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洲海客
“子由有五女,负债如山积。”在与好友通信时,苏轼想到弟弟苏辙的近况,不由这般写道。因为就在前不久,为给小女儿陪嫁,苏辙不得不“破家卖田”,得9400贯钱,才凑齐了一份嫁妆。那么,宋代的嫁妆为何会如此昂贵呢?
自隋唐而上,世人通婚首看家世门第;然五代以来,“婚姻不问阀阅”。换言之,资财已经取代家世,成为宋人通婚的首要评判标准。这正是宋代厚嫁之风的根源所在。但是,其“底层逻辑”却未发生实质性改变。隋唐而上,世人通婚看重門第,是因为门阀子弟更容易入仕;及至宋代,寒门子弟只要才华出众,也能像范仲淹、欧阳修一般成为治世能臣,光耀门楣。因此,富贵之家自然不惜钱财,以笼络看中的“准进士”;而一些出身贫寒的读书人,为有足够钱财完成求仕之路,也愿意接受这种“合作方式”。有机会及第的士子作为最有价值的“稀缺性资源”,往往“供不应求”。为此,富贵之家只好通过不断抬高嫁妆的价值,来吸引更优质的士子。
厚嫁女儿本该量力而行,但在当朝贵族以及士大夫的推动下,它逐渐成了一种攀比手段,一些人甚至认为,不陪丰厚嫁妆,是令人羞耻的事。
那么给女儿这么丰厚的陪嫁品,难道不怕她们遇到“白眼狼”?这个担忧大可不必,因为按宋代法律,夫妻结婚之前可作“财产公证”,妻子的嫁妆为“妻财”,属于其个人“婚前财产”,是受法律保护的。妻子携家产入门,丈夫(若不采取极端手段)是没有办法侵吞她的财产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曾改嫁张汝舟,但她后来发现,张只是想骗取她的钱财,于是愤然与他“和离”,并按当朝法律保住了自己的财产。
(何梦竹荐自《中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