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玲 罗利玉 潘宇 吴楚仪
【摘要】本文阐述艺术治疗的概念及作用,介绍当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主要疗法,包括绘画疗法、音乐疗法、舞动疗法、心理剧疗法等,并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论述艺术治疗理论与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艺术治疗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3-0066-04
2011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此后,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必修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然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不够贴近生活实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体验和行为训练;学生体验感弱,未习得解决冲突和应对挫折的技能,更难以固化。笔者认为,将整合性艺术治疗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解决上述问题有积极作用。
艺术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重要方法,注重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行动化的方式开展行为和技能训练,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艺术治疗在改善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将艺术治疗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我们进行实践探索。
一、艺术治疗的概念和作用
(一)艺术治疗的概念
艺术治疗,又称为艺术疗法,是一种独立治疗流派。20世纪40年代后期,英国艺术家亚德里安·希尔把“艺术疗法”定义为“把绘制图像应用于治疗”。艺术疗法历经80多年的发展后,英国艺术疗法协会将其定义为:艺术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将艺术作为最基本的交际模式,来访者无需具备艺术经验或技能,艺术治疗师不会从美学角度评判来访者的创作,也不会把来访者的创作当作医学诊断的主要评判依据,治疗的总体目标在于让来访者能够在安全、轻松的环境下使用艺术材料,从而在个人层面上实现改变和进步。美国艺术疗法协会也给出相似的定义:艺术疗法就是把艺术创作应用于治疗中,被应用于那些在生活中经历病痛、创伤、磨难的创伤个体,也应用于寻求自我发展的正常人。通过艺术创作及反思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过程,人们可以提高对自我及他人的认识,可以减轻症状、缓解压力、抚平创伤、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并体验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各种情绪。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艺术治疗的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艺术治疗创作的过程和产物,可以帮助来访者表达和理解自己;第二,营造来访者与艺术治疗师之间的良好、相互信任的关系与氛围。
(二)艺术治疗的作用
艺术治疗作为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能帮助来访者稳定和表达情绪,使心理问题具象化,消除来访者的心理防御。
第一,许多心理创伤和困扰仅依靠语言的干预是难以解决的,如情感、情绪等,艺术治疗能将主观情感客观化,以便理解和反思这些情感。根据美国神经生物学家斯佩里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左半脑主要与抽象思维、认知、逻辑、言语相关,右半脑主要与形象记忆、想象、直觉、灵感和思维的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相关。不难发现,言语疗法在矫正来访者由于错误认知和思维所引发的困扰方面效果显著,但是在处理来访者的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困扰方面效果欠佳,此时運用艺术治疗方法更为合适。
第二,艺术治疗能使心理问题具象化。语言是人类的主要沟通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人的经历都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特别是一些来访者的问题源自幼儿时期的创伤,那个时候的孩子虽能够感知世界却无法用言语表达,而这些经历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绘画、舞蹈、心理剧等创作人、物、景、关系,能够让抽象的经历变得具象化,进而在作品中具象地表达出来;某些来访者不需要经历那些难以承受的痛苦,而是在自己创作的人、物中重现过去的经历,在未来愿景中释放自己的感受。
第三,在艺术治疗中个体的心理防御相对较低,能够让来访者隐藏在内心的情感更为安全地投射和表达。一段生活经历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持久性地保留下来,例如绘画、陶艺、雕塑、照片等。通过象征物,人们可以赋予生活经历一种形状或一种形式,并以此为基础促进自我认识和情感成长。艺术治疗通过在绘画、舞蹈、陶艺等创作的过程中引导来访者发挥想象力,能够促进个体情感成长、增强个体自尊、促进个体心理与社会的融合。
二、艺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艺术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艺术治疗逐步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推广应用,所运用的主要疗法包括绘画疗法、音乐疗法、舞动疗法、心理剧疗法。
1.绘画疗法
绘画疗法是艺术疗法中创立最早的、应用最为广泛的疗法,将绘画作为治疗的媒介,让来访者通过绘画创作这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将内心压抑的情感和欲望表达出来。绘画疗法重点不在于来访者绘画的技巧和美感,而在于创作的过程,此疗法操作性强、心理防御性低、运用灵活多样,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中,也可以用于个别咨询中,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同。
2.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是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于一体的艺术疗法,1950年诞生于美国。前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主席布鲁西亚提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此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帮助来访者达到健康的目的。音乐是一个基本因素,音乐治疗正是通过音乐的人际与社会作用、生理与物理作用、心理与情绪作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3.舞动疗法
舞动疗法是一种引入舞蹈和动作的心理疗法,该疗法能够使人创造性地投入治疗,促进情感、认知、生理、社会因素的融合,动作隐喻是其核心工具。隐喻即用夸张的名称或描述性词语称呼某一客体。隐喻后来拓展到意象和运动,其中充满了用肢体表达的隐喻,例如垂头丧气、晕头转向等。舞动治疗师通过来访者的身体动作语言观察和理解来访者,与来访者建立治疗关系;来访者通过体验不同的身体动作、姿态认识和探索自己,感受不同的身体能量,调节自己的身体去应对外界的环境。
4.心理剧疗法
20世纪初,心理学家莫雷诺在维也纳创立了心理剧疗法,它是一种探索心理和社会问题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法,参与者不再使用简单的叙述或谈话方式,而是以扮演自我重要人生经历、行动化的方式进行心理探索。心理剧中所探索的问题或情境,包括了新近及久远的过去、现在或未来;演出中所显现的不单只是外显行为,还包括了事件中的心理层面,例如演出未完成事件、未被表达的想法和感受、未呈现的心理冲突、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幻想中他人可能的感受和思考,以及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行为方式。莫雷诺将心理剧形容为“透过戏剧的方法,科学地探索事实”。心理剧主要采用了社会计量、替身、角色交换、布景、定角、角色扮演及角色训练、空椅子等技术。
(二)艺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过程
在此,以笔者所在学校——广西民族大学为例,阐述艺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笔者所在学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第一次课程讲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健康与不健康的分类、心理咨询的相关内容以外,其余均运用艺术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开展专题教学。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一个专题,设计艺术治疗相关实践课程内容;(2)开展艺术治疗体验式、行动导向式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反思、蜕变和成长;(3)活动结束后,讲解各专题理论知识要点,让学生除在体验中、行动实操中学习外,在认知上对专题理论有一定了解和掌握,实现左右脑联结,更好地将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实践中;(4)课后巩固,布置课后作业与课外实践,通过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效果、检验课程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觉察自我,提升自我应对生活事件的心理弹性和自发性。
1.在绘画、心理剧治疗体验式教学中,让学生觉察自我、认识自我
教师将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教育博士江学滢绘制的生命树卡片引入课堂,让学生选择象征个体状态的生命树卡片。学生选择一张生命树卡片代表现在的自己,并在生命树上写上“我是谁”的内容,绘制生活中成长的土壤和环境。让学生观察和发现“我是谁”的自我概念与成长的环境和土壤之间有什么联结,并给自己的生命树命名。接着,学生将自己的生命树和生存环境的绘画与小组其他同学进行分享,讲解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其与家庭和生活经历的关系。根据萨提亚的生存姿态理论,让学生组成两人组,角色扮演四种不健康的生存姿态:讨好、指责、打岔、理智化。让学生在雕塑不健康的生存姿态的过程中,定格体验这些雕塑动作带来的身体感受,慢慢体验身体姿态带来的身体、心理的感受,觉察有疼痛感和不舒服的身体部位,觉察自己生活中惯常的生存姿态,反思自己是否需要改变生存姿态。然后,角色扮演一致性沟通的生存姿态,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体验一致性沟通带来的情感的表达和流动,做到“知、情、行”相一致。
2.在舞动、心理剧治疗行动体验中,觉察自我的人际关系模式,训练人际交往的技能
舞动治疗是通过动作的隐喻来表达自我,惯常的人际交往介绍多是通过言语的方式表达自我,进行言语互动。本课程教学探索尝试用舞动动作的方式介绍自我,用动作镜映、行为模拟、行动中触碰身体部位的方式开展非言语人际互动。第一,开展“动作姓名介绍”活动,让全体学生围圈站好,介绍者用一个动作或者身体姿势介绍自己,让其他同学行为模仿该动作,镜映该动作给介绍者;第二,开展“身体碰碰碰”活动,让学生用身体部位的接触来代替言语,例如用击掌、脚碰脚、膝盖碰膝盖、肩膀碰肩膀的方式进行人际交流;第三,开展“相似圈互动”活动,学生通过身体位置变化,如内圈、外圈的站位,寻找跟自己有相似性的同学;第四,进行“我的家乡”舞动演出,让学生在舞动过程中,学会用行为和舞动的方式进行团体合作,用舞蹈和行动表達自我。
替身技巧是心理剧疗法的主要技巧之一。替身是指扮演团体中主角的人,是替代主角的人,替身通过模仿主角的行为和言语,如实呈现主角过程。替身技巧主要表现为替身需要在身体上完全模仿主角,模仿主角的动作、表情,与主角同步呼吸,放空自我的自然反应,捕捉主角的眼神、手势、音调等身体线索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呈现,同时接受主角的修正。替身的过程就是一个身体共情、读心的过程,通过替身的训练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首先,开展非言语的替身练习——“你是我的影子”,团体分为两人组,A用动作展示近期自己的生活片段,B站在A的右后方做A的替身,模仿A的动作,B将自己在动作中的情绪体验和发现反馈给A,然后进行角色交换。该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同理心水平,使其学会在人际沟通中关注对方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其次,开展“言语+非言语”的替身练习——“天生我才”,A可以使用言语和动作介绍自己,B担任替身,观察和模仿A,B以第一人称具身模拟A的介绍,并接受A的修正。
角色交换是心理剧核心技术之一,是指导演邀请主角与另外一个剧角色进行交换(包括位置、立场、态度等),通过主角在两个角色中的自发表演,将心理冲突和情绪反应在舞台上呈现,促进主角和团体表达情绪、换位思考、习得新的看问题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提高个体的自发性和创造性。设置家庭沟通场景,放置三把椅子,可以挑选家长(爸爸、妈妈)、孩子(弟弟、妹妹、哥哥、姐姐)的角色,学生组成三人小组,其中两人各选一个角色(每组当中必须有一个角色是孩子),一人担任观察员。孩子可以自发选择主题跟其他角色进行沟通,孩子先进行表达,对话结束后,孩子需要坐到对角的位置上,体验对角的感受。对角坐在孩子的位置,扮演孩子,重复孩子所说的话;孩子在对角的位置上,重复对角的话。两人进行角色交换,在不同位置上体验对方的感受,学习对方处理问题的方式。
3.在绘画、音乐治疗体验中,察觉情绪、释放情绪
情绪传导理论认为,情绪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流动性的,绘画则是传导情绪的最佳途径。研究表明,荣格发明的曼陀罗绘画对不良情绪的表达和改善具有显著的效果,并且还可以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提升幸福感。曼陀罗是一个包含某种内容和意义的圆,曼陀罗绘画就是在规定的圆圈内自发地绘画,用以表达内心的过程。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选用了我国绘画治疗师陈灿锐编制的《心灵之路——曼陀罗成长自愈绘本》《文化曼陀罗心灵疗愈绘本》中的曼陀罗模板,先让学生进行曼陀罗结构化涂色,再进行曼陀罗自由涂鸦。许多学生在曼陀罗结构化涂色过程中进行分享,其专注力得以提高,同时觉察到无意识的情绪。在涂色过程中,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了释放。课后,学生可以自取结构化曼陀罗模板在课余时间进行涂色,下一次课程开始前分享自己涂色后的情绪感受。部分学生表示,在考试前每晚进行结构化曼陀罗涂色能减轻考试焦虑,睡眠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
在教学情绪表达和情绪调整的内容时,教师运用“正念疗法+音乐放松”的方式帮助学生察觉身体的感受,释放负性情绪。教师提前录制了一系列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的正念冥想训练音频。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正念冥想,同时把相关音频分享到授课班级QQ群,以供有需要的学生课余进行音乐放松和正念冥想。
4.开展小组合作,以心理情景剧演出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
创设困难案例情境,具象化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4—6人组成一个小组,演出心理情景剧,班级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和评分,以此进行个人平时成绩的考核。可选择的问题情境包括“自我认识”“考研与就业选择困难”“谁动了我的奶酪——宿舍人际冲突”“我有拖延症”“小小的我,不愿意长大”“我抑郁了吗”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布景、角色扮演,具象化、行动化呈现冲突情景和解决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用五感去感受情境、察觉自我,察觉身边的同学,察觉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而实现心灵的共鸣。学生在行动中、观看中、体验中、参与中习得解除困扰的技能和方法。
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将艺术治疗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要遵循创造性、表达性、生活性、参与性的原则进行教育资源的甄别和筛选,详见表1。
表1 艺术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一览表
[艺术治疗 课程内容 舞动 姓名之舞,力量之舞,情绪之舞,自发性演出,丛林的故事,马赛克跳起来,家庭雕塑 绘画 我的生命树,自画像,两棵树,家族鱼缸画,相信的力量,小小动物园,曼陀罗绘画,我的生命线 心理剧 万水千山总是情,相逢是首歌,感恩拜访,我的社会原子图,积极的表达,遇上你是我的缘,相亲相爱一家人,心理情景剧考核 音乐 我的心情,萨提亚正念冥想系列音乐 ]
三、艺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一)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将艺术治疗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其丰富的非语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开展行动,使学生专注于行动式体验,促使他们在体验中反思,在行动中学习,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目标。有的学生在参与“身体碰碰碰”活动之后,认为用身体触碰的交往方式让自己在短时间内认识了更多的同学,同时克服了言语交流的焦虑和羞愧情绪;有的学生表示希望每年都能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活动。
(二)外塑于行,内塑于心,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艺术创作过程中蕴含着自发性、创造性、心理弹性、掌控感、美感等积极因素。将艺术治疗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引入艺术治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束后,教学团队邀请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有的学生表示,通过自发性创作的过程,自己第一次在艺术活动中表现自己,发现了自己的多面性和自发性,与陌生同学有了更多的交流,克服了异性交往的恐惧;有的学生认为,通过行动式选择,自己逐渐克服了选择困难症,提升了掌控感;还有的学生表示,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交换等技术,自己可以更好地理解同学和父母,学会了积极地表达,能与身边的人更好地相处,获得了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习得了应对挫折和困难的方法和技能,重塑了积极的自我概念,个体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欧阳明昆,黄绍旭,林琼芳,等.心理剧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21(27).
[2]爱德华斯.艺术疗法[M].黄赟琳,孙传捷,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3]米克姆斯.舞动疗法[M].余泽梅,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4]游金潾,刘义林,冯辰锐.社区心理剧指导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注:本文系2021年广西民族大学校级一流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学校支持的关系”(2021KY013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毛小玲(1980— ),四川富顺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預、心理剧;罗利玉(1979— ),广西玉林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潘宇(1986— ),广西贺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吴楚仪(1993— ),广西桂林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治疗、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