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助推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

2023-07-06 03:25:34唐任伍马志栋
理论与现代化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营经济经济发展共同富裕

唐任伍 马志栋

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民营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之一。民营经济立足产业发展,做大做好“蛋糕”;践行“提低”“扩中”,助力国家切好分好“蛋糕”;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参与慈善公益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民营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担当,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民营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主要应围绕创造更高质量的“物”、更高质量的“人”、更高质量的“心”和更高质量的“景”四大基本路径展开。政府和社会要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排忧解难,增强民营经济助推实现共同富裕的贡献力。

关键词:民营经济;共同富裕;经济发展;财富分配

中图分类号:F0-0;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3)03-0047-15

一、问题的提出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国有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压舱石[1],而作为包括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所有非国有经济在内的,具有经营自主性的民营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力量。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营经济以占用全国不到30%的土地矿产资源和金融资源、不到40%的政府科技投入资源,为中国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和进出口贸易额,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投资,70%以上的专利、新产品与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就业总量,90%的企业数量,100%的城镇新增就业、新增出口和进出口顺差、新增外汇储备来源[2],是中国经济坚实的底座和基石之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4]。进入新时代,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民营经济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担负着重要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共同富裕的实现有赖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民营经济天然具有亲市场性,在促进创新、稳定增长、改善民生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尽管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带来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也会引发不同社会群体间收入差距扩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加剧区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但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具有逻辑上的统一性。民营经济的作用不仅是把“蛋糕”做大做好,而且还要助力政府把“蛋糕”分得更合理、更公平。民营经济越发达,企业主获得的利润越高,创造的就业机会就会越多,员工的工资也会相应提高,经济发展的好处就可以由更多人分享,进而促进共同富裕。因此,厘清民营经济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探析民营经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蕴含的理论依据及路径选择,提出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的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民营经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一)立足产业发展,做大做好“蛋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同时也是民营经济的责任和使命。民营经济是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经济形态,对市场变化反应最灵敏、应对最快捷,是享受市场法则红利最典型的产物。在中国4700多万家企业里,93%以上是民营企业[5],没有广大民营经济的参与,实现共同富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做大做好“蛋糕”。发展产业是民营经济的本分,也是民营经济的强项和优势,更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之一。离开产业发展和自身强大,没有财富的创造和增加,既不可能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持久内生动力,也不可能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能力。民营经济按照市场规律,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获取被称之为“利润”的生产者剩余。利润的冲动使他们在市场中持续创新,不断扩大生产,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做大“蛋糕”。据统计,2012—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10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全国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202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14万亿元,其中66万亿元是民营经济贡献的,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约占整个国民经济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61%[6]。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和韧性充分彰显,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营经济在承担风险的同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践行“提低”“扩中”,为国家切好分好“蛋糕”分忧,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政府是破解发展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的难题,切好分好“蛋糕”,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角。而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创业,做大做强自身,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逐步提高就业者的收入水平。

“提低”即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减少低收入人口数量。民营经济越发达,市场化程度就越高,劳动、资本、技术、信息和数据等各种要素的需求量就越大,从而会引起要素稀缺、供不应求的局面,由此要素的回报率也会更高。就业不仅是民生之本,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要素,如果没有充分、稳定的就业,共同富裕则无从谈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有城市务工人员2.86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97亿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民营企业就业或成为城镇个体经营户。承载了80%就业存量、100%就业增量的民营经济,通过自身发展,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要素的报酬,使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得到有效保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民营经济的发展事关实现共同富裕的成功与否。

“扩中”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扩中”的重心和主力在于民营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低,而低收入群体比重大。低收入群体中近一半人在城镇,城镇低收入群体中80%的人在民营企业[7]。民营经济依靠资本的投入、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信息和数据要素的运用,使企业发展壮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资本的回报率和技术、管理、信息、数据等要素的风险收入,从而使更多拥有这些要素的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因此,只有民营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了,才能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将在民营企业中就业的低收入群体提升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才能实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达到总人口的60%—70%的目标。

民营企业家要不断建立健全员工工资收入与企业效益、投资者利益共同增长机制,员工技能素质提高与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共进机制,员工社会保障提升福利改善与企业生产环境安全健康条件改善共推机制,实现劳资利益共享,夯实共同富裕的微观基础。只有劳资双方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企业发展利益、股东利益、高管利益和企业员工利益紧密结合,推动共兴共富共荣的良性循环。

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基础保障,同样也是国民收入重要调节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向国家提供的税收已占总税收收入的50%以上,部分年份甚至占国家税收增量的近70%[8]。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为国家提供的税收总量与规模也越来越大,对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贡献进一步提升,增强了国家公共财政实力,提高了国家公共服务能力,使国家有更多的财力进行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三)先富带动后富,构建橄榄型社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提出的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逐步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还是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伟大壮举中,民营经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民营经济作为藏富于民的重要形式,通过三个途径践行先富带动后富。

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后富地区的发展。我国各个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不平衡,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往往是我国较为富裕的地区,而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往往是我国较为贫穷的地区。先富地区的资源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流动的,因而先富地区会带动后富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活跃和繁荣程度的标志。凡是民营经济发达、活跃的地方,就业程度就高、失业就少,共同富裕程度也相对较高。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之所以发达,人民富裕程度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营经济发达、体量大,先富的示范效应高,带动共同富裕的能力强。如江苏苏南模式的显著特点就是民营经济发达。位于长江咽喉处的县级市江阴市,面积不到1000平方千米,97%的企业是民营企业,形成了拥有58家上市公司、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3000多亿的“江阴板块”[9]。江阴板块以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产生了全国两百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创造了民营经济极度活跃、极具活力的“苏南模式”奇迹。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民营企业家富起来以后,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因此,民营企业在创造财富、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正外部性溢出效应,以先富地区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二是做大做强民营经济,使民营企业家群体先富起来,为社会树立示范效应,带动一批人后富。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营企业家的贡献。民营企业家通过自身的聪明才智和风险意识,获取更多的风险价值和社会剩余价值,成为先富群体。民营企业家作为开放的具有财富力量的群体,以先富带动后富的榜样力量,带动更多的人投入财富创造,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做好企业内部第一次分配,产生一批中产收入者,带动共同富裕。民营经济通过构建良好的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平衡好企业发展利益和股东、高管及员工之间的利益,使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经理人、一线员工和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实现利益共享。充分激发各种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四)参与公益慈善,担负社会责任,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承担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的文明标志和内在要求。民营经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要把公司利益、股东利益、员工利益、客戶利益、社区利益、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和谐的经营环境,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回报社会,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民营经济承担社会责任,一是以顾客为中心,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使顾客在消费产品和享受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消费体验,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是以员工为本,为员工提供进修、学习、交流的机会,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完善利润分享机制,保障员工的收入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增长,使员工有福利保障预期和上升通道。三是参与社区治理,参与社区公益慈善事业,为社区居民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四是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低碳生产和消费,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五是为国分忧,依法纳税,积极投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高共同富裕品质。六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为股东创造出更好的经济回报。

民营经济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也是得到社会公众认可和支持、为自身营造良好经营环境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会促进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会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使民营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社会认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有机统一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民营经济助推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是民营经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依据

民营经济本质上是个人掌握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长期以来,一些人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把“私”与资本主义画等号,将“私”看成万恶之源,从而曲解民营经济的本质属性。

不可否认,马克思确实对私有制进行了批判,但马克思提出了两种“私有制”,并对二者进行了区分和辩证分析。马克思提出的第一种私有制是小生产者的私有制,马克思对这种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私有制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这种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是实现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前提。同时马克思也明确指出这种小生产者私有制无法与社会化大生产相容的缺陷,认为这种小生产私有制在发展过程中最终会被资产阶级大生产私有制所撕裂和吞噬。

马克思提出的第二种私有制就是生产资料被少数大资产阶级占有的私有制,这种私有制雇佣了大量的无产者,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在“等价交换”的外衣下,支付给劳动者少量的劳动力价值,无偿占有广大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造成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看,导致收入两极分化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私有制,而是第二种“少数大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特殊的私有制”,是广大劳动者完全丧失生产资料、只能被雇佣出卖劳动力商品,从而形成與少数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严重对立的私有制,第一种“小生产者私有制”最终也会被这种私有制吞噬而变得一无所有。

在早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第一种“小生产者私有制”是实现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前提,是必要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从第二种私有制的角度来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指出只有消灭第二种“少数大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特殊的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特别是实行全民所有制,整个国民经济都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才能消除对劳动者的剥削。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全社会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的条件下,社会生产都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关系来配置生产要素,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分工很细密、生产社会化程度很高、实行单一所有制的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整个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都统一用计划的方式来配置生产要素和进行调节。因此,计划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一种科学的、理想的、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10]。 “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11]573,“工业生产将不是由相互竞争的单个的厂主来领导,而是由整个社会按照确定的计划和所有人的需要来领导”[11]302。

列宁则明确主张要把国家全部经济结构变成一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万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机器机体,认为经常地、自觉地保持的平衡,实际上就是计划性,首次提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12],并且明确将两种经济形态与社会根本制度联系起来,“计划”姓“社”,“市场”姓“资”。大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外部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孤立和封锁、内部面对各种反革命势力猖狂反扑的新生苏维埃政权,自力更生,采取中央计划的方式,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重工业,进一步强化了“姓社”“姓资”的理论色彩,形成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制度优势的意识形态属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中,要消灭的是“少数大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土地、矿产等生产资料为全体人民所有,民营经济获得的收入是资本、管理、技术等按要素分配的回报,具有“实现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功能。

(二)民营经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的成功实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1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4] 。民营经济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必然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共同富裕的实现,1953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首次提到了“共同富裕”,并且指出只有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封锁,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几乎没有重工业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于一个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新生政权来说,只能以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为师,学习甚至照搬苏联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所有的资源,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随着计划经济的局限性严重地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改革开放之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邓小平高度重视共同富裕的实现,并且把共同富裕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他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6]364,“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6]373。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突破将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的固化思维,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6]373,计划和市场都仅仅是经济手段,无关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并且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构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土地、矿山、森林、道路和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都是全体人民所有,民营经济作为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量竞争性强的领域中的小生产并不必然被大生产所取代,需要大量的对市场反应灵敏、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来为规模大的企业进行配套和服务,所以中国的民营经济大多是一些中小企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府通过相应的公共政策进行有效调控,这种“私有制”的民营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采取一系列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到新高度,反复指出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三)民营经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价值诉求,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等为代表的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实现“全民皆有、全民皆富”的一个根本性政策和途径。因此,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的逻辑是统一的[17]。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由外需拉动向内需驱动、由成本优势向创新驱动、从投资推动向消费支撑转型的新契机。

发展民营经济是启动国内投资需求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时刻,西方敌对势力为了遏制中国发展,拉帮结伙,从中国市场抽逃资本;一些资源廉价、政策限制、隐性补贴行业存在大面积产能过剩,而一些行业因市场垄断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因此,持续提升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新市场、新机会、新产能急需投资,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激活堆聚在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的巨量储蓄资金,激发投资需求,引致消费需求。

发展民营经济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表征和做大共同富裕“蛋糕”的动力。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刺激消费是为了增加剩余价值,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扩大消费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扩大消费意味着要增加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发展民营经济则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鼓励更多人创新创业,同时增加高人力资本所有者的需求,拓展居民投资机会,成为增加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有效举措,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民营经济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中国正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创新成为这一转型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动由追赶型创新向引领型创新发展,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差距逐步缩小。中国正在大力实施“从0到1”的原发型创新,依靠自主发明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攻克各种“卡脖子”技术,由传统的他组织创新模式变革为自组织创新体制,改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形成的外生性举国体制,依靠政府、市场、社会等协同合力激发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民营经济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既具有自由竞争和利润激发的创新动力,又具备高效流转产权与生产资料的优势,是实现创新驱动的最佳主体,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大疆等一批民营企业的创新驱动力有目共睹。

發展民营经济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结合点是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中国发展的民营经济不是马克思批判的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多数人一无所有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促进由剩余价值实现的规制公平、剩余积累的机会公平和剩余索取的权利公平组成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形成,也就是说能够保障等价交易的规则公平、投资机会公平和发展权利公平。建立起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既能够保障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缩小收入差距和减少两极分化,又能够促进中国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四)民营经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担当

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民营经济助推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20年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标志着“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13]。因此,做大做好“蛋糕”和切好分好“蛋糕”统一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中,而民营经济正是做大做好“蛋糕”和切好分好“蛋糕”的践行者之一。

民营经济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贡献巨大,助力物质文明的全面提升。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证明,民营经济具有竞争力强、效率高的特点。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民间投资增长,通过增加社会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民营经济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税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利用税收等财政收入调控经济的稳定发展,民营经济间接地为国民经济的稳定作出了贡献;民营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内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国内产品“走出去”,增加了对外投资,通过扩大净出口推动经济增长。

民营经济对促进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贡献巨大。民营经济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给国有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使国有企业的垄断逐渐被打破,垄断利润的消失或减少使一些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弊端渐渐显露,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改革创造了外部条件,促进国有经济改革。同时,民营经济产权明晰、经营灵活的优势,也为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借鉴。一些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使民营经济与国有企业的优势互补,产生了互补效应。

民营经济对社会稳定贡献巨大,助力社会文明的提升。失业率是决定社会稳定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的需求,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缓解了就业人口不断增多的压力,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能够调节劳资关系,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有利于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民营经济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之一,而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因此,民营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担当。

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政治诉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使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热情不断提高,在政治舞台上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媒体、协会、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参政议政,表达阶层的政治诉求;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国家的政策制定,帮助党和国家协调政治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民营经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积极参与各种慈善公益事业,通过第三次分配为政府分忧;通过投资、项目、技术、人才等方式,帮扶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五)民营经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需求内容更加丰富,需求范围更加广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民营经济的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市场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民营经济以“看不见的手”为指引,生产出大量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消除“短缺经济”带来的市场震荡。民营经济对市场信息反应非常灵敏,及时根据自身对于市场的判断配置资源,消费者的需求在哪里,生产要素就流向哪里,经济利润就在哪里,进而推动市场繁荣。

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文化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民营企业在整个企业总量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民营经济在教育、文化、互联网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企业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加强了国内区域间及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从而促进文化融通、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民营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民营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有多种形式,但归纳起来,主要围绕创造更高质量的“物”、更高质量的“人”、更高质量的“心”和更高质量的“景”四大基本路徑展开。

(一)创造丰厚的社会财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

民营经济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丰厚的社会财富,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共同富裕的前提就是要富裕,没有物质基础就只能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加,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为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多更高质量的“物”。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巨大份额,使民营经济成为实现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动力

民营经济在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注重投资培养“人”的领域和项目,造就更多高素质的“人”,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民营经济造就一大批敢于承担风险并且对市场具有敏锐眼光的企业家,他们能够敏锐把握市场动向,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不断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创业创新,增加“消费者剩余”,为人民群众提供质量更高、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产品。民营经济通过共建共享的经营模式,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并对就业员工进行培训,培养更高素质的员工,为员工创造更多致富的机会,拓展员工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激励年轻人创新创业,提升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创新精神和创富能力。

(三)立足造心育心,为实现共同富裕营造社会氛围

民营企业立足造心育心,为实现共同富裕营造承载爱心善意的慈善氛围,为公益慈善事业做出贡献。民营企业把爱心转化为自觉行动,秉持利他的道德信念,参与第三次分配,在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成就感的同时,增强了受赠方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营造向善、为公、乐施、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激发出社会的“温情效应”[18]。

(四)立足造景育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品质与成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3]。生态环境保护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美丽的生态环境是共同富裕的底色,既有助于财富增长,又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立足育环境之“景”,造生态之“观”,顺天应人,积极投身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中,绿色低碳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优美自然环境与和谐社会环境的公共产品,提升共同富裕的品质和成色。

五、增强民营经济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的对策建议

经济如果搞不好,税收从哪里来,富余劳动力向哪里转移,国际市场怎样开拓,就业、民生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共同富裕就难以实现。因此,增强民营经济助推共同富裕贡献力,就必须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一个优良的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排忧解难。

(一)优化民营经济的营商环境

民营经济助推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自身做大做强,实现长期、稳定、健康和高质量发展。只有这样,民营经济才能更好地为共同富裕创造就业岗位、股东价值、国家税收,更多地为共同富裕创造产品服务、出口收入、经济增长,更强地为共同富裕创造市场兴旺、消费增长、幸福提升。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政府和社会为民营经济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

市场经济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却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是对所有要素最公平的制度安排。民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最具亲和力的一种经济形态,具备做大做好共同富裕“蛋糕”的天然优势。政府作为政策制度制定者和社会舆论引导者,在法律、政策等正式制度供给和非正式制度建设上负有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公平、公正、宽松、和谐营商环境的责任。

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由于长期以来一些人对民营经济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民营经济原罪论”“国进民退论”“民营经济退场论”“民营经济阻碍共同富裕实现论”等形形色色的错误观念不时出现,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在全社会营造民营经济不能削弱、不能离场,需要更大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政府要为民营经济排忧解难,降低民营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政府要推进“放管服”改革,消除制度歧视,净化市场准入环境,加大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力度,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调整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民营企业创造持续发展的条件,将改革红利、制度红利进一步释放,改善民营经济的投资融资机制,优化金融市场,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保护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民营企业家群体是一个具有强烈风险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的群体,大部分民营企业家通过自身努力、合法经营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大做好“蛋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使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因此,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要保护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绝不能使用“杀富济贫”的外生方式人为缩小差距,损害民营企业家的权利,那样会助长“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大行其道,“养懒人”现象层出不穷,同时挫伤民营企业家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最终不仅不能实现共同富裕,相反会导致“共同贫穷”。

民营企业存在倒闭的风险,民营企业家也面临着破产的压力。一些负面舆论给民营企业家加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民营企业家担心国家和政府支持民营经济相关政策的持续性,面临着自身合法权益能否长期得到保障的压力。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慢,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据统计,当前工资、社保、租金等成本支出已经占到民营企业总支出的60%以上,部分小微企业甚至达到90%以上[19]。民营企业家面临的种种困难,不仅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因而保护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尤为重要。一方面,破除负面舆论的质疑,提升当前市场化指数,激发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对小微企业给予支持,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政府要加大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的力度,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增强民营经济助推实现共同富裕的贡献力。

(三)数字赋能民营经济竞争力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通过追赶国际前沿技术,发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优势来提升民营经济的竞争力,进而提高民营经济助推实现共同富裕的贡献力。

数字赋能、智慧引领有利于提升民营经济的效率,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改造传统经济模式,不断催生新兴经济业态,促进管理流程创新,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一方面,民营经济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不断做大做好“蛋糕”;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民营经济渗透到教育、医疗、养老及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民营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民营经济要抓住机遇,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加强数字技术中数据、算法与算力核心能力建设,保障数字技术可持续发展,使数字技术不断为民营经济赋能。二是保障数字安全,及时规避数字技术存在的伦理和数字鸿沟等风险,不断加强数字技术的安全建设、伦理建设,破解数字孤岛,打破数字壁垒,不断保障数字技术使用的公平公正,推动数字技术帶来的红利由全民共享。三是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与民营经济的结合,不断破除民营经济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四是加快数字技术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传统经济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民营经济的竞争力,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

(四)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

“亲”“清”的政商关系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克服政商之间的“不亲”“不清”“不为”“不优”困境,走出一条既“亲”且“清”、寓“清”于“亲”、风清气正的政商关系之路,释放出更多政策红利和企业活力,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一方面,政府要秉持重商、亲商、富商的理念,摒弃“宁可不做事、绝对不出事”理念,健全政商沟通的制度体系,列出负面清单,明晰政商交往界限和禁区、红线和底线,加快“放管服”改革,做到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亲”而有度,“清”而有为,为民营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保驾护航,简化政府办事流程,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让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呵护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护民营企业家的产权等合法权益,加强市场监管和产品质量监管,反对垄断,保护竞争,促进市场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要摒弃“办事要靠关系”等不正当渠道和手段的思维惯性,杜绝权钱交易、行贿垄断、恶性竞争等不法行为,依法经营、守法致富,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价值链,加强自身的诚信建设、诚信生产、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带动后富作用,成为助推实现共同富裕的模范。

参考文献:

[1]唐任伍,孟娜.共同富裕的压舱石:国有企业的担当及其作用机制探微[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2(2).

[2]北京大成企业研究院. 2021年民间投资与民营经济发展重要数据分析报告[R].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22.

[3]习近平. 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11-02.

[4]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5]佘颖. 民营企业数量10年翻两番——在企业总量中占比超九成[N].经济日报,2022-10-12.

[6]国家统计局. 2020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7]段志民. 中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统计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8]大成企业研究院. 民营经济改变中国:改革开放40年民营经济主要数据简明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9]陈娴.江阴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奋力角逐新经济赛道——A股第一县,续写新辉煌[N]. 新华日报,2022-03-07.

[10]唐任伍,温馨.在深化改革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30周年[J].开放导报,2022(1).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列宁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3]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4]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1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魏杰,施戍杰.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的逻辑统一[J].经济问题探索,2014(6).

[18]唐任伍,孟娜,叶天希.共同富裕思想演进、现实价值与实现路径[J].改革,2022(1).

[19]朱武祥,张平,李鹏飞,等.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困境与政策效率提升——基于两次全国问卷调查的分析[J].管理世界,2020(4).

Practical Logic, Theoretical Basis and Path Selection of the Private Economy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TANG Renwu, MA Zhidong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long-cherished aspir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goa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private economy is the cornerstone of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The private economy is based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make the "cake" bigger, practising "supporting the low-income group" and "expanding the middle-income group" to help the country cut and divide the "cake". With people getting rich first to drive those getting rich later, and promotion of charity and public welfare, the common prosperity is to be achieved.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promoted by the private economy is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the new era, the responsibility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power in an all-round way, and meet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promoted by the private economy should mainly revolve around the four basic paths of creating higher-quality "things", higher-quality "people", higher-quality "hearts" and higher-quality "landscapes". All sectors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must create an excellent business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economy, solve worries and difficul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economy, and enhanc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rivate economy to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 private economy; common prosper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distribution of wealth

責任编辑:翟  祎

猜你喜欢
民营经济经济发展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探析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0:36:02
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路探究
民营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路径探析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24:45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20:33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