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课堂问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从问答设计的坡度性、精准性、情境性三个角度展开阐述,以期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问答;互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优化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有效的课堂问答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更不是“满堂灌”“放羊式”教学,它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有效互动,积极形成“学习共同体”。然而,当前语文课堂师生互動过程大致如下:教师提出问题,等待半天,最后还是教师自己回答。这种学习状态不能称之为有效的课堂问答。
笔者对课堂问答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以下梳理:(1)问题无序性。一些教师在课堂提问次数较多、较杂,缺少核心点,致使课堂回答“空心化”。(2)问题无效性。有的课堂提问不能切中文本主旨,致使学生的课堂回答“虚假化”。(3)问题无适时性。有的教师不能相机行事,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致使学生的课堂回答“形式化”。
基于此,笔者拟从问答设计的坡度性、精准性、情境性三个角度展开阐述,做到不悱不发,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注重问答有序性,设计“坡度”问题
优化课堂提问应该注重“坡度”设计,避免“问而无度”。所谓“坡度”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搭建新知与旧知之间的最佳连接通道,形成有序问答。
首先,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次序,设计“坡度”问题。教学设计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和课文的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也必须与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密切相关。经研究发现,有效的课堂需要有效把握学生认知的先后,设计层进式问题,进而不断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学生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文中写了哪些情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村民看到渔人的一系列反应是什么?”这些问题紧扣本文的教学目标,抓住文章的线索,引导培养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问一些较难的问题,比如:“桃花源是虚构的,为什么又像是真实的?你认为渔人是个怎样的人?”
其次,结合学生思维能力层次,设计“坡度”问题。基于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保证高、低思维水平问题的合理比例。经研究,高思维水平的问题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是说高思维水平的问题可以贯穿课堂。教师需要注重设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比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教师可提问:“请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课文中,最能体现孙权劝学成功的是哪一句话?”这些问题学生都能回答,但如果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提问:“如果你是孙权,你会如何劝学呢?你会如何评价孙权和吕蒙呢?”这就需要学生好好思考再做出回答。因此,教师在课堂问题的设计时需要有一个“坡度”。
二、注重问答有效性,设计“精准”问题
问题的措辞要“精”、要“准”。“专注于一个知识点”是保证问题清晰的最基本要求。
首先,注重“一线贯穿”,体现问题之“精”。有效的课堂问答应该避免“过多”“过细”,需要做到“精致”“精妙”。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有一双睿智的眼睛,精准地找出文本教学的关键点,进而设计出相应的核心问题,形成有效的“问题链”。比如,在学习《孤独之旅》这篇小说时,教师可以抓住标题中“孤独”一词设计主问题,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具体为:“生活中你有没有过‘孤独感?找出小说中体现‘孤独的语句,写一写‘孤独的含义。结合文本中杜小康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探讨‘孤独的内涵。谈一谈《孤独之旅》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启示?”可见,问题之“精”需要具有一定的牵引力、支撑力,方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凝聚在一起。
其次,注重“一针见血”,体现问题之“准”。一节精彩的语文课,课堂提问应该“准”而“巧”。基于此,笔者认为一个精彩的提问应该“正中靶心”“集中一点”。比如,学习《散步》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你觉得文中谁最听话?‘我是个合格的儿子,‘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这两个问题的方向性非常明确。又比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教师提问:作者在小序中写到‘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从‘兼字你读出了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最后只能以冷场收场。因为学生不知道该从哪个点切入去回答问题,这样的提问就比较模糊。在教授《背影》一文时,教师先用视频进行导入,然后通过引导学生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爱真挚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这个问题缺乏针对性,使学生没有明确的思考方向。如果换一种方式提问:“虽然文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浓浓的父爱。文中哪些文字和例子最让你感动?找出来进行简要分析说明。”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在掌握文章重点难点的同时,思维也会得到拓展。
三、注重问答适时性,设计“情境”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安排好提问的各个环节,做到张弛有度、适时适度。同时,情境化问题可以有效联系当前实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出问答的时效性和情感性。
首先,巧设情境,设计时效性问题。课堂问答需要依据学生的生活体验,营造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进而让真学习、真阅读悄然发生。比如,在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教师可依据诗歌的学习目标设置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为:搜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图片,说一说对“博大”一词的理解。由此,学生进行具身化地代入,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转化为对生活的体悟。
其次,巧设情境,设计“情感性”问题。课堂不仅是一个思维的交流场,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场。在课堂上,师生以何种序列流向何方,以何种方式表达情感,都会使课堂呈现出不同质态。即使学生不能及时回答问题,教师也需要耐心等待。只有这样,整个课堂才能充满温情和热情。要让学生快速、坚定地回答问题,首先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再给予一定的评价。当然,评价可以是肯定的表扬,也可以委婉地指出问题。一般来说,被表扬的行为越具体、得到的效果就越好。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完后,通常会机械的说一句“请坐”,看似没有伤害的语言却会挫伤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有些教师听完学生的回答会说“好的,请坐”,看似表扬的语言,其实并没有起到鼓励的作用,这种教学评价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对于学生的回答,需要教师给予“动之以情”的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倾听,乐于表达,最终达到师生乐于共同发展探讨的目的,踏上探求更多文化知识的实践之旅。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有效问答会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有效的提问能调动学生的求学积极性,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最终让学生学有所获。耐心地候答,合理地评价,能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希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要不断学习“善问”“巧问”,认真准备,因人而问,因人而答,相信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
作者简介:汪玉婷(1985— ),江苏省苏州市木渎实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