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馨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被愈发重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结合陶行知教育理念,本文以“光的干涉”为例,通过创设问题、小组实验、师生问答、自主探究等环节,阐述如何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目标开展中学物理教学.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自主学习;光的干涉
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科学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被愈发重视起来.“高中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观点于2017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20修订)》中提出[1],自此,“科学探究”成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层面之一.
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做合一”,以此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使其成为新知识学习探究的起点,本文以“光的干涉”为例谈谈如何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目标开展中学物理教学[2].本案例具体思路为:以生活经验导入为基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实际实验,观察光的干涉现象[3-4];然后对其现象进行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已学过的波动理论为基础予以验证.
1 “光的干涉”教学案例
1.1 案例题旨
“光”是什么?这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然而它却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和视野.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见证了光的波动性的涟漪,让人们得以初窥世界的奇妙.对光的研究至今依然让无数科学家为之着迷.
1.2 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
(1)教学条件下的现象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起何作用?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建立物理思维过程?
1.3 教学过程
1.3.1 创设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引入新课“光的干涉”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问题1 当我们都还是一些“十万个为什么”少年,不知道有没有别出心裁的熊孩子问过这样的问题:“阳光下的泡泡为什么是彩色的”.
问题2 光究竟是什么?
牛顿是光微粒说的坚定支持者,而惠更斯则认为光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在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借助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为光具有波动性提供了有力证据.
1.3.2 有序探究,发展素养
(1)小组实验一,观察现象
学生熟悉实验器材,明确实验原理:教师为每组准备两支不同颜色的激光笔,以及两个不同间距的双缝.引导学生说出不同色光激光笔的根本区别.
师 就是这些最简单的设备,恰恰体现出了最美丽优雅的科学之魂.下面就请大家进行小组实验,注意实验要点,如确保激光笔正对双缝等.
学生活动 教师分别请各组同学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学中,笔者对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和认识都予以充分的重视.
生 光到达墙上的范围比不加双缝前大了.
师 为什么光到达的范围比直线传播的大?
生 因为通过每个缝都会发生衍射.
师 加了双缝之后你观察到什么图样?
生 屏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且条纹间距相等.
(2)比较推理、分析现象
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类比机械波的干涉,用波动理论解释明暗条纹分布的情况.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师 如图1所示,双缝中垂线与屏幕相交位置P点,这个点在几何关系上有什么特点?呈现明条纹还是暗条纹?
生 S1、S2到P0点距离相同,所以这两列波的波峰或波谷同时到达P0.在这一点两列波相互加强,因此出现明条纹.
师 肯定学生回答,同时指出中间的亮条纹称中央亮条纹,中间两侧对称出现的亮条纹称为“第一亮条纹”“第二亮条纹”……;两侧对称出现的暗条纹称为“第一暗条纹”“第二暗条纹”,以此类推.
师 试分析第一亮条纹的成因.
生 S1、S2到P1点距离不同,两列波到P1的距离相差一个波长.两列波在P1点仍然相互加强,因此出现亮条纹.
师 根据以上分析,你是否可以说出暗条纹的成因?
生 S1、S2到Q1点距离不同,两列波到达Q1的距离相差半个波长,在这一点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叠加,在Q1点相互减弱,因此出现暗条纹.
师 请同学们讨论最终归纳出产生明条纹和暗条纹的一般条件?
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产生明暗条纹条件如公式(1)(2)所示.
(3)拓展延伸,定量关系
师 下面我们自然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相邻两条亮条纹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是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哪些因素对条纹之间的距离造成影响,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几个问题希望大家能大胆推测.
实验证明 学生运用探究多因素问题时的控制变量思想,结合手中的仪器再次进行实验并展开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发表实验结果 ① 缝到屏间的距离越大间距越大;② 双缝间距d越大,间距越小;③ 与光源的波长越大,间距越大.
理论证明 引导并协助学生结合数学方法证明自己的定性猜想.夯实对结论的理解.
1.3.3 学习应用,自主探究
(1)師生问答
师 请同学们观察图2中彩色条纹并大胆猜测彩色条纹是怎么产生的呢?
生 白光发生了干涉.
师 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看到光的干涉现象呢?
在学生探讨后,教师概括:看上去相同的光源,但它并不满足干涉的条件.要发生光的干涉现象必须有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光源,包括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而普通光源发出的光各列波很难满足条件,因此双缝干涉中双缝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就是为了获得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光源——相干光源.
师 回归本案最初引入的生活情境,现在你知道彩色泡泡的秘密了吗?
生 是发生了光的干涉.
师 是的,这也叫做薄膜干涉现象.
(2)小组实验二,学生活动
实验要求:同学们利用肥皂水、平面镜、蜡烛,自己动手制作肥皂膜.对比烛焰在肥皂膜上的像与平面镜中的烛焰有什么不一样?
生 肥皂膜上看到的像与平面镜中的像相比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
师 像有明暗相间的条纹,与什么现象类似呢?
生 双缝干涉.
接下来,教师引导同学比较一下双缝干涉图样与薄膜干涉图样的异同.相同点:都是明暗相间的条纹;不同:双缝干涉是竖条纹,薄膜是横条纹,双缝干涉在光屏上可以观察,薄膜要用眼睛观察.教师对以上几位同学的观察及时给予肯定,并深入提问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呢?为了弄清这一点,我们要明白薄膜干涉的成因(图3).
师 薄膜干涉中相干光的来源是什么?光的路程差是由什么产生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相干光来源为薄膜前后表面反射的光;由于重力作用,肥皂膜上薄下厚,薄膜厚度决定了光的路程差,前后两个面的反射光叠加,当光的路程差是半波长的偶数倍时出现亮条纹,当光的路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时出现暗条纹.
(3)应用实例介绍
再给大家介绍一个干涉现象在技术上的应用实例——用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平整程度.取一个透明的标准样板,放在待检查的部件表面并在一端垫一薄片,使样板的平面与被检查的平面间形成一个楔形空气膜,用单色光从上面向下照射,入射光从空气层的上下表面反射出两列光形成相干光,从反射光中就会看到干涉条纹.
大家认为,图4中哪幅图代表被检平面是平整的呢?答案是甲图.原因是厚度相等的地方,干涉情况一样,即如果某一处反射回来的两列波叠加,光振动加强,产生亮点,那些与这处厚度相等的地方都是亮点,他们连起来组成亮条纹,若其他厚度处两列波叠加减弱,产生暗条纹,因此厚度变化情况决定了条纹的形状.如果被测表面是平整的,单色光干涉条纹为平行、等间距、明暗相间的条纹.那么,光的干涉还可以有哪些应用呢,就请同学们课后注意观察并加以探究解析.
小结 虽然我们有了一些成果,但我们对光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因为光,地球有了白天;因为光,世界变得斑斓;也因为光,万物有了生长的能源.希望大家仍保持一颗探求之心,奋力掀开光学的神秘面纱.
3 教学启示与反思
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贯穿始终,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主体.教师通过设置教学活动的环境,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给出证明.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始终是节奏的调控者,始终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也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而是努力将教学内容问题化,以问题导向引导和驱动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实现既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5].承认和尊重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在难点、重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
本案例“光的干涉”教学设计试图突破传统做法,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基础和知识储备开展探究性学习,实现新课程三维价值体系.通过情境和问题的紧密联系引领学生思考,为后续探究活动的开展做铺垫.在总结与描述的过程中,学生参与意识积极其强烈,思维活跃而敏捷,缜密而严谨的思考和表述令人赞叹.这一切昭示着这样的事实:学生能够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在今后的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的给予机会、提供支持,激励和疏导.这样的教学过程便于实现主体情知互补,思维与创新同步协调发展,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2]王建峰.物理概念教学中如何开展“深度学习”—“光的干涉”深度学习设计[J].物理教学,2018,40(05)24-26.
[3]汪鸿飞.高中物理融入“问题串”的探究指导书的设计——以《光的干涉》为例[J].西藏教育,2021,(08):44-48.
[4]铁小匀.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设计思维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09):309-311.
[5]何建华.一个探究式教學的案例———光的衍射[J].物理通报,2015,40(0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