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长征

2023-07-06 17:14何羽
新民周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文物汉字文字

何羽

幽秘之境的文化密码

这些长短不等、粗细不一、疏密不匀的刻划符号,分别组成了各种形态,像树叶,像鱼儿,像几何图形,笔触稚嫩而意韵古老,表象浅显而内涵深邃,犹如亟待破解的“文化密码”,带给人无限遐思:我们的先祖刻写在器具底部的这些符号,究竟什么意思?是四季劳作的祈祷吗?是叩问天象的记录吗?是他们与自然搏斗又共生的累累伤痕吗?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其实,我也不需要答案。重要的是,今天,这几块留有先祖刻痕的深褐色陶器残片,携带着汉字诞生的信息,走过了7300多年长路,走过了千山万水,抵达东经121°北纬30°,在上海奉贤区博物馆与我相见。

与它们一道前来的,还有中国三大流域11个省市26家文博单位的180多件(组)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瓷器、书画、竹木等各种承载汉字的实物。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此次前两类文物和明清圣旨也在奉集结。

低温,暗光,呵护这批珍贵文物的同时,也将我引入了幽深神秘的境地。

稍待片刻,调适视觉之后,我和这些文字久久对望。

从神话时代的结绳记事、八卦演绎、仓颉造字到史前文明的刻符,诸多可能性线索勾勒出中华汉字起源的脉络,一路变迁,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每一个字都负重而来,风尘仆仆,但神采奕奕。

它们都认得我,我就是远古那位刻写者的后代。

可我,也认得它们吗?

我仔细打量着,用目光触摸它们形态多样的面容,用鼻翼嗅闻古朴的气息,用双耳聆听一段段故事。我知道,它们是我久别的亲人,每一条线条的律动都与我的心跳共振,每一道笔画的游走都与我的血脉连通。

因为有了这一方汉字,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甲骨文的扑朔迷离,金文的遒劲凝重,篆书的圆润婉转,隶书的典雅端庄,草书的畅快灵动,楷书的敦厚平和,行书的隽秀洒脱。由繁而简,因形赋神,各具气象,风姿千状。

它们默默无语。默默无语的背后是千言万语。

让我愧疚低头的是,我能领略它们无以伦比的外在美,却很难走进它们丰富深邃的内在世界。

借助注释与讲解,我磕磕绊绊地阅读着:

在来自殷墟的这几片甲骨上,我读到了先祖们占卜问卦的虔诚,“我能猎获老虎吗?”“我最近多次梦到鬼怪,是否会生病?”“我的妻子会不会生男孩?”文字传递了先祖们对未知的敬畏,也透露了他们开天辟地的勇气。

我见到了与西安兵马俑齐名的里耶秦简牍。有一片秦简上的文字完整记录了从南郡属县“鄢”到洞庭郡属县“迁陵”所经站点及里程,足见大秦帝国政令通达的程度。由此及彼,还可以推测当时地理版图的测绘、交通网络的布局、行政体系的运行状况等等。

在最早刻于石碑上的儒家经本——“熹平石经”残片中,可依稀辨认《诗经· 氓》的片段。“匪我衍期……”等诗句,连同它所包涵的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与情感表达方式,由此在文字中凝固。

“升仙太子碑”(拓本)记述的是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高6.70米,宽1.55米,规制恢弘,盛唐气派。原碑文为武则天76岁时书写,2000多字,个个华贵灵动。独创的鸟形飞白体,独创的文字,让一代女皇的自信自得跃然纸上。

乾隆四十五年那道“双语”圣旨,明明白白地展示着:汉字在先,满文随后。我仿佛看到这位强悍的帝王,在发布最高政令之前,俯身伏案,认真学习如何正确地认识、阅读、理解、书写汉字。使用被征服者的文字来沟通、交流、对话,是否也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平等、敬重?

…………

因为有了这一方汉字,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

在此次展览中,有4片甲骨来自“甲骨文发现第一人”王懿荣的旧藏。王懿荣的显赫身份不必赘言,值得复述的是,1900年8月15日,他与家人在沦陷的北京城内自杀殉国,也为他毕生所学殉道。之后,好友刘鹗购买了王懿荣留下的甲骨继续研究。刘鹗在发表《老残游记》的同一年,出版了《铁云藏龟》,使甲骨文第一次从私家秘藏变成了向民众公开的文物资料。这是了不起的功绩,也是挚爱汉字的读书人的分内事。

作为大展的本土特色,近年来在奉贤柘林考古发掘的良渚遗址文物也在此熠熠生辉,此次展陈的双鼻壶底部有X形、几何形、植物形刻划符号,可能是早期的计数、标识符号,也极有可能是原始文字的雏形,是研究文字起源、新石器晚期的重要材料。同时展出的,还有一个纹饰精美的东汉铜镜,铭文为“敬奉贤良”,让我这个奉贤人倍感亲切,浮想联翩。

徜徉展厅,处处可见主办方策展的匠心,共设计了“灵符若拙——汉字之源”“契文肇兴——汉字之变”“意蕴流芳——汉字之韵”“天开化宇——汉字之力”“妙趣启智——汉字之趣”五大板块,还采取了“对比法”布展,比如:

将来自一南一北春秋时期的两尊代表性青铜方壶面对面摆放,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迥然不同的风格,南方的这尊带盖方壶上窄下宽,曲线流畅,秀美典雅,北方的中山王厝刻铭夔龙饰铜方壶棱角分明,沉稳雄健,格局宏大。

汉字告诉我:分散是弱小的,聚合的力量是磅礴的。

观展人数众多,沉迷文物之美。

将“南董(董其昌)北王(王铎)”两幅行书一起陈列,让观众充分领略两位大家的书风,董字秀逸清雅、恬淡从容,王字粗犷豪放、结体奇险。

将吴昌硕中年、晚年的两件石鼓文对联并排悬挂,让观众清晰了解吴翁晚年变法的轨迹,尤其是那副落款为“丁卯仲夏吳昌硕年八十四”的对联,毫无衰弱之迹,笔法老辣,力透纸背。这元气直追高古,酣畅淋漓。

將日本、韩国等国的货币实物同时亮相,货币上的汉字无声地讲述着中国文化辐射周边国家的广泛影响力;将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演变集中展示进行比较分析,让观众感知汉字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从汉字几千年不灭的光辉中,增强文化自信和做中国人的底气!

最后压轴的国宝是:宋拓《十七帖》。此拓本纸墨黝古,字口清晰,计14页,系整开拓本装帧,未经裁剪。原帖为书圣王羲之晚年的草书作品。全帖134行,内有十七日帖、逸民帖、龙保帖等29帖,总计1160字。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如老翁携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评论提及的精妙之处在此帖体现为汉字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以及汉字书写艺术创新的无限可能。据介绍,宋拓《十七帖》会提前离场回原馆“休眠”,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再与世人晤面。故而,此次有缘相见的人,大多在此驻足观赏,久久不愿离去……

这批文物在“上海之鱼”湖畔的相聚是短暂的,但意义却是永恒的。

汉字告诉我:分散是弱小的,聚合的力量是磅礴的。

点与线聚合,组成了一个字。字与字聚合,连成了一个句子。句子与句子聚合,连成了一个篇章。篇章与篇章聚合,从此,文字就有了意思,有了意义,有了历史,有了辉煌与苦难,从而连成了中国文脉绵延起伏源远流长。沧海桑田,时代更迭,这一个个汉字的字形与结构、书写介质虽有嬗变,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始终蕴藏其中,如同基因,伴随着一代代中国人跋山涉水上下求索,攀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高峰,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文明传奇。

相对于7300多年,这批文物在“上海之鱼”湖畔的相聚是短暂的,我与这些文字今天的相聚更是短暂的,但意义却是永恒的,它见证了天时地利人心的聚合,见证了百年盛世的祥光。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我知道,这人类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汉字,正青春焕发,活在亿万中国人的手中、眼里、心上,又开始了新的长征。

观众驻足观赏,久久不愿离去。

猜你喜欢
文物汉字文字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文物掉包案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