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韵
2022年仍处于新旧课程改革的过渡时期。即便如此,全国卷及各省市的高考历史试题已经明显体现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科育人价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贯彻教考衔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和提高高中课堂质量,助力培育科学育人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的方向。从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外历史纲要》与选择性必修教材已经分别从通史与专题史的角度统筹构建了高一、高二的授课结构。因此,如何设计选择性必修在高三阶段的复习课就成为了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的新主题。本文以教考衔接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将选择性必修三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进行重新整合,试图为基于“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下的高三年级(以下简称为“新高三”)课堂设计提供一种探索路径。
一、锁定教考衔接方向的教学目标
新高三复习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基于教育部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和教考衔接的要求,适应高三学生的学情,并匹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层次的划分标准。教育部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和实现教考衔接要求发挥历史学科育人价值,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国家的课程标准,强化对学科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深入考查;创设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上看,他们在高二学习选择性必修教材时已涉猎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内容,但依然存在以下弱点:必修与选必结合下的整体知识结构还有所欠缺、未选择地理作为高考学科的学生地理水平较弱等。因此,在设计高三复习课时,笔者以学生的学情和高考要求来构建逻辑框架,创设学术情境,锁定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复习目标。新高考要求学生在新情境下能够获取有效信息,激活、迁移已有知识,并进行规范表达。基于这些要求,本文的设计意在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和深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
从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上看,“学业质量水平4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2]。本课第一部分“商贸往来”涉及的基础知识包括:丝绸之路的概念;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发展阶段;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鼎盛的原因;古代商贸道路的特点。第二部分“文化交流”需要回顾古代商路上物质、技术、精神文化交流的内容。第三部分“古代文化交流的影响”回答了商品和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商路对东西方的影响等问题。据此,结合教考衔接的要求,本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材料复习丝绸之路不同时期的路线,了解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方式、途径和特点。
2.学生在掌握东西方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以瓷器为切入口,理解商品和贸易活动在中华文化自身丰富发展并向外辐射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进而认识到人类文化具有交流性和互补性的特征。
二、创设指向核心素养的新型情境
(一)指向综合性问题解决的情境创设
新高考的试题常会选取学生相对陌生的、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加工整合,创设有跨度、有深度的新情境,以增加知识的综合性。教师在复习课的日常教学设计中,可用两种方式整合教学内容:一种是加强历史横向联系,另一种是彰显历史纵向联系。例如,笔者在落实“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方式、途径和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时,选择了《中外历史纲要》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不同时段的历史地图,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分析地图、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丝绸之路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
笔者将此部分的学习任务拆分为两个有梯度的子任务。第一个子任务要求学生自主画出四条“丝绸之路”的路线,标记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易枢纽城市和途径区域。这一情境的素材选自于《选择性必修3》第51页《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并需要教师对地图上的路线、重要城市进行删除处理。第二个子任务的情境创设则选取了《纲要(下)》第12页《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纲要(上)》第46页《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和《选择性必修2》第7页《南宋海上贸易路线示意图》等地图材料。这是历史上三个时期的丝绸之路示意图,学生需分别提取三幅地图的信息,据此说明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及判断依据。
此部分以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为目标。课标对时空观念的说明强调“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这里所谓的“联系”,实质就是“变化”。[3]在情境设置时,教师应整合教材中的地图,让学生不只着眼于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分析。例如,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纲要》和选必教材中的地图,从该时代的版图四至、首都所在地、主要大城市、对外交往的方式和路线、最远到达的地点、世界其他地区的帝国更替等角度把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丝绸之路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古代商贸道路的特点。
(二)指向创新性问题解决的情境创设
高考的考查要求——四翼中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4]在学生掌握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中西方物质、精神和技术交往的表现等基本史实后,教师应聚焦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进行新颖的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5],用所学的知识与技巧解决真实问题。在古代东西方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宋元之后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笔者以此为焦点创新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考察在东西方商贸往来中,瓷器对中华文化自身丰富发展并向外辐射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对此,笔者选用了三幅瓷器的图片材料,列表说明了不同类型瓷器的特征,提出问题:“根据表格,观察图1、2、3展示的瓷器,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类型,说明理由。思考还可以补充哪些材料进一步确定一个瓷器的类型。”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对三个瓷器类型的判断过程中,学生需结合表格中所述不同瓷器类型的特点、纹饰意象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结合图片所显示的瓷器图案和时代特征进行判断并作出合理解释。这符合新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4-4“能够在獨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6]的要求。在此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外销瓷器的影响。通过对瓷器图案与技术的解析,学生可了解东西方手工业技术交流方面的互动性,理解瓷器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在文艺复兴等思想文化领域的作用。
三、组织符合高考评价要求的反馈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课堂评价和教师反馈要使用符合高考定性评价标准的评价方式和术语。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需要转变评价观念,把评价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给学生分等级的工具”[7],因此,高三的复习课上,课堂评价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当然,无论是师生评价还是生生互评,都是以提升学生知识体系化思维、分析问题能力及专业表达水平为目标。
课标要求中“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对应的学生学习活动为通过阅读地图材料,复习丝绸之路不同时期的路线,能够说出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路线,分析中国宋元时期商路变化的原因,概括古代商贸道路特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基于学业质量水平4-2 和3-4。課标要求中“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对应的学生学习活动为在掌握东西方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以瓷器为切入口,根据材料辨析不同的瓷器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商品和贸易活动在中华文化自身丰富发展并向外辐射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进而认识到人类文化具有交流性和互补性的特征。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基于学业质量水平1-4,4-3,4-4,3-4和4-5。
以“根据材料辨析不同的瓷器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商品和贸易活动在中华文化自身丰富发展并向外辐射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这一教学目标为例,首先由三位学生展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理由,其他学生独立思考展示者的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和教师给出的材料有证据地提出他人答案的缺陷并验证自己的说法。在生生评价结束以后,教师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展示正确答案;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漏洞(即定性评价);带领学生们通过深度分析三件瓷器及其特征补充论证说明的内容(即定量评价)。
四、结语
新高三的复习课不仅可以在知识点上整合五本教科书的内容,也可以在利用史料、设置新情境等方面对教材进行整合。在基础知识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表达能力的训练需要利用新情境来逐步实现。笔者在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考衔接理念的指引下还需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复习策略,将课堂教学的目标、方法与高考评价要求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注释】
[1]徐奉先:《构建科学考查体系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2022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述评》,《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2年第15期,第3页。
[2][6]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4页。
[3]黄牧航主编:《时空观念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9页。
[4]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9—31页。
[5]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34页。
[7]郑林:《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历史教学与评价一体化设计》,《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2年第9期,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