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为助力更多教师依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开展高质量课堂教学,本栏目邀请教研专家和一线教师围绕“新课标如何在实践落地”分享他们的特色探索。本期邀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历史教研室教研员丁丁老师和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王辉老师、北京市大兴区永华实验学校张丽老师分享他们关于落实《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探索:基于大概念设计与实施历史单元教学。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建议部分指出“教学中的大概念是课程内容所要围绕的核心和基石,处于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1]。强调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大概念的核心地位和对学生学习发生的重要作用。很多教师都在思考与其相关的重要问题,例如,什么样的概念算是大概念?初中历史教学中包含哪些大概念?如何根据大概念建构学习内容的框架?如何基于大概念设计大问题、引领学生开展大任务探究?等等。因此,深入理解大概念的内涵与层级体系,明确初中历史课程中的大概念,探索围绕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方法,有益于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设计,有利于落实新课标理念,实现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
1.明确教学中的大概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基础性特点”。作为承载了大量人文知识的基础类综合课程,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诸多概念。例如,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0课,标题“秦末农民大起义”本身就是一个概念,包含时间、地点、过程、结果等要素。教学中又会涉及“陈胜、吴广”等人物概念;“渔阳、大泽乡”等地理概念;还有许多无法分类的历史概念,如“戍边、失期、张楚”等。这些概念中是否存在大概念?如何界定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大概念?这是运用大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课程标准核心组成员徐蓝教授认为:“2022年版义教课标中的大概念主要是指学科大概念,即能反映历史学科本质、居于历史学科中心地位的核心观念。它们是组成历史发展结构的主干,反映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核心内容,能够统摄该阶段的具有纵横联系的大量学科知识,并提供理解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或关键工具。”[2]其中,“本质”“中心”“主干”“统摄”“关键”几个词汇指出了大概念的特质。
用上述标准衡量“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中涉及的诸多概念。“秦末农民大起义”是由秦到汉历史发展的连接节点,能够统摄本内容下其他相关概念,也可以作为学生理解“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等唯物史观理论的关键工具,可以被列入大概念范畴。
课程标准将大概念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板块大概念、单元大概念和课时大概念。
板块大概念在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界定[3],如下图所示:
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尚且很难实现从这一层次大概念的角度呈现一个板块的完整教学设计。所以,这一层大概念的作用应该是更多地为把握、明确第二层大概念作指引。
第二层是学习单元大概念,即能够成为单元主题学习重要抓手的大概念,在当下初中历史教学中最为常见。大致可以分两类,一是教材单元大概念,另一类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主题单元”大概念。
教材单元大概念往往存在于教材的单元标题中,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单元,在统编教材中的标题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那么“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就可作为该单元的大概念。教材标题之外,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表述也可以成为教材单元大概念的来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要求为:“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點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4]其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可以成为该单元的大概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区域、教师、学生、资源等因素存在差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确定自己的单元教学大概念。
主题单元本身就是围绕着一个主题重组的教学内容,如教师可以把“中国古代的中外交往”作为一个主题,将分布在教材各个单元中的相关内容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主题单元,其大概念就是单元主题。
第三层大概念是课时大概念。顾名思义,是教学中每课的大概念,如前文分析过的中国古代史的“秦末农民大起义”、世界现代史的“冷战”等,教材中某课的标题名往往是课时大概念。
2.依据大概念建构学习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大概念建构学习内容的框架……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5]明确大概念之后,就可以用各层次的大概念将相对分散、零碎的具体史事进行整合和建构,建立起其与宏观历史进程的关系,基本结构可以用图2来表示。
可以借助图2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尝试从大概念的角度来建立一个学习内容的框架(见图3)。中国古代史的大概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呈现各民族共同构建统一国家的历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内部的各民族频繁交往、多领域交流、产生交融之后的认同观念,单元大概念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时期,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继承了之前秦汉时期的主要成就,在数学、医学、天文学等领域继续发展的同时也有所创新,“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成为课时大概念。为什么科技文化能够继承并创新呢?就需要联系单元大概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去看,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得各民族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继承、发展科技与文化。
将上述内容纳入到板块—单元—课时三层大概念组成的学习内容框架后,原本分散、零碎的内容就有了与时代特征相联系的内在纽带,成为了结构化的知识,这对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大有裨益。
3.围绕大概念设计大問题、大任务
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大任务、大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6]。这里的大任务、大问题显然是与大概念相对应的,强调教师应围绕大概念设计出相对具有宏观性、整体性的学习任务和探究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和问题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应摒弃“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思维含量低的问题,也应避免表面化、形式化的任务设计。围绕单元大概念设计大任务、大问题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之一。
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大概念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单元包含“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美国的独立”“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三个课时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每课内部肯定要设计“为什么革命”“革命进程是什么样的”“革命结果和影响如何”等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将这些问题变成单元大任务:“分析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梳理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程”“图示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结构”“归纳各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等。在这些大任务的基础上,再提炼出大问题:“为什么各国资产阶级要发动革命?”“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程呈现出哪些共同点和特色?”“为什么各国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有不同的政体结构?”“可以从哪些角度概括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具体的教学还应该遵循历史的课程逻辑,按照国别和时间顺序推进,并不是按照大任务、大问题的逻辑顺序将三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进程和结果、意义分开学习。这样一种大任务、大问题可以引领学生的学习整体感的发生,让学生能够打破课时的学习限制,更多地明晰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庞杂的知识得以归类、融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大趋势的认知与把握。这种学习路径符合历史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逻辑,有助于学生达成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标准描述的史事—联系—趋势的进阶目标。
大概念兼具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加强对大概念的提炼能力,并据此建设学习内容框架,进而用大任务、大问题引领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发展课程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明确的教学建议,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初中历史教学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3] [4] [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7,10,13,57.
[2] 徐蓝.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