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艳美 李品和
摘 要:近年来,案例教学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其效果也是最佳,但是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技巧也很考验教师的水平,案例的选取、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及课后的总结提升都需要教师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改革创新进展,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取得实效,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作者认为高校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该注重从课前的精心准备、课中组织学生讨论及课后总结和归纳这几个环节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論课;高校;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104-0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ase teaching method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eaching method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s effect is also the best.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skills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also test the level of teachers. The selection of cases,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 implementation in class and summary and improvement after class all require teachers to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has achieved effective resul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needs to be further perfected and improved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areful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 the organization of students' discussion during class, and the summary and conclusion after clas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quality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2年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研究——以《概论》课为例”阶段性成果(2022GKSYGB02)
第一作者简介:韦艳美(1992-),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大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以研促教”“教研相辅”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发展的热点和前沿课题。
一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通常是指教师依据教学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围绕单元教学内容,选择一个既有利于教学内容又能激活学生主体性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教学案例,然后围绕这一个案例创设多个教学情境设置一系列与单元教学内容具有联系性的学习思考题,让学生参与体验、提高探究能力和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法。
在案例教学法中坚持以案例贯通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过程,将案例有效整合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经济性和一致性,从而构建高效简约的课堂。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选择范围较广,现实中的人、事、物都可以成为案例的教学素材。当然,这里的案例不仅仅是教材内容里面的素材[1],可以是立足学生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件作为案例素材来进行创设。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层次性和逻辑性,学生能够围绕案例的发展情节构建思维导图,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案例教学法属于情境教学的范畴,因此,在选择案例的同时也是为学生创设情境。所以,案例的选取应该贴切学生的实际,要求是学生可感知可体验的情境,学生亲身体验情境过程中,对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也能够更加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激情。因此,案例教学法有效破解了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繁多,教学任务重的难题。
二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践应用有利于促进知识传授的连贯性、保持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探究性、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体体现如下。
(一) 有利于促进知识传授的连贯性
思政课精彩授课的关键是要将教材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教师如果只是按照教学内容的先后进行授课,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认知水平还不够高,那么思政育人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通过案例教学法,使课堂活动有了一个轴心,教师围绕这条轴线对教学内容进行创设情境,教学环节循序渐进,情境环环相扣,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明朗起来,知识点之间衔接自然而连贯,案例的主线引领学生理解整个课堂发展的逻辑顺序与前后关系,新旧知识之间紧密结合,使学生能顺应多元环境[2],温故而知新,大大增强了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二) 有利于保持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思政课丰富的教材体系决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要注重讲究教学的连贯性,教学缺乏连贯性或者教学环节不流畅,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会给学生造成困扰,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围绕案例开展教学,主题明确,各个情境环节有效衔接,这给学生减轻了很大的负担,摆脱了冗杂情境的困扰。对学生来说,这种连贯的情境与知识的融合,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又可以归纳总结知识,调动多种感官去理解知识,从而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教师来说,教师可以从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进一步认识案例教学的本质特点。教师对案例教学运用越熟练,越能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3],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双方都能够流畅地进行,因此,高效流畅的课堂就构建起来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 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探究性
案例教学法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的展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案例的生活性和丰富性能够有效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从而激发学生以高度热情的学习态度参与到情境探究之中。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和教师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要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提高其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困惑,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综合能力。在传统教学课堂里,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略能力的提升。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不仅仅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掌握了本领才是自己的[4]。教师善于引导,发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案例教学法通过丰富的情境探究,增长学生们的见识,提高学生们的思辨能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能让学生禁锢在自己预设的答案中,而是要运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让学生去体验多种丰富的情境,总结归纳知识。
三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施
(一) 案例教学法的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的主要工作环节包括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及情境案例选择等。教学是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一方面,这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跟上教师的授课思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对新知识的期待。案例教学法的课前准备工作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大意义,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
教师课前准备阶段。课前全面深入分析学情、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前研究,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根据学情、教材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科学合理地选择情境案例。
1)教材分析。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是教师转换教学体系的基本要求,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离不开教材内容,坚持“教材内容为王”原则,推进教学实施。
2)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年龄特征进行情境创设,情境要具备合理性、科学性。大学生涉世未深,生活经验不足,知识积累不够,“思维认知还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这是缺陷也是优势,因而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话语权需求”,学生对未知的情境、知识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将有助于教师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学生现有的水平能够对具体问题作出简单的分析,但知识间内在的联系还未能够全面掌握,也就是说学生只是有了感性认识,还不能够提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还不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尚未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分析学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案例教学法的追求目标,情境的创设和运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随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深入分析,也就拥有了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师对课堂就更有把握,因此,分析教学目标能够提高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效果。
4)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的重难点确立事关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整体把握教材内容,不偏不倚设置教学重难点,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基础。一要吃透教材内容,二要深度分析学生学情。教学重点是学生应知应会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是达成教学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困惑学生的难题,难以掌握的技能。因此,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克服难点。
(二) 案例教学法的课中实施阶段
案例教学法运用得当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和要求需要明确具体,做到胸有成足,才能促进案例教学法的高效性。
1 教师呈现案例
案例的呈现讲究时机和方式,为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案例情境的创设,因为“学习任务越是以个体为中心,学习者的注意力就越持久”[5]。
2 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共识
教师根据案例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后,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会主动参与课堂,并且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会根据教师呈现的案例情境去探索知识,因此,教师之前的准备工作就体现出来了。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进一步了解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要有自信心,积极发言,勇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在讨论和交流中能够回忆起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效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
3 教师总结、归纳提升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者、引导者,所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总结应该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及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于正确的观点给予肯定、表扬,学生表达不到位的及时引导、帮助;第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的输出,总结的内容要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能够真正立德树人;第三,教师要注重结合党和国家最新的指示精神融入教学,增强课程学理性和系统性,以理服人。
(三) 案例教学法的课后评价与总结阶段
教学总结反思是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科学有效的案例教学法也是在不断反思、总结、提升的结果。只有依据课堂运用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評析,综合多方评价,总结课堂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不足,然后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才能有效地推进案例教学法不断发展,不断推广运用。因此,课后总结也是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功能,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手段,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课堂效果的评价”,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样化[6]。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实践后可以从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维度进行课堂评价。
1)对于教师主导作用评价而言。对教师的评价不仅仅是在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还要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教学评价,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选取恰当的案例,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贴切的情境,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发达的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还要评价教师基本的教学技能,比如板书设计、对课堂时间的把控等。案例教学法不仅是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创设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对于学生主体地位评价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传统教学法对学生的评价就过于片面、绝对,甚至以分数论英雄。案例教学法要摒弃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遵循新课改倡导的评价理念,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制定出可操作的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泛泛罗列出问题。
四 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结语部分:在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中第三节内容“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按照思政课部编版课件要求,结语部分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整门课程的收尾关键环节。
专家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大理论创新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在准确融入的基础之上,给学生呈现一个比较准确的知识体系,而这个知识体系必须是延续性的、稳定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 学情分析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结语部分的前两节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了时代新人的丰富内涵,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对青年大学生提出的时代要求,新时代的好青年应该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作为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应时代要求而为,顺应新时代好青年发展的大势而动,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该课程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教学过程当中,从学生特点来看要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辨析错误观点,回应时代热点。借助信息技术,用事实史料说话。结合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有理有据,从知识储备来讲,要增强思想性、理论性,遵循从理论认知到价值认同,再到行为实践的内在规律,提升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阐明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能力目标:辩证分析时代与青年的关系,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新时代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关系。
素质目标: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认同作为时代新人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行合一,在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向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时代新人的时代使命,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引导学生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教学难点:辨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关系,理解个人的成长成才就是与祖国同向同行、与时代同行的辩证关系。
(五)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理论讲授法、互动讨论法、视频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辅助教学。
(六) 教学过程
1 学习通平台主题讨论展示,导入课堂
课堂导入。①采用情景再现,导入课程,采用《西游记》中唐僧的“化缘三问:你是何人?从何而来?去往何处?”引发学生对“人生哲学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考,尤其是对“青春三问:青春是什么?青春干什么?青春之路如何走?”,这样的青春之问。引导学生对话与思考:21世纪的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和使命,怎样实现我们的青春梦想呢?②通过与学生进行研讨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③小结学生在学习通发布的想法,接着借助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的“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来进行点题,顺势推进授课主题: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明确学习目标。④结合上述讲授,正式推进答疑解惑进程。
2 回溯历史,瞄准青春坐标
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更是自强不息、朝气蓬勃的青春民族。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在四个历史时期所展现的担当如图1所示。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研讨交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理论讲授法,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无论在哪个时期,中国青年他们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百年风雨兼程,青春的力量穿越时空,他们接过历史的交接棒,赓续五四精神,用行动去回应时代挑战,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
教师小结: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性认识出发,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冲击学生心灵,产生情感共鸣,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一批批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从而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达成价值共识。教师强调没有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
3 共同探讨,发现规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国青年也必将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挥洒青春汗水。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接力棒已传到手中,你准备好了吗?时代青年的使命如图2所示。
2)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如何把握成才与择业的关系?
“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大家要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宜宾学院考察时的讲话。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开展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强化辨析,增强价值引领。设计意图如图3所示。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通过强化辨析,增强价值引领、课中合作探究,教师总结提升,破解课程难点,引导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关系,理解个人的成长成才就是与祖国同向同行、与时代同行的辩证关系。
教师小结:无论选择何种人生道路,我们都要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是艰辛的、长期的、曲折的,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伟大事业需要持续奋斗,而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要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无论在哪里都能够发光发热。
设计意图:依据大学生个性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解析+理论讲授+强化辨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進课堂、进学生头脑,提高学生明理增信、明辨是非的能力,达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五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阐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我们全党的战略性工作来抓。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教育者,做好青年工作,就应该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首先要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更要用科学理论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青年。其次要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在建党一百多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新时代十年党的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中,让学生领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历史主动、历史耐心,最终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尤其是作为广西的青年学子,我们要实现青春梦想,就要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的指示精神。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日用而不觉,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广西的大地上展示出广西青年大学生最美的青春。
参考文献:
[1] 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郑士鹏.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机制构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110-112.
[3] 高国伟,张光华.微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157-159.
[4] 石文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8):95-99.
[5] 〔美〕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418.
[6] 李昱蓉,郝良群.逆向设计在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中的应用——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1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