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宏章等
2022年珠海航展上,湖南兵器工业集团展出的一款12.7mm 穿甲燃烧弹,该弹采用高分子材料制作弹壳,仅有弹壳下部采用传统的涂漆钢
为了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和灵活性,世界各军事强国不断探索如何为士兵减负,比如在枪械打造上采用更轻的材料、采用小口径枪弹,亦或减少单兵武器的数量等等。除此之外,各国也一直在探索减轻枪弹质量的途径。
枪弹的大部分质量都在弹壳和底火上,而且弹头质量和装药量影响枪械的弹道性能,不能随意改动,所以只能从弹壳上做文章。以美军采用的5.56mm SS109 北约步枪弹为例,全弹质量12.4g,其中弹头质量约4g、发射药质量约1.7g,“底火+弹壳”质量6.7g,占比超过一半。
弹壳的主要作用,一是承担容纳、连接枪弹各元件的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整体,通过底部安装底火,内装发射药,前端收口紧固弹头实现;二是在发射时贴紧枪械膛壁,使得弹头在枪管中加速时有一个良好的气密性。
目前,世界上主流的用于制作弹壳的材料还是黄铜,因为黄铜不仅抗腐蚀性好,利于枪弹储存,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在发射时能够紧贴枪管弹膛,提供良好的气密性,进而提升射击精度、射程。且铜制弹壳在抽壳时较为顺畅,对弹膛磨损小,可以说是制作弹壳的绝佳材料。但铜制弹壳的枪弹质量不轻,价格也比较昂贵,对于任何一个军事大国来说,常以亿发为生产制造单位的枪弹,所要使用的黄铜不是个小数目。因此,如果将黄铜换成塑料材质,在减重的同时还能降低枪弹的造价。
G11 步枪采用的4.7mm 无壳弹(左)和M16 系步枪采用的5.56mm M855 弹(右)对比,前者体积较小
各种型号的无壳弹。其中,左四、左五为德国诺贝尔火炸药公司推出的DM11 无壳弹
轻量化机枪(LWMG)的后续项目(LSAT)样枪,该枪发射塑料弹壳埋头弹(简称CT 弹)或模压无壳弹(简称CL 弹)
早在二战时期,德军就注意到弹壳这个严重拖垮枪弹的东西,不仅沉重还最终抛到战场上无法回收。因此,德军开始研发无壳弹,无弹壳最为减重也最省钱,但由于德军研发的步子跨得太大,二战期间德军试图研制无壳弹的计划流产。
二战结束后,西德以及美国都开始进行无壳弹的研制工作,自1970 年开始,德国HK 公司前前后后研制了14 款无壳弹步枪,最终在1986 年定型为G11 步枪。发射无壳弹的G11 步枪相当前卫,也相当烧钱,最终在柏林墙倒塌后不久,为了更好地投入经济建设,撤销了望不到头的G11 项目。
G11 无壳弹早期的原型就是将弹头下半部分埋入模压而成的发射药柱内,药柱直接固定成型,不再需要弹壳当容器,这样一来枪弹的质量就降得较小。
按照G11 项目的设想,同等负重的情况下,使用M16 系步枪能携带7 个30 发弹匣,共计210 发枪弹, 但使用G11 步枪可以携带10个50 发弹匣,共计500 发枪弹,这样德军步兵就算射击精准度再差,高密度、持续不断的火力也会极大毁伤对方。
但是,取消弹壳的缺点也是致命的。比如药柱直接暴露在外不利于储存;发射药直接接触枪膛燃烧,容易腐蚀枪膛降低枪管寿命;无弹壳的隔绝,弹膛会迅速升温。弹膛温度过高的后果就是连续射击后,无壳弹的药柱接触到高温弹膛就会发生自燃走火,甚至枪械失控,造成人员自毁。
为解决隔热和储存问题,德国诺贝尔火炸药公司又推出DM11 无壳弹,将弹头全部埋入发射药柱之内,而且在药柱之外增加涂层,这样不仅能够隔热也更利于长期储存。虽然几经改进,G11 项目最终依然落马。
上方为CT 弹,下方为CL 弹
一箱MK323 Mod0 .50 聚合物弹壳枪弹,携行起来要轻很多
2003 年,美国三军轻武器总规划办公室提出“轻量化机枪”(Light Weight Machine Gun, 简称LWMG)计划,其要求枪弹减重40% 以上。以目前的技术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无壳弹。但在研制过程中,美军发现无壳弹技术尚不成熟,于是在LWMG 的后续LSAT(轻量化轻武器技术,Lightweight Small ArmsTechnologies)項目中,改为塑料弹壳埋头弹(Case Telescoped, 简称CT 弹) 和模压无壳弹(Caseless,简称CL 弹)两种方案并行开展。试验结果表明,一层塑料壳的CT弹更为靠谱,后来负责LSAT 项目的德事隆公司又将CT 弹应用于步枪,开发出发射6.5mm CT 弹的步枪,并参加美军“下一代班组武器”(Next Generation Squad Weapons,简称NGSW)项目竞标。然而,LSAT项目从2004 年一直走到2022 年,美军虽然一直在探索新的弹壳减重方案,但最终却选中最为保守的铜钢混合弹壳。
2020 年, 美国海军陆战队与MAC 公司签订一份近1000 万美元、多达240 万发(单价约4 美元/ 发)枪弹的合同。该弹命名为MK323Mod0 .50 枪弹,其采用透明聚合物材料作为弹壳且已经在M2 重机枪上进行了多次测试。结果显示,该弹的性能与同口径的普通弹基本无异。其塑料弹壳的.50 穿甲燃烧弹能够减重25%,对于重机枪来说,携弹量的提升是相当显著的,而更多的携弹量也就是更持久的火力。
其一,技术优势。能够满足弹壳耐高温、耐磨性指标要求:枪械连续发射过程中,弹壳必须有较好的耐磨性并承受高达500℃以上的高温。普通聚合物具有很好的润滑性,但其热度变形比金属材料大得多。即使耐高温强度极大的改进型聚苯酯,也超不过400℃。为了确保聚合物弹壳在高温情况下不变形,工业强国大都运用增强、掺混、改性等方法提高聚合物的熔点,还有一些国家采用以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取代热固性聚合物材料,美国聚合物弹壳则通过在塑料中嵌入陶瓷的方法,以解决耐高温难题。
其二,需求优势。透过各国对枪弹的探索过程,可以看到现阶段国家层面对枪弹改革发展的新追求。以美国新型.50 聚合物弹壳枪弹公开的信息来看,项目由美国国防部办公室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联合牵头下达指标。可见,美军观点明确、态度坚决,已经从行动上表明军方对传统金属弹壳改良的决心,并向传统枪弹提出有力挑战。
美军采购的透明或半透明聚合物弹壳枪弹,可以直接看到弹壳里面的发射药
其三,材料优势。传统枪弹弹壳材料以钢、铜为主,造成金属材料的巨大消耗,尤其是铜质弹壳枪弹,造价更高。相比之下,以聚合物为代表的现代工程塑料材料,虽然在硬度、密度、抗冲击强度等方面有所欠缺,但在抗腐蚀性、柔韧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尤其是聚合物材料品级多,可以通过材料的改性、增强、发泡以及填充不同材料比例,制备出诸多品级的聚合物。
其四,价格优势。以钢、铜、硬铝合金等金属制作的弹壳虽然具有硬度大、抗冲击能力强、密封效果好等优点,但这些优点是以增加材料的质量和造价高昂为代价换取的,况且相比聚合物材料,其制作过程和成型工艺也相对复杂得多。据相关资料介绍,制作一枚.50 口径弹壳,以黄铜为材料所花费的费用比使用聚合物材料高出30% ~ 50%,而以聚合物材料来制备,取材相当方便,不需要像制备金属材料那样进行锻造、碾压、淬火等复杂的深加工,仅需要根据配比进行不同材料的填充,并且能够一次加工成型,制备工艺简单。
塑料彈壳枪弹前景如何?目前,无准确而科学的结论。
究其原因,因为任何一种新型枪弹的出现,本质上取决于技术上是否过硬;能否满足战术技术要求,进而达到预期的作战效果;在设计上是否先进合理,具有实效性;在工业制造过程中,可否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
其一,枪弹的稳定性有待实战环境检验。弹壳胀壳是最大的问题。枪械在射击过程中,火药瞬间燃烧,会产生极大的燃气压力,对枪械及枪弹的抗压能力要求极高。在金属弹壳加工过程中,解决弹壳抗高压而不变形方面,各国均采用添加其他物质的方式加以解决。塑料本身抗压能力极低,更需要通过聚合其他物质提高其硬度、抗冲击能力。然而,在连续射击过程中,枪械的温度急剧升高,聚合物弹壳在高温火药燃气压力作用下,硬度将大幅下降,带来的后果是出现胀壳现象。
其二,射击后的枪膛清理问题有待验证。在射击过程中,枪械的高温会使弹壳硬度下降,耐磨性下降。后果是在高温作用下,一旦塑料附着在弹膛内壁上或枪管膛线上,传统的除铜剂和防护油均无法进行清理,将极大影响枪械使用的稳定性。
其三,枪械射击过程中温度升高过快有待解决。在射击过程中,枪械的高温释放问题是枪械研发人员无法回避的。期间,大部分热量伴随火药燃气与弹头一起喷出枪口,另一部分热量则通过弹壳带走,进而降低膛压和膛温。金属弹壳的热传导性明显好于塑料弹壳,其结果就是通过塑料弹壳带走热量的能力下降。因此,带来的后果是枪管温度快速升高,从而影响射手操作。可见,以聚合物材料制作弹壳的技术,不是哪个国家轻易就能具备的,需要以国家的科技水平、工艺水平、材料加工水平等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及应用上的积淀才能做到。
其四,环境污染不容乐观。在各种冲突和作战过程中,大量遗弃弹壳和报废枪械深埋在土壤之中,金属类弹壳经过岁月的洗礼,将逐渐分解。而塑料弹壳,特别是复合塑料弹壳基本不会发生分解,随之而来的将是环境的严重污染。这也是美军在研制新6.8mm 枪弹,暂时放弃塑料弹壳的原因之一。
编辑/ 曾振宇
一家美国公司聚合物弹壳枪弹的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