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清清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加强审美教育,特别是提升青少年的审美素养与水平的呼声日益高涨,各地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探索。前期调查研究发现,中职学生的审美意识存在简单化和快餐化的特点,屈从于审美愉悦的本能需求,缺少主观能动性。本文尝试通过梳理黄炎培先生的美育思想,探索中职思政课中渗透美育元素,提升美育的品位与质量,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美育提升中职思政课程实效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我国职业教育要从规模发展转向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多年来,思政工作持续加强改进、不断向上向好,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随着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原有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提出更高的挑战。
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美育能帮助实现育人的目标。一方面,中职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带有主观片面性,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重智轻德、就业等压力使他们不断产生心理问题。美育通过以情感人、以美的事物陶冶人,可以维护个人精神的和谐。人的精神境界具有导向性,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决定着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和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良好的审美素养在其合理心理结构的塑造与精神境界的追求中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有一些中职学生认为:“我‘三观这么正常,德育还用得着学?”但事实是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拥有不良行为习惯的中职学生比例普遍较高,在前期调研中也发现,大部分中职学生理智上能够认同,但是他们不愿意真正去践行道德行为准则,道德认知层面与实践层面存在脱节。这可能与思政课程的理论性、抽象性较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程时入耳但不入心,以应付考试为主要学习目的有关,并没有真正将德育内化于心,育人效果不佳。美育是一种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善的向往与追求,唤起学生对他人高尚行为的崇拜,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主动效仿他人的良好道德行为,以此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当下,大部分人一提到美育就是艺术教育,中小学美育通常是指学科性的艺术鉴赏与实践,忽视了其他学科美育元素的渗透,这其实是不够的。美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艺术知识、技能层面,而应该融入其他各类课程,以塑造健全人格为使命。重视美育的独特性,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美育,能够更好地助力思政课程实现人的价值和全面发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以黄炎培美育观提升中职思政课程实效的理论基础
美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中国现代美育的启蒙奠基与王国维和蔡元培息息相关,二人皆将美育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部分。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注重研究人生和启蒙问题,提出教育“三部”(智、德、美),创建了具有现代人本主义思想的人生论美学;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标举“五育并举”,其目的是思想启蒙。黄炎培职业美育思想是在继承二者的基础上,在中国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他在多部著作中多次强调,若只学习技艺技能,学生最多只能成为“改良的艺徒”,而绝不能成长为“良善的公民”。职业教育应该使学生习得一技之长,“使无业者有业”,但光有一份谋生的职业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学生不能为工作而工作,让自己变成流水线上的器械,好的教育不是“器械的教育”,更应该“使有业者乐业”,养成学生“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
如何从“有业”到“乐业”,黄炎培美育思想是破解以上问题的有效路径。审美教育是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教育的真谛在于“以学生为本位”的“个别教育”,审美的过程使人达成感性与理性、精神与肉体的平衡,进而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使之从机械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抱有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在课程中融会贯通审美教育是达到育人目標的应有之举。
在职业教育美育实践的道路上,黄炎培考察过英美、东南亚等国家及国内京、津、鲁、皖、赣、浙、苏等地区,然后在中华职业学校实践了自己的职业教育理念,总结了许多具体的美育方法。他推崇学生亲近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精神力量,如《致学生家长远足之趣旨书》中提及“观山川之壮丽,物产之美富,最易激起爱国心与爱乡心”“所至观古人遗迹,教师演讲逸事,易发生崇拜英雄之观念”。在美术教育中他也认为单纯描摹意义不大,应该将写生画与图案画相结合,以山川湖泊、花鸟鱼虫为图画蓝本,将思想从狭小的教室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放旷于天地间,“天然之物品,既足以活泼吾人之心机,又可以作图画”。
他认为所有学校最重要的课程就是美术,除了希望通过美术增强学生的美感以外,还可帮助其他学科“启灵明之性”。如语文“由应用而渐近于美术……字法句法,以有所本为美,以能运用成语成典为美”;数学可用图表直观表示,更利于学生认识;历史可以画人物、画地图,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画完的图案还可以做剪贴画,手脑都得到锻炼。如此有趣味的课堂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热情,另一方面各学科融合了审美教育的理念,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更表达了学生对自我和社会生活的感悟,对审美能力的提升、心理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授课形式上也不拘泥于教师讲授,可以编电影规劝大家储蓄,也可以自制沙盘、木马等“游戏”器具,无一不美。
课程之外,教室环境也很重要,他认为教室黑板不只是教师用的,还应该发动学生来用,或讲解,或绘图,或辩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室内应该布置花、笼鸟等天然趣味之物以及打字、买卖等实习柜台,还要奖励学生时时翻新“诱起其美感”;墙上还可以设置隔板放置学生的得意之作,模型桥梁、市政规划模型、模范家庭模型剪纸、手作“马车”无不可,既能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和期待心理,将课堂所学落到实处,又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让学生在体验和享受情感愉悦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黄炎培美育观立足“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立场,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使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得丰富而全面的审美认知、体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与美好情感,即美德与审美情感以及在此基础上美的创造,达到“乐业”的崇高境界,这与马克思所说促使个体主动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构建,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在美育教学相对薄弱的中职学校,黄炎培先生的美育观对中职学校提升艺术教育质量以及加强各学科课程的美育元素渗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以黄炎培美育观提升中职思政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增加教育仪式
教育的陶冶需要增加一些美的仪式感。“教育之道,不外养成学生之习惯……凡精神必由形式而生。”爱国主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社会情感,但经由升国旗仪式,学生目视着国旗飘扬,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浓烈的环境氛围给所有参加升旗仪式的人心灵上的震撼,成为每个学生心中不可磨灭的爱国印象。学校内每学期固定的活动,大如升国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开学第一课”,小如每学期的主题教育活动——“我们的节日”,本质上都是教育仪式,通过创设学生易于接受的场景,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实现道德进步。这类仪式宏大而凝重,参与次数有限,而优秀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一时之间让学生认同不难,难的是自动自发、不知不觉去践行道德的要求。我们不妨把仪式从时间到空间上进行拓展,在思政课程的教学中也融入一些小而美的仪式,通过日常固定的小举动,渐渐形成对生活的理解,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精神需求,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养成“为己治生、为群服务”的行为习惯。
如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保护环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蚂蚁森林合种一棵“同学林”,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些环保行为积攒能量“浇水”,看着“小树”慢慢发芽、长大、变得枝繁叶茂,最后能量收集满后就可以申请种植一颗真正的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最开始只是为了完成浇水任务,到慢慢开始感受美、享受美、保护美,每天坚持锻炼、坚持低碳生活,从而焕发高尚的情感,感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深切认识到“环保”不是一张海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这正是美育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抓住学生的物质情感需求,创设耳目一新的仪式,让思政课更接地气地陶冶情操,更无声地净化心灵。另外,教师可以考虑将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动漫、有声读物、短视频等与仪式结合起来,通过“00后”喜爱的载体开展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思政教育仪式,切实提高仪式的吸引力和体验感。
(二)注重劳动实践
现在的中职学生对于道德美、劳动美不吝赞美,认可度非常高,但一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不愿意了。采访发现有两种心理倾向:一是认为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自己是来读书升学的,“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干體力活儿”。二是惰性是人天然的弱点,部分学生从小由家长包办家务,缺乏劳动的意识和习惯,哪怕被安排了劳动任务,也会下意识逃避。也就是说在中职学生的潜意识里缺乏对劳动美的认识,更谈不上真正理解思政课程中的“时代楷模”“大国工匠”精神,这与新时代思政学科公共参与、健全人格的核心素养要求背道而驰。
黄炎培就特别强调劳动,以及通过劳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作用。比如,学生入学中华职业学校时,一律要写誓约书,保证所有学生必须在课外参与校内和校外的劳动、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洒扫、清洁、招待等。这是因为中职学生由于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肤浅,喜欢追求“快餐化”的审美体验,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大胆、合理地想象美外,还得教给他们实现美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利用人们游戏的天性,在养殖、手工等劳动实践中不断体味美的意境,养成劳动、惜物、储蓄等良好习惯。
比如,在职业道德与法治中讲授“礼仪”时,如果简单地照本宣科,学生往往注重自我个性的表达,对于人际交往保持消极的态度,难以感受礼仪之美,所以面对旁人容易多疑、自卑,面对公众容易手足无措。教师可以参考黄炎培《实用主义之真谛与一年间之实施状况》中第二师范附属小学的做法,将劳动实践加入思政课程中,让全体学生轮流担任接待人员、厨师、室内设计师、施工人员,负责学校的对外招待,最终在实践中学会交往礼仪和接待礼仪。此外,中职学校还应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将思政课程迁移到各企业、组织中去,组织学生开展多种职业体验活动。学生在职业体验中增强了对社会分工的感受和认知,理解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唯有劳动才能成就美好人生。
(三)提升美育意识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尽管笔者所在学校配有专门的美育教师,但一周一次的艺术课还是难以满足学生较高的审美需求。比如,PPT作为教学最直观的工具载体,如果品质精良,展现了逻辑思维的层次之美,学生会觉得受到尊重,会满怀期待地聆听你的讲授。如果糊弄了事,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觉得被冷落、被敷衍,一旦产生了消极情绪,就很难再对PPT里的信息感兴趣。因此,提升中职思政课教师的美育知识素养,有热爱美、维护美、创造美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想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思政教师就要先让思政课富有美感,从仪容仪表到内在人格,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要有收集美、传递美、表达美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张艳.百年中国美育与现代性问题[D].温州:温州大学,2017.
[2]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42-260.
(作者单位:福建省邮电学校)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