的时候,孙中山已将其作为动员民众的精神武器,这是难能可贵的。孙中山在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并非“二传手”的角色,而是在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以“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为核心的民生主义。孙中山本人对社会主义的传播是真诚的和热切的,他造访第二国际和宣传社会主义等活动引起了世界对中国革命的关注和同情。他及朱执信等人对马克思生平及其主张的介绍,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大门。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吉林出版社,2017年,第25页。

[2]董四代:《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4页。

[3]孙应帅、唐辉、杨雨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74页。

[4]姜锐、鲁法芹:《社会主义思潮与中国文化的相遇》,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2页。

[5][8][9][11][22][23][24][2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1年,第507、340、340、508、332-333、333、323、371页。

[6]冯自由:《革命逸史》(中),新星出版社,2016年,第713页。

[7]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第327页。

[10]吕明灼:《近现代中国思想史论》,青岛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

[12][15][16][32]上海三民公司编:《孙中山社会主义谈》,上海三民公司,1926年,第29、6、34、10页。

[13]吴剑杰等:《孙中山及其思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8页。

[14]孙中山:《革命与共和:孙中山读本》,天津出版社,2017年,第74页。

[17] 系孙中山的一种误读,马克思的本意应为生产资料公有。

[18]汪佩伟:《江亢虎研究》,武汉出版社,1998年,第125页。

[19][20][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等编:《中山先生轶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217、218、218页。

[25]廖玉洁、任贵祥:《〈民报〉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入》,《长白学刊》2019年第1期。

[26]黄彦:《论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28][31]孟庆鹏:《孙中山文集》(上),團结出版社,2016年,第6、212页。

[29][30]孙中山:《革命与共和》,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6、67页。

[33]谈敏:《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前史》(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76页。

[34]克恭:《孙中山先生社会主义谈》,《新世界》1912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社会主义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