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霞
摘 要:学校所提供的课后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三点半难题”,为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也为“双减”政策的落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在开展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关注进城务工隨迁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现状和需求,优先保障其课后服务需求。
关键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课后服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1-0015-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1.005
2017年2月24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稳步做好中小学生的课后服务工作。《意见》指出:“广大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作为,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对确实不具备条件但有课后服务需求的,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学校、社区、校外活动中心等资源,做好课后服务工作。”该指导意见的出台,切实要求校内课后服务成为学生培养兴趣爱好、督促健康长大、为家长解决实际接送学生困难的主要推手,成为强化教育服务水平、帮助家长排忧解难,让广大民众感受更多幸福感、获得感的民生福祉。在这一意见的指导下,各地各级学校应做好课后服务的基本落实,对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群体给予优先保障。为此,特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课后服务问题展开探究。
一、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一)缺乏归属感与自信心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幼时是在家乡生活、成长的,在进入城镇学校时,改变了生活、学习的环境,进入到陌生的环境中,接触到的都是陌生的邻居、同学、教师,因此常常会缺乏归属感,认为自己不属于这里,故而表现出一定的孤僻、敏感等问题。一些缺乏社交能力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进入城市学校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交不到朋友,内心十分封闭。
此外,由于语言问题、生活习惯问题、知识储备问题、学习成绩问题等等,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往往容易受到打击,不利于其自信心的建立。由于缺乏自信心,他们在学习中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也容易产生其他的心理问题。
(二)学习基础薄弱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进入城市学校之前是在农村幼儿园、小学就读,相对来说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学校在教学质量、学习环境等方面都与城镇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加之教材版本不一致、教学进度不一致等等,导致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三)家庭教育缺位
家校双方合作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家长主动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家长对学校实行课后服务的目的性、必要性有充分的认知,进而愿意对学校各项工作做好配合应对,和教师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彼此需求,促进课后服务流程和服务渠道的不断改进、优化。然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普遍比较低,甚至很多进城务工人员仅有小学、初中文化。加之他们的工作普遍比较繁忙,对于子女的教育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质量上都相对不足。即便是子女出现了一些问题,家长也没有时间与子女进行沟通和引导,导致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因为学习和生活跟随父母来到了城市,对城市生活并不是太适应,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一段时间慢慢学会城市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这些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对于他们的疑难问题,要重视并帮助他们解决。为此,我们可以利用课后服务这一平台,来做好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二、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课后服务策略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小觑。为了确保教育公平,解决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们可以不断优化课后服务,通过学校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服务,来解决问题,提高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水平。
(一)利用课后服务树立、培养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自信心与归属感
1.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增加心理疏导内容,培养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良好的心态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离开了故土,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接触陌生的同学、教师,非常容易产生自卑和焦虑等心理,容易缺乏归属感,还容易出现其他的一些心理问题。为此,在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学校方面应该增加心理疏导的内容和环节,比如开设心理咨询室,或者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深入了解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并且利用课后服务的机会来对其加以疏导、培养。为了使心理疏导更加顺利,可以丰富心理疏导的形式与内容,比如开展心理测试、心理游戏、一对一心理咨询等等,使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树立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增加互动性活动,强化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班级融入感
一些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随父母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缺乏归属感,尤其是插班生,更是很难融入班集体中。为此,学校方面在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多增加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使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能够在互动性的活动中增加与同班同学的交流、沟通,增进交往,从而强化他们的班级融入感,提高他们的归属感。
3.根据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兴趣不同,开设兴趣课程,满足学生爱好,增强学生自信心
第一,课后服务课程应涵盖多个领域,开设不同的兴趣内容,为学生提供自选和必选两种方式。从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出发,满足其多元兴趣爱好,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发展专长。依据课程的不同选择,摒弃过去的班级授课制,实行“走班制”教学。
第二,针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兴趣爱好广泛,但是接受素质教育的机会较少的情况,积极开放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计算机教室等,使他们能够广泛地参与各种各样的素质教育活动,丰富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课后服务类型,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增强学生自信心。
(二)利用课后服务查漏补缺,夯实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习基础,加大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
针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学习基础薄弱的问题,我们前面已作分析。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学校方面应该积极利用课后服務这一机会,调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学习情况,并加大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根据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个体差异组织不同的课后服务。
1.对参加课后服务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学习情况进行调研
要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进行查漏补缺,就需要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等进行调研,并且进行分类、分层次的统计、记录,有一个初步的把握。有了这一数据,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可以针对具体的情况来制定课后服务方案。
2.着眼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个体差异,组织不同的课后服务,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有着很大的差异,在需求方面也各不相同。为此,学校方面在课后服务中应该打造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第一,依据学生年龄不同,组织不同课后服务内容,落实对症下药。不同年龄段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课后服务的需求方面也不相同。举例来说,当学生处于小学低年段时,不乏好玩、好动、好奇的天性,欠缺一定的自主性和自我保护意识,擅长交朋友,却不太懂得尊重他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忽视劳动。课后服务应关注学生自主性、文明礼貌的培养。当学生处于小学高年段,其逐步向青春期过渡,有了一定独立性、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却呈现不少异性相斥的情况。课后服务应关注团队活动的开展,促进团队合作,增强同学间的信任。
第二,针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实践水平较弱的情况,积极组织实践活动,提高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点。一些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核心素养薄弱,综合素质相对较弱,为此,学校方面应该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开拓更多学习领域,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边做边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以多种学习方法与方式的彼此碰撞, 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进而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水平。
第三,从学校原有课程体系着手,把课后服务课程和课内课程的领域、层级对接起来,丰富并拓展原有课程内容。学校建设课内和课后两者的课程一体化过程中,应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部分主题类、拓展类内容,确保课后服务课程实施与学校育人目标两者的高度一致性。课后服务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和门类,细分出更多层级。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学校为了升学率,将课后服务变成了集体补课,这是不可取的。学校方面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尤其是要关注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具体情况,以此科学、合理地确定服务内容,坚决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
第四,使课后服务和课内两者在课程上互补联动。在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学校要将课后与课内进行互补联动,如此能够使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课内相对薄弱的地方在课外得到补充、延伸和加强。举例来说,很多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阅读数量少、阅读面窄、阅读兴趣不足。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方面应该在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强化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阅读素养的培养,把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阅读情况,明确阅读素养的分阶段目标与主题,为不同年级指定相应的必读书目。灵活把阅读与某一时段的课后实践或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开设更丰富多元的课程,比如朗诵、戏剧、配音、阅读沙龙、人物传记等,充分利用学校场地,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们自主设计、集思广益,往往能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尽管学校课后服务时段的课程以实践活动社团类为主,但并非完全孤立,其和课内课程体系间仍有很多共通之处,如果能抓住两者的交集点,就可能引发倍数效应。
(三)强化家校合作,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子女教育工作,共同做好课后服务工作
进城务工家长工作任务繁忙,工作时间较长,因此无论是在家庭教育上还是在家校合作方面往往都是存在着不足的。然而,课后服务工作又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还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参与。为此,学校方面应该积极强化家校合作,与家长共同做好课后服务工作。
1.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提倡家长高度关注学生情况
教师应主动为家长提供一定的帮助,使他们更为清晰而直观地了解到课后服务的现实意义,定期将学生在校学习和能力发展等情况如实反馈给家长,及时和家长就学生学习的突发状况深入沟通、探讨,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倡家长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情况保持高度关注。
2.增进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及时与家长保持常态联系
家长应就自己了解的学生情况和教师保持常态联系,及时向教师汇报并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小学阶段的课后服务工作,为家长接送学生解决了实际困难。但从有关调查数据得知,当下大部分小学生家长因工作或其他原因,在接送学生时间上很难与学校保持同步,且很多家长接送学生放学后仍要继续工作,往往缺位学生作业的监督、辅导等。而课后服务工作并非由学校一方去落实,要最大化地确保课后服务工作质量,家长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和初中生不管身体抑或心理,其发育并未成熟,只有家校共育通力合作,才可能促进学生的全方位进步。
3.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来,听取家长对于课后服务的意见与建议
学校实施课后服务工作,应邀请部分学生家长的参与,为课后服务的幕后工作出谋划策。比如可以寻求部分家长帮助学校维护学生的放学回家秩序,确保学生安全等,为确保课后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还可以打造专门的课后服务线上平台,促进家校及时沟通。再者,建立各种QQ群、微信群,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及时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进而就学生在课后服务中的表现和问题,与家长积极探讨,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此最大化地为课后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后勤保障。
三、结语
本文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课后服务策略展开了探究。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方面提供的课后服务也越来越完善,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广泛。在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学校方面应该着眼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同时也要动员更多优秀的教师、校外机构、志愿者团体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来,使课后服务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王子璇.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保障问题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22.
[2] 李瑾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0(11).
[3] 李家成,王娟,陈忠贤,等.可怜天下父母心——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长教育理解、教育期待与教育参与的调查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15(1).
[4] 江成龙.乐清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供给服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
[5] 袁静.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7.
[6] 吕庆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状况的实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21(10).
[责任编辑 谷会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