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
香火,主要是指用于祭祀祖先、神佛的香和烛火。本期我们走进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古元村探秘壮族香火球,感受壮族传统民间体育竞技的魅力。
与农事相关的传说
壮族香火球,是流传于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大塘镇及钦州市的小董、那蒙、大寺、长滩、新棠一带的壮族传统民间体育竞技活动。2008年,香火球入选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火球的制作看似简单却内含巧思,它以鸡毛、香、铜钱、笋壳、竹筒等为材料制作,形状似羽毛球,但比羽毛球漂亮。
相传几百年前,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古元村的始祖班元亨与母亲来到此处创业。那时的古元林木森森,鸟兽众多,经常进村蹂躏庄稼。有一年春节刚过,母子俩高兴地将所有稻种悉数播到秧地上,次日清晨却发现,稻种全被鸟兽吃尽。母亲为稻种伤心,班元亨想:如果有一位守护者时刻守护稻种就好了,他想到一个方法:将鸡毛插在竹笋壳上挂在田地边,让它看上去就像一只捕食鸟、鼠的老鹰在镇守稻田。果然,鸟兽再也不敢侵害稻种。他们在其他田地边上也挂上数只“老鹰”,晚上还在每只“老鹰”身上插上三支点燃的香。是年,庄稼获得大丰收。
此后,班元亨一家在此安居乐业,人丁兴旺。班姓人家为传承先祖的智慧,将“老鹰”的形态进行演变、优化,或在铜钱上插鸡毛、香火用来祭拜,或用竹子和鸡毛扎成球体用来抛掷驱赶鸟兽。因当成球体来抛掷时很好玩,人们便将其当成球来拍打娱乐,香火球运动从此诞生。
香火球的制作
香火球虽然形状小巧,但想要制作一枚精美的香火球也不是易事,需经过采集竹料、破竹成片、挑选鸡毛、手工编织、点香熏制等步骤。
·材料选择·
香火球制作的关键是选材。自然剥落的笋壳才坚韧耐用。而鸡毛的选用也很有讲究,必须是鸡的同侧翅膀上的五色羽管毛,越长越鲜艳越好,这样在拍打时香火球才能旋转得更美观。
·手工编制·
准备好剪刀、绑带、棉绳等辅助工具和材料。先将4根长度相等的竹片摆成“米”字形,并用约1米长的棉线沿“米”字形的每个对角缠绕3至5圈,绑紧固定。
将大小不同的两个小竹筒成套放置在中心点上用手固定好,再将竹片依次往上弯,穿过大小竹筒之间的缝隙,穿插到“米”字竹片与它最近的缝内。每道缝都插入竹片,不能漏也不能重复。插到缝内的竹片要拉到标记的刻度与竹筒相接处。
全部穿过后,将赘余的竹片(内片)往上翻,一并揉集到一起,再选用其中最柔韧的一片缠绕捆绑,按顺时针方向将另一端的竹片逐一有规则地编织,直至编织出平整底座。
剪去两端多余的竹片,用绑带固定后,香火球的“球形”底座雏形初具。
·点香熏制·
点香熏制是一个关键又漫长的环节,整个过程持续24小时。经过香熏的香火球会呈现出一种天然的古铜色,好看且耐用。最后,在底座的一端均匀紧凑地插上羽毛。用于祭拜时还需点一支香,插至香火球正中间。至此,一枚古色古香的壮族香火球就制作完成了。
另外,香火球用于室外拍打娱乐活动时,可内置五谷包或两枚铜钱,寓意五谷丰登、金玉满堂,同时也增加了香火球的重量,降低拍打时风力对香火球的影响。
香火球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一项娱乐活动,香火球对场地的要求不太高,空旷地或草坪、房前屋后均可,场地大小宽窄也没有严格规定。拍打时不需要借用其他工具,用手掌心朝上拍打即可。参与人数也是可多可少,以场地内人员运动空间较宽松为宜。
但如果是正式比赛,要求就会严谨一些,需要先到土地庙焚香祭拜方可进行比赛。若是夜晚比赛,要在一些香火球中插三支香,以竹筒灌火油或香油点燃,插在架球网的杆子上或球场四周。裁判员一人或两人,男女均可。以5局为一场,每局打15个球,球落地为输,以胜3局为赢方。
过去,香火球的传承并不顺利,活动曾一度中断数十年,几乎失传。直到香火球经文化部门挖掘并先后成功入选市、自治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才再度得到人们的关注。
如今,当地政府拨专款在古元村建立香火球文化生态保护村,组建了相对稳定的香火球队,并在南晓镇中心学校建立了青少年香火球示范基地,将香火球的制作技艺和拍打技巧融入美术、体育课堂。同时,每逢春节、“三月三”等节日,会举办一年一度的香火球民間体育节,促进这项传统体育竞技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