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双创”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展开探讨,从“双创”的概念和内涵角度入手,分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机制、方法等多个方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改革发展对策。根据研究结果可知,通过调整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机制、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實践基地以及构建教师队伍等方式,能够促使教学改革得以良好发展,对于教学水平的提升,高新人才的培养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双创”教育强调对于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强调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来讲,“双创”教育具有明显的素质教育目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际展开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创业成功率没有过多的要求和重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人生经验,激发自身潜能,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当前高校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课程,因此,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双创”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模式刻板陈旧
“双创”教育背景下,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是在以往教学环境下逐渐摸索形成的,但与“双创”教育要求之间的契合度相对较低,因此教学模式刻板陈旧的弊端逐渐暴露。一方面,教学模式结构化问题明显,系统性不足,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另一方面,课程教学偏向理论基础知识,缺乏实践培养,教学内容延伸不足,并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1]。
(二)教学机制急需完善
教学机制是支撑课程教学顺利运转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教学理念、侧重点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传统教学机制无法实现对于教学工作的良好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以及合作程度不足,无法为学生展开创新创业探索提供丰富、有效的资源;第二,创新创业教学制度管理不到位,导致“双创”教育落实不足,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第三,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改革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双创”教育改革的可持续性相对较弱。
(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双创”教育的落实需要通过不同教学路径和方法实现,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教学过程模式化问题严重,“双创”教育开展困难,甚至可能会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不仅会压缩本就紧张的教学时间,还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课业压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而且相应教学方法缺乏自主性,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过程与社会实际情况之间脱节,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开展。
(四)培养基地建设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性教育模式,强调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这就需要高校具备校内实践培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资源。但就当前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多局限在教师,主要教学内容为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学生缺少实践训练的机会和平台,即便能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仍然偏弱,计算机教学浮于表面。
(五)教师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的专业水平、个人素质、应用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对于“双创”教学质量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但当前教师队伍的能力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结构尚不完善,因此“双创”教育落实质量效果难以得到良好保障[2]。
二、“双创”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发展路径
(一)调整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构建原则
基于“双创”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要求,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融合性,要求专业知识以及教育体系能够形成有机整体,并且互相融合,以此强化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渗透和融合;第二,系统性,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整个大学教育期间,教育内容、步骤应由浅入深,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因此整个教学模式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能够满足“双创”人才培养要求;第三,实践性,“双创”教育主要是通过实践、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因此实践性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模式调整过程中的必要原则。
2.教学模式内容要点
首先,“双创”教育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当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在传授技能知识的同时,实现对于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有效引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为“双创”相关教育活动的展开和执行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实现跨专业融合培养,“双创”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各种实践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激发潜能,而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时,会遇到各种类型、学科的问题,这就需要具备多专业知识,因此,“双创”教育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调整应着重加强跨专业融合,如将医疗、商务以及经济数据和相关知识融入实际教学过程中;最后,积极渗透创新创业理念,教学模式的调整需要将创新创业理念时刻融入教学活动当中,例如,借助创新创业竞赛推动创新创业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其创业能力。
(二)完善教学机制
1.资源协同共享机制
对于“双创”教育而言,各种专业信息以及创业资源,是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也是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前提,因此,为实现教学改革,促使“双创”教育理念得到良好落实,就需要构建良好、完善的资源协同共享机制。对此,需要借助校内、外社会网络,加强对于内外资源以及创新创业信息的整合,同时还应结合理论基础教学以及创新创业活动需求,展开创新资源的收集和处理,需要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学院以及校外合作单位的共同参与,以此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协同和共享。对此,可构建创新互联互通合作机制,各参与方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共同攻克科研课题、举办学生创业创新活动等,形成教育改革利益共同体,以此提高各方资源利用率和应用价值。
2.教学制度管理机制
良好的教学制度能够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可靠支持,确保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得到有效落实和科学运行。对此,高校应根据“双创”教育实际要求和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合理制定相应教学管理制度,例如,弹性学分考核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实践训练制度等,以此实现对于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指导,以及相应教学行为的约束,促使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得以有序发展和运行。
3.教学评价管理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育机制当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针对教学质量、效果方面的评估,并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对教学方法、策略等进行优化调整,保障各方面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发挥,是实现“双创”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环节。对此,在展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结合实际教学目标和“双创”教育理念,从多个角度进行多样化评价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质量效果、“双创”理念落实情况以及学生反馈评价等几个方面[3]。
(三)创新教学方法
1.结合社会应用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处理以及应用能力,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目的而开设的,在“双创”教育背景下,计算机及其技术被应用的概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为保障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用性,在实际展开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与当前科学前沿技术、社会实践应用进行紧密结合,以此充分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用性以及有效性。对此,教师可借助科研项目开发案例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提升计算机知识应用意识,明确学科应用价值,同时实现其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之间的良好衔接,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项目牵引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项目为依托展开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结合课程项目特点、教学目标等,合理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合作、互助的良好学习空间。首先,教师应结合项目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学情,组织学生按照自身意愿进行分组,形成4人左右的项目小组,并引导学生明确团队名称、项目口号,并为项目策划书、实施方案的制订提供支持。其次,明确活动项目,可与相关企业进行联系,获得实战项目,也可通过创新创业竞赛,获取实践项目。再次,进行项目实施和管理,要求项目小组成员能够进行分工协作,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并按照计划推进项目,及时输出项目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同时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数据信息以及文件资料的管理,以便后续使用。最后,进行项目评估,由教师和学生对项目进行评估分析,教师的评估主要起到指导、激励和建议的作用,学生互评则是主要通过交流分享,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项目牵引式教学方法是当前“双创”教育背景下应用最为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教学方法,在当前高校课程教学当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青睐。
3.线上线下混合
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给教育事业的改革带来了发展契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线下教学,加强了对于线上资源、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逐渐开始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资源丰富,来源广泛;第二,学生主动性有所提升,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过多限制;第三,加强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第四,有效提升了课堂利用率,减轻了课堂教学压力。混合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当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线上理论教學、资源共享、作业提交、考勤签到、在线课堂以及课程检测等方面,借助互联网还能够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以及线下实践、实战、技能训练和翻转课堂等方面,能够实现对于学生的全面培养,如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技术应用能力等[4]。
(四)建立实践基地
1.构建校内实践中心
实践是展开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式,为强化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落实“双创”教育理念,学校应加强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积极构建校内实践中心。一方面,实验基地的建立需要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实践中心的建立,基础设施的配备都需要大量资金,对此学校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拨款,同时也应积极拓宽资金来源,努力争取社会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实践中心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基础设施是展开“双创”教育的重要保障,对于教学质量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学校应加强相关仪器、设备、资料、技术的投入,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并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对于实践中心的规范管理,保障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能够以开放、共享、高效的形式开展,为学生提供展开实践训练的平台和空间。
2.创建校外实践基地
为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开放的实践空间和平台,满足“双创”教育要求,学校还应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以此发挥校园以及企业各自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价值,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一方面,应展开多专业交叉实训培育,从不同专业角度,进行全面整合,并结合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构建与社会实际相贴合的创新创业活动,形成高仿真实训系统,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际社会工作环境,模拟企业管理、运营,并体验不同企业角色。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困境,输送高质量优秀人才,以优势互补、协助发展为原则,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展开计算机基础教学,强化学生在本专业当中对于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师的指导下,强化学生对于自身专业以及岗位的认知和了解,促使“双创”教育得到良好落实。
(五)强化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落实开展“双创”教育的主体,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培养,是强化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落实有效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高校应优化调整教师聘任制度,以良好的待遇吸引具有职业经验的专业人才,到本校兼职实践指导教师,强化提升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指导,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情况,与校内教师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加强对于计算机课程教师的培训,结合“双创”教育理念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师培训计划方案,不仅要提升其对于“双创”教育理念的认知和意识,同时还应为本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和进修学习的机会,以此将计算机前沿内容、发展趋势等带回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此外还应加强对于教学能力水平的培养,组织教师针对“双创”教学方式进行交流和研讨,全面提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队伍能力素质[5]。
结语
“双创”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结合当前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实际困境,高校应从“双创”教育理念入手,秉持系统性、融合性以及实践性的原则优化调整教学模式,完善资源共享、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评价机制,促使创新创业教育有序落实,此外,还应积极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大资金投入,深化校企合作,同时积极构建完善教师队伍,以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发展保驾护航,实现学生的创新创业培育。
参考文献:
[1]蓝刚.新时代高校体育专业“双创”教学改革研究——评《高校体育创新思维的教学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22(08):114.
[2]姜永春.“大数据+双创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数据挖掘课程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22(08):109111.
[3]朱义鑫,韩莉英,苟转荣.“双创”背景下的项目驱动教学改革研究——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3):4953.
[4]彭志勇,邓世权.“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7):132133+153.
[5]杨鸿章,文家朝.浅谈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17):457.
作者简介:杨树玉(1979— ),女,汉族,甘肃白银人,本科,助理工作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