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杨 艳
随着对作业功能的研究不断深入,教师在不断改变“作业乃课后巩固的任务”意识,而认可其“应该成为学习设计的一部分,成为与课堂学习相配合的系统,融汇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不断理解并认同“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的意义,并由此延伸,将作业作为撬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支点,切实推动学生的学习从讲台走向课桌,从被传递走向自我的能动。
由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9年审查通过的《小学语文补充习题》[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配套习本,一直以来深受教师喜爱,被广为使用。但随着“双减”背景下作业理念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标的发布,笔者发现《小学语文补充习题》在设计和使用上都需要与时俱进了。基于新要求、新背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小学语文补充习题》需要进行同步优化提升,以发挥配套习本更多的支持教材、提升素养、服务学生学习的功能。
下面,笔者以《小学语文补充习题》(四年级上册)为优化对象,谈谈具体的优化思路。
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是最基础的语文学习内容。《小学语文补充习题》基本上每一课均安排了识写字词类的习题,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生字新词。笔者梳理了《小学语文补充习题》(四年级上册),发现其中基本出现两类题型:一是看拼音写词语,二是选择正确的读音(汉字),都着眼于最基础的音形巩固,而且部分课文常用填空式习题巩固字词意思,变化不多。
新课标对“识字与写字”“梳理与探究”有一些明确的要求,如“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等。笔者依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的若干要求,审视《小学语文补充习题》发现它还具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例1】《蟋蟀的住宅》一文对应的习题(见图1)。
图1
以上习题的设计,紧扣新课标精神,形式新颖富于变化,内容基于文本特色,各有侧重。字词类习题,每篇课文最多一至两题,具体设计都需根据该课字词特点而确定重难点及形式,整体上就富有个性和针对性。可见,“识写字词类”基础习题,也可以很有设计感。
此类习题的功能、题型及使用建议,整理如表1。
表1 “识写字词类”习题的功能、类型及使用建议
思维能力是语文课程培养的重要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整体感知文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课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训练学生的归纳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抓手。新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板块中强调,要学习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笔者梳理《小学语文补充习题》(四年级上册)发现,全册27课仅有4课设计了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或梳理文脉的习题,分别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女娲补天》《西门豹治邺》等课文中,笔者以《西门豹治邺》为例(见图2)。
图2
细看过后可以发现:第一,其对关于“文脉梳理类”习题的设计缺少系统的关注,表明学习评价层面淡化了这一重要能力点的检测。而“评”有引领“教”“学”的意义,因其重要性不能缺少,需要在量上予以补充。第二,其题型略显单一和陈旧,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在新颖度上调整优化。第三,其提炼归纳概括能力的练习难易程度出现了倒置现象,需要在训练程度上实现层级优化。
【例2】见图3。
图3
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正不断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善于借助图式发展抽象思维是这一阶段最好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如上示例2,一方面可增加此类习题的量;另一方面可将表格式、填空式题型设计成富有情境、富有文本个性的思维导图式题型,让学生获得眼前一亮的审美愉悦。
“阅读鉴赏类”习题,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它落实的是语文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养成、巩固,最具语文的本体属性。因此,一方面《小学语文补充习题》要明晰其与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联系,紧扣“单元要素”“课后习题”来找准习题设计点,落实阅读策略、阅读能力的养成;另一方面,《小学语文补充习题》要与课堂学习融合,渗透“作业本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的意义,提问的方式以及学习的支架都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新课标指出,要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角度,去思考阅读鉴赏类习题内容的走向。
笔者以第四单元神话专题为具体样本进行思考。首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三: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设计“阅读鉴赏类”习题的关键是前两个要素。依照此两个方向,笔者梳理《小学语文补充习题》发现,《小学语文补充习题》多以“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的题干导引此类练习。对于课文片段摘取,有时是一两句话,有时是一段话。但在这个单元中,仅《盘古开天地》一课有此项练习,其他三课均无。其次,分析《盘古开天地》的片段设计,指向单元要素的习题仅一个“感受人物精神”的直白填空,语段选择不精到,问题思考无指引,要素检测不具体。《小学语文补充习题》应当紧扣教材,充分发挥指引、巩固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使命。第四单元的习题设计,无论在题量上还是思维度上,都存在欠缺之处。
我们不妨这样调整,看如下示例。
【例3】(见图4)
图4
首先,这一题的设计紧扣单元要素“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目标明晰,任务聚焦。其次,学习支架搭得特别好,如何“感受”神奇?“感受”是个模糊的体验词,如何检测?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设计者细致入微地考量学生思考的需求,给出明确的示例,利于导学助教。习题设计应是课堂学习系统的一个部分,应当有机整合进教学设计。习题设计者应该有这样的思考和站位,才能充分彰显教学引领的意义。
【例4】见图5。
图5
这是《女娲补天》一课的课外阅读习题设计,笔者将短文略去,呈现最后两道题。我们可以感受到,该习题的设计从课内到课外,都紧扣单元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训练。尤其是习题(4),问题设计很巧妙,此问引领学生从单篇走向多篇,从一个角度走向多个角度,使学生在多类信息的链接规整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评价。同时,此类习题的设计依然体贴地关注学生学习表达的需求,样例示范,导言提醒,提供自主学习的支架,非常有效地实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因此,优化“阅读鉴赏类”习题的设计,可在三点上下功夫:首先,习题内容上必须紧扣单元要素的主题;其次,出题避免细碎,宜以大任务出现,追求一个题多个能力检测项,环环相扣,拥有系统感、整体感;最后,追求群文的阅读打通,实现信息能力项的叠加,延展味更浓,这类习题的设计空间极其广阔。好的习题,就是一份优质的导学教案,有助于学生在40分钟内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标对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有明确的指引:一方面通过整本书的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另一方面通过跨学科学习,可以联结更广阔的世界,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小学语文补充习题》扉页中有一段“编写说明”:使用该习题,宜在课堂上进行,可作为课堂作业。因此,它的设计偏向课内教材的学习,会出现部分课外阅读的拓展,比较少地涉及更综合、更具实践意味的主题语文学习活动。
为落实新课标精神,《小学语文补充习题》作业设计的步子不妨迈得开一些。如在每一个单元增设一些“生活连线”“综合性学习活动”“多元展示台”“研究报告”等类型的题目,让观察、记录、整理、参观、体验等成为一种生活学习方式的引领,让跨学科主题活动真正促进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语文课程的综合化实施。(见图6)
图6
笔者整理了此类习题的功能、题目内容及使用建议,见表2。
表2 “实践探究类”习题的功能、内容及使用建议
优秀的配套用书,要顺应教改的需求,永远走在不断优化的道路上。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讲,如何用,也同步考验着使用者的教学素养。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追求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教学价值。教学的最高价值是培养人、塑造人,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共同协助《小学语文补充习题》的不断优化,发掘习题作业的多元价值,实在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