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根珠
中职语文诗歌教学是学生学习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旨在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中华经典古诗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根植到学生内心,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担当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一、当下中职古诗教学的必要性及不足
(一)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诗歌承载着中华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诗文,体会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进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诗歌里有家国情怀,有正义担当,有高雅志趣,有深刻哲理,有诗意山水,有友情,有爱情……一首首诗词铺卷开来,就是一幅幅灿烂辉煌的文化画卷,学习诗词就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新时代有素养、有担当的匠人。
其次,学习诗歌可以最俭省、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感受中国语言文字之美。诗歌语言优美凝炼、音韵和谐、典雅深刻。诗歌绘景,最简单的意象叠加就能描绘出宏大的画面;诗歌叙事,不着难辞,情景却历历在眼前;诗歌抒情,简洁明了,感人至深;诗歌说理,寓意精深。相对现代白话文,学生学习诗歌所积累的语言丰富程度要大得多,能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升文化素养,做新时代有文化、有素养的职业人。
最后,诗歌在丰富学生想象力、培育创新意识方面有重要意义。古诗词都是高度凝练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展开想象,对诗词进行加工转化,在诗中品画,在画中品诗,极大地激发、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培育匠才的一大目标。
(二)现阶段中职古诗词教学课堂的不足
一是为学考而教,为分数而教,忽视了诗歌的精神内核。学考中,诗歌的考查重点是古诗词背默,对诗歌的鉴赏几乎不涉及。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教学的重点就变成学生能否把诗词背下来、默写出来。因此,很多时候,诗歌教学课堂就变成学生背诗、默诗,对古诗词中的审美意象、情感价值、文化意义等方面的内容提及甚少,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忽视诗歌之于学生的审美教育与文化熏陶。
二是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片面追求学生的感官体验。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是比较欠缺的,部分教师充分把握学情,为了让学生理解性地背诵,在教学形式上大下功夫,很是注重在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辅之以唱、演、画、跳……形式可谓多样,这一切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多变,不注重对学生学法的引导,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三是教师无意识的“一言堂”,学生主体意识不强。有的教师认为中职学生鉴赏不了古诗词,与学生互动是在浪费时间,耽误教学进度,因此,部分教师课上自顾自地讲,包揽一切。学生兴致不高,听得云里雾里,学生最后在教师的强迫下背会了诗歌,但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却没有得到提升。
二、“明意 入境 知人 解情”四步法在中职古诗鉴赏中的实践
(一)“明意 入境 知人 解情”的内涵解读
所谓“明意”,指的是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诗中重要字词的音形义,对整首诗的大意有大概的把握,明确诗人表情达意的基础;所谓“入境”,指的是学生通过品析意象,描绘意象叠加、组合所营造出来的意境,进入意境之中品味诗人情感;所谓“知人”,指的是在古诗鉴赏中充分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人生际遇以及不同时期诗人的情感、价值观等;“解情”则是在分析字词、诗意、意象意境,了解诗人生平的基础上对诗中蕴含的情感进行解读及总结。
笔者以中职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为例,以课标为依托,从明意、入境、知人、解情四个方面探索新时代、新背景下中职语文古诗教学的方法。
(二)中职古诗鉴赏教学中“明意 入境 知人 解情”四步法的运用
1.多样读,多样评——明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中,诵读很重要,诵读到位后,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从而探究诗歌意蕴。关于诗歌的誦读,课标着重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理解内容,品味语言。在《将进酒》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依托课标,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把诵读分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1)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初读、正音、断句。诵读好古诗词的前提是读准字音、停连正确。因此,笔者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预习任务。
(2)学生朗读(个人读、两人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全班齐读),教师点评字音、断句。
(3)教师范读,学生评价听读感受。读书有道,朱熹提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在读的第二、三环节,笔者设计了学生与教师多种形式诵读,辅之以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在诵读中强化字词的音形义、断句停连。对于诗风及诗人在诗歌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也能有所感悟。
(4)学生根据情感划分层次,观看名家范读视频,分组读。有感情地读是诵读的重要目标,只有品味出诗人的情,体味出诗中的意,再结合一定的诵读方法,才能读得深刻。在这一环节中,笔者根据文本中诗人所流露出的“悲、欢、愤、愁”等情感变化把学生分成四组,各组带着不同的情感去言悲、言欢、言愤、言愁,在读文本中体会诗意,领悟诗心。
(5)学生依托网络平台,品味经典,让经典永流传。课标指出:“诗歌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开展基于网络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将进酒》作为诗歌名篇、李白的巅峰之作,影响力很强,笔者将传统经典与现代媒体相融合,要求学生学习吟唱央视经典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中选手编的《将进酒》,并录制吟唱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再投票选出“最佳演唱者”,让经典永流传。此环节由“读”到“诵”再到“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读出了层次感,读出了诗意、诗韵,读出了诗人,也读出了自己,声意和鸣。
2.品意象,析语言——入境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根植于情境中的”,在本环节中,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品意象、析語言,创设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1)品意象,深入诗人内心世界。“不以言说,而以象说”“圣人立象以尽意”是诗歌最大的特点。无论是现代诗还是古诗词,意象意境的分析品味都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抓手,学生将诗人投射在没有生命意义、情感倾向的意象之中的情感品读到位,才能理解诗人情感。诗中“黄河”“白发”“酒”等都是值得关注的意象,“黄河”雄壮、永恒却一去不复返,象征着时光的易逝、不复返以及人之于广阔天地的渺小、无奈;“酒”是诗中重点,引导学生梳理清楚诗人于何时何地、与何人、因何饮这几个问题,也就能体会到诗人愁什么、为何愁了。
(2)析语言,还原诗人所处情境。在前面的“诵读”环节中,学生已经对整首诗的大致情感有所体会,但尚不深刻,在这里笔者继续让学生分组(把酒言悲组、把酒言欢组、把酒言愤组、把酒言愁组)进行语言品读,设身处地感受诗人所处情境与所思所想。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学生在小学阶段就积累了,但初读不识曲中意,所以教师要做引导。天才李白,年纪轻轻就仗剑去国,云游四野,求学与漫游的过程中,诗人的思想也得到了融合,他的思想中既有儒家“大济苍生”的进取思想,又有道家“遗世独立”的无为思想。人到中年才奉诏进京,自信地以为属于自己的时代终于到来,可以一展抱负了,不承想玄宗只是让他来粉饰升平、歌功颂德,这使其心灰意冷,顿感理想破灭。这一句就是诗人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自信,也是诗人虽怀才不遇却渴望出仕的深情表白!
“钟鼓馔玉”运用借代手法表达对帝王权贵的极度蔑视;“圣贤寂寞,饮者留名”阐述圣贤寂寞的深沉原因乃统治者的昏庸腐朽,不识人才,也透露出自己的失望失落,甚至自暴自弃;“陈王”一句运用典故,诗人有感于自己像曹植一样备受排挤,怀才不遇,有志难展,这既是对陈王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同时,笔者还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作画,借助“Paper Draw”App运用冷暖色调进行着色,并结合诗歌内容,解说着色意图,以画显情,用色彩的冷暖明暗表现诗人的情感变化,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来解读诗歌,入情入境,再次体会诗人情感。
3.识某人,知某事——知人
古诗教学之所以难,原因不仅在于古诗词语言的含蓄、精炼、跳跃,还在于诗人所处时代与我们相去甚远,学生难以体会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文学作品都与作者的思想理念、人生际遇、时代背景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早前,孟子就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因此,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真正准确、客观地理解和把握诗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主旨,理解诗人情感形象,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感受诗人的人生经历,体会特殊经历下诗人的情感世界。在《将进酒》教学设计中,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登录学习平台在资源库查阅相关写作背景资料,重点了解“赐金放还”事件。课上,教师展示李白“赐金放还”前后的代表作,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情,明确诗眼与主旨句。
4.品诗情,悟诗味——解情
千古名篇《将进酒》经久不衰,震古撼今。整首诗,诗人忽悲忽欢、忽愤忽狂,情感充沛丰富,恰如诗中“黄河之水天上来”般大气磅礴、跌宕多姿,真实反映了李白虽屡屡遭遇坎坷但始终心怀希望,渴望入仕又摒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教学中,为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诗人这种复杂多变、矛盾的情感,笔者除了让学生知人论世,还在课上结合文本预设问题:“诗人在前文激情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后面又低沉悲叹‘但愿长醉不愿醒,这前后是否构成了一种矛盾,为什么?”在发问—思考中引导学生从李白坎坷的人生际遇中品析其思想矛盾的根源,领悟诗中深意:在诗人高度的自信与悲凉的自我放逐、自我安慰背后都是对腐朽统治集团和黑暗现实的愤慨。
打通古诗鉴赏中“解情”这一壁垒后,学生才能真正与诗人产生同悲共鸣的心理,才是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心灵的一次洗礼,在诗中汲取能量,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坎坷挫折,甚至跌入低谷失意消沉时,也能像李白一样坚强乐观、豁达明朗、不忘初心,从而完成了课程思政的融入。
三、结束语
《将进酒》整堂课上笔者运用可操作性强的明意、入境、知人、解情“四步法”进行鉴赏,辅之以任务驱动法、诵读法、对比阅读、情境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不仅使学生对诗文中的意象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较为到位,而且在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增加诗词积累的同时,把思政无形地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感悟经典诗词对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作用,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实践证明,该鉴赏方法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强,能相对简单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自认为可推广使用。
当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不同情境下古诗词教学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以上仅为笔者一家之言,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笔者也将继续孜孜以求,奋斗在教育教学的大道上。
参考文献:
[1]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刘文秋.浅谈中职语文古诗词鉴赏有效教学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1):126-127.
[3]张琪青.“濡染、渗透、浸润”:中职语文教学古诗文的行走方式探究[J].语文学刊,2015(10):139-141.
(作者单位: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