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敏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不断地被改革与创新,以求更加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模式便是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应运而生。生活情境创设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加强数学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带领学生走出机械学习、死记硬背、会学却不会用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生活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的重要性与策略展开以下几点分析,旨在发挥生活情境创设的教学价值,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生活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一)增强直观感受力
数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课程,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采取理论讲解的教学方式,会让处于以具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出现理解困难的问题。而生活情境创设是指从生活中取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创设的与生活高度相关的教学情境。与理论式讲解相比,生活情境创设更加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定义、定理,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力,能够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中的数学以及数学知识中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学生思维水平较低的问题,是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提升课堂趣味性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因为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单一,数学教学与生活分离,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也是十分无趣的。因此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畏惧与厌烦的学习心理,逐渐地失去了对数学课程学习的热情。这种情况的存在不利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是数学教学质量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生活情境创设不仅关注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还提倡从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情境的创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带领小学生在熟悉的、充满趣味性的学习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也有助于增强数学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互动性。
(三)提升数学的实用性
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教师将数学教学的目标放在了应付考试上,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就是对教学质量最好的证明。实际却不然,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不仅要承担起“教书”的责任,更加肩负“育人”的重任,过于重视分数教育的数学教学,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观,只会将数学所学运用在试卷中的习题解答上,而不知道如何利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让数学教学的育人意义大打折扣。生活情境創设模式的运用,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发挥出数学学科的实用性价值,引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更好地解决与生活有关的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二、生活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以教材为依托,创设生活情境,建立教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教”与“学”之间互动的重要媒介,承载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说任何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制定都离不开教材。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不会“活”用教材,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导致教材的“中介”作用并未得到良好地发挥,在以生活情境创设为教学方法的背景下,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中介”链接“教”与“学”“课本”与“生活”,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对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不难发现其中每一本数学教材内容在编写中都融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因此教师应做到“活”用教材,能够做到以教材为依托,创设出课本知识与生活融合的数学情境。
在一年级的“数字认读”、二年级的“厘米和米”、三年级的“千克和克”、四年级的“可能性”、五年级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六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这些都是基于小学生生活常识基础上编写的内容,是立足于生活视角下的数学教学内容呈现,通过对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单元内容的研读,可以发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为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以生活实践为依托,教师需要在数学教材内容的讲解过程中,体现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这一层面含义,引领学生树立生活化的学习意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变性、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的讲解中,若是单纯地讲解这一数学规律的理论,小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的生活观察任务,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想到提升物体稳定性的情况下,人们都是怎么做的?学生从生活的观察中找到了自行车的车轴钢丝组成、窗户的横杆、电动伸缩门的构成、桥梁的建设等,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由此,学生们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有了一个更为直观地、真切地理解,帮助学生建立了新的数学学习意识。
(二)以问题为依托,创设问题化生活情境,实现生活情境的转换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思考与探索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针对这种问题的存在,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问题,带领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吸引下不自觉地进入到数学学习环境之中,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了现实生活情境,不仅体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转化,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问题思考的意识。
在学习“乘法的结合律与分配律”的这一知识点时,许多学生会出现概念混淆的问题,这是学生对于“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概念理解不够透彻的体现,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规律,这样的计算规律是如何得来的。例如:“25×3+8×3=(25+8)×3”,许多学生会将其写成:“25+8×3”或认为“(25+8)×3=25×3+8”。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乘法计算中的结合律和分配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带着三个孩子,晓丽、晓蕾、晓明去文具店买学习用品,新学期开学妈妈准备给每个孩子买一个新的书包和文具盒,其中书包的价钱是25元,文具盒的价钱是8元,请问,妈妈在此次购物中一共花了多少钱?”。买文具的这件事情学生经常经历,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创设,将数学问题的计算与日常生活简算进行了有机地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在问题化的生活情境带领下自觉地思考问题。在问题思考之后,要求学生解释“25×3+8×3” “25+8×3” “25×3+8”三个算式所代表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能不能将“25×3+8×3”转化为更为简单的算法,由此帮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思考中,理解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实现了抽象数学概念、数学定义定理向具体化生活问题的转变,带领学生从感知认识过渡到理性的思考,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
(三)以重难点为依托,创设探究性生活情境,突破數学学习困境
在每一节新授课的教学中都存在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指本节课最为重要的、核心的知识点;教学难点通常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教学目标或者是对于学生来说难以达到的学习层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攻克教学重难点,是每一个教师关注的问题。以重难点为依托,创设探究性的生活情境,带领学生在逐个问题的攻破、动手实践操作、合作互动讨论等过程中,强化数学探究能力,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掌握新授课中的重要知识点,突破学习困境,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获得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点。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培养小学生形成空间意识与推理能力。空间观念的培养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克服数学学习上的困难,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先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图片,如包装箱、药盒等,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几个物品有什么特点,由此联系生活,说一说除了刚才在视频中看到的几种物品,你还知道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呢?有的学生说“魔方是正方体”,有的学生联想到“公共汽车是长方体”。接下来,教师拿出一个魔方,这个魔方的六个面被教师用涂成了不同的颜色,转动魔方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个魔方有几个面?”,学生们通过对魔方的六个面的颜色观察,可以十分轻松地回答出“有6个面”,让学生将课前教师让准备好的魔方拿出来,伸出手摸一摸,感受一下魔方的每一个面、棱、角,思考:“魔方的两个相邻面的边是否重合了,你能指出有哪几个边是重合的边吗?”由此,带领学生在图片观察、动手触摸、问题回答等过程的参与中,完成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探索。最后,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教师可以展示两组图片,其中一组是立体图形,另一组是平面图形,让学生对比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促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强化逻辑思维,学会辨别生活中的物体或物品到底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帮助学生轻松地攻克立体图形学习的困境。
(四)以生活需求为依托,创设实践性生活情境,做到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应做到学以致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中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将数学带出课堂,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服务生活。因此,在生活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从生活中挖掘数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还应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知识,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摆脱长久以来的“高分低能”发展现状,更好地发挥出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个知识点的运用为例,教师可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之后,给学生布置实践测量的任务。如测量并计算校园的花圃、草坪、足球场的面积是多少,做好测量的数据记录工作,因为测量的数据较多,面积较大,可以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模式,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得出实际数据。除了校园内的部分区域面积计算任务,学生还可以走出校园,进入到生活中,测量自家客厅的面积、阳台的面积等,让学生从实际的测量工作中,感知到数学的现实意义,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服务生活。又如,在“可能性的大小”的这个知识点讲解之后,教师可以举办一次“促销活动”,其中有的学生扮演商场售货人员,有的学生扮演消费者,促销活动是每位顾客在本商场购物满200元,可以参与一次抽奖活动。在一个盒子中分别装有红色、黄色、蓝色三种球,三种球对应的个数分别为50个、20个、2个,让学生们在情境演绎中分析可能性的大小,由此得出中奖概率的大小,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破解生活中的一些“小秘密”。
总之,生活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应认识到生活情境创设的意义与价值,能够积极地探索生活情境创设模式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途径,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攻克数学学习的难关,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提升数学教学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