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组织育人是新时代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基础条件和内在要求,其优化提升的关键在于高校组织体系育人协同效应的发挥。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组织结构体系、组织属性、组织要素在协同性方面具有内在规定性与适用性。基于高校组织育人实践面向,要从目标协同、主体协同、资源协同、路径协同四个方面着力,形成组织育人专业化分工与一体化协同的新格局。
关键词:协同理论;组织系统;组织育人;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7-0016-03
作者简介:党艳东(1987—),男,山西大同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研究。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陕西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研究”(245202119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新时代农林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创新研究”(245202120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资助“大班额教学环境下‘形策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Y2103226)
一、引言
组织育人是新時代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组成,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切入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构建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积极优化组织育人系统。组织育人成为新时代高校育人实践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热点内容,相关研究一方面从组织育人的价值表现、目标指向、实现路径、逻辑定位等宏观方面为组织育人奠定了理论基础[1];另一方面分析了组织育人的多重现实困境,指出协同性在组织育人中的重要作用[2]。
已有研究对组织育人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地位、逻辑、价值、目标已形成一定共识。在具体育人实践中,一般认为提升高校育人组织的工作合力,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组织的育人功能,优化育人组织系统,增强组织育人工作的协同性是组织育人功能有效实现的关键点。而如何实现高校组织系统在育人功能方面的高效协同,既是现实工作难点,也是理论研究的重点。
二、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组织育人及其协同性
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面对复杂、非平衡系统环境,如何解释、揭示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性[3]。协同理论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成果,其对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及其之间协同机理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现象协同性研究。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组织育人这一实践场域,在结构系统、组织属性、要素协同性方面呈现出与复杂系统相适应的逻辑特征。
(一)高校组织育人的结构体系
协同理论突破了传统科研界限,认为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领域存在着多种多样、属性不同的系统,各个系统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合作。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围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功能形成多元复杂组织系统。组织育人是高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一环,只有充分发挥高校各组织系统育人功能,才能真正提升高校育人工作的覆盖面与辐射力。
从育人功能出发,高校组织育人系统在整体上主要分为党组织系统、群团组织系统、行政组织系统以及学术组织系统四大类型,各组织系统之间在职能、目标、结构上存在差异性,形成了高校组织系统在育人功能程度与组织层级方面的差序格局(如图1)。
横向上,党组织系统、群团组织系统、行政组织系统、学术组织系统均承担不同程度、不同作用的育人职能。党组织系统在育人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承担着育人主体责任;群团组织在育人工作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能够丰富育人工作载体与形式。行政组织、学术组织与学生成长成才联系紧密,能够充分发挥教育引导、服务凝聚作用。纵向上,各系统内部形成了组织层级差异,育人组织在各系统内部分别形成了上下级之间线性层级和纵向权力结构。
(二)高校组织育人的组织属性
高校组织系统因其多元使命任务而构成多元复杂系统组织。从组织育人角度而言,高校组织结构有其特殊组织属性。
一是育人资源富集。高校是教育资源富集地,是人才培养主阵地。高校组织系统能够实现育人资源的多重供给。学生组织层面能够在朋辈引导、互助方面,实现学生群体学业引领、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资源供给。教学科研组织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教书育人有机结合,达成专业知识、思想理论等资源的供给。党团组织能够充分发挥政治功能,实现政治思想、组织动员、价值观等资源供给。同时,高校图书馆、校史馆、体育馆等场所为组织育人提供丰富物理空间资源供给。丰富的育人资源为高校组织育人协同效应发挥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二是组织功能多元。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被赋予多重功能,主要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伴随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围绕三大功能形成了既交叉又相互区别的组织系统。人才培养是高校核心功能,立德树人是高校根本任务,育人处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从高校组织“三全育人”整体格局而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是育人工作的重要场域,高校组织系统三大功能交叉复合、相互联系地成为高校组织系统多元功能化的普遍特征。
三是组织架构层级性。为适应高校内部治理需要,高校形成了科层制的组织形式,组织系统内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由高到低的职位等级、严格的规章制度等。与科层制相适应的是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在高校组织系统内部形成了校党委统一领导与相关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运行方式,在这种组织结构下,院系级组织受到上级组织和同级职能部门双重管理、指导。在权力体系中,各级组织负责人逐级负责,管理方式高度向上集权。高校组织系统的层级性,为高校资源整合、组织协同提供了组织基础,顶层设计和由上而下协同推进成为组织系统协同效应发挥的着力点。
(三)高校育人组织协同要素的规定性
协同效应的有效实现依赖组织系统的协调运行、同向发力、协同配合。协同效应的发生是基于各子系统按照某种规则自行构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这种结构或功能是子系统之间协同作用下形成的时间、空间及功能上的有序结构。高校组织系统内人员、资源、环境等要素能够聚焦组织目标、协同配合,达到“天时地利人和”协同状态,那么组织系统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增强高校组织系统协同性,不在于系统内部能力或资源要素的简单累积,而在于各子系统或资源要素的协同合作。
提升高校组织育人效能,其实质是在高校复杂多元组织系统中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在高校组织系统的各子系统及诸要素中围绕育人目标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机制,建构起有序稳定育人结构与功能。为此,需要对高校组织资源和能力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推进高校组织系统整体育人功能实现与提升。构建新时代组织育人新格局,需要促进组织育人工作创新,提升高校组织系统育人工作的协同性,扩大组织育人工作覆盖,提高组织育人辐射能力。
三、组织育人新格局构建的实践向度
在实践层面构建起组织育人新格局,破解协同育人困境,须牢牢把握高校组织系统的基本特征,结合党组织系统、群团组织系统、行政组织系统以及学术组织系统高校四大组织系统实际情况,从目标协同、主体协同、资源协同、路径协同的实践向度出发,构建协同配合、多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工作格局。
(一)目标协同:构建围绕核心、联动互补的目标体系
目标维度方面,高校多个组织系统因职能差异,在具体工作目标方面存在工作侧重、差异性。达成各组织系统在育人目标上的协同,是构建组织育人新格局的基本前提。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這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目标。“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4]。实现目标协同,就要深刻把握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根本议题,构建起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目标各组织系统联动互补的育人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在内容上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践上要契合高校各组织系统结构属性,能够与组织系统运行相匹配,形成同向发力、各有侧重的良好工作机制。党组织系统应侧重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培养;群团组织系统注重对青年学生的团结凝聚、管理服务;行政组织系统注重管理育人、服务支撑;学术组织系统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功效。
(二)主体协同:形成主次清晰、全员育人的多元主体
形成主次清晰、职责同构的多元育人主体是达成协同育人的组织基础。在高校育人主体中,党组织系统是高校组织育人核心,推进组织育人的主体协同,就要切实强化党组织对高校组织育人的全面领导,围绕党组织这一核心主体构建起多主体协同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要结合高校治理实际,强化顶层设计,从高校组织体系顶层构建育人主体协同体系,通过高位协调、整合优化分属不同组织系统的育人主体。在校级层面构建高校育人工作专项组织,打破原有不同组织系统互不隶属、相互分割局面。建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等顶层协调组织,由校领导高位推动,采取矩阵式组织结构,在不增加组织层级、人员情况下,将包含育人职能的四大组织系统纳入其中,促进高校育人工作专项组织与原有育人组织系统全面对接,在组织型态上形成行列交叉之式的矩阵式组织。这一系统整合优化方式,可以将高校育人组织有效结为一体,进一步化解高校各个职能部门及基层组织间的限制,以实现育人主体之间进行全面的沟通和协调。主体功能的发挥,需要筑牢各主体育人队伍能力基础。育人工作队伍能力提升,是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新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向不同育人主体工作职责内容,针对性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党务工作队伍要强化政治能力建设,注重将思想政治理论性知识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增强价值引领与党务工作能力;群团组织要增强指导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学生工作能力,熟练掌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方法;教学科研组织要大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三)资源协同:搭建优势互补、共享共有的资源矩阵
作为高等教育主阵地,高校不仅有丰厚的教学科研资源,还有优美的校园环境、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育人载体和平台。资源协同是组织协同育人的有效支撑,是形成育人合力的基础条件。有效调动各方面育人资源,搭建优势互补、共享共有的资源矩阵,在育人实践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开创高校育人资源深度融合的新局面。一方面,在育人文化资源、物理空间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共有充分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打破空间资源、物理资源分割使用局面和文化资源互不联通现象,整合各方面资源优势为组织育人搭建协同互进的资源矩阵,形成丰富的育人资源体系。另一方面,不断拓展育人工作阵地、载体、平台,打造共有共享的信息资源矩阵。信息化、网络化是新时代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主要趋向,而高校拥有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平台、阵地,要在育人阵地、载体和平台形成合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师生信息化服务需求,完善育人工作主阵地、平台和载体,实现育人工作空间的拓展升级,探索形成“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推动传统资源和现代资源的优势互补。
(四)路径协同:明晰统筹协调、一体推进的实施路径
组织育人协同效应的发挥,在于各组织系统能够统筹协调、一体推进组织育人各项工作,明确责任、落实任务,而完善的实施路径和实施策略是确保组织育人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当前,高校各组织系统根据职责任务分别构建了多种考核评价制度,如党组织系统年度党建工作考核、教学工作考核、团委工作考核、学生工作考核等。完善组织育人考核评价机制,不在于建立组织育人工作的单独考核评价制度,而在于将组织育人相关工作内容嵌入到已有考核评价工作之中。完善的重点在于明确高校组织育人各系统的角色定位、职责边界、工作内容、成效要求等,在权责明晰的基础上,完善高校组织育人协同工作考核内容体系。在具体考核工作中,通过校级层面的协同推进,将组织育人考核内容嵌入到各组织系统已有考核评价工作中,在最大程度减少基层考核负担情况下,有效落实考核内容,一体推进组织育人工作有效实施。落实协同育人实施路径,还要构建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围绕党组织建立协调运行的组织育人工作机制。在高校三级党组织中,校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对组织育人工作全面领导、全面协调、全面负责;院系级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院系层面育人工作组织者、推动者、协调者;基层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是组织育人一线组织,是组织育人效能的发力点。在高校育人工作专项组织层面,建立组织育人协同工作会议机制,协同推进各类型组织的育人工作,针对学校育人资源、内容、责任等内容进行协同分配,基于各育人组织的作用和职能统筹协调育人工作开展,形成组织育人合理有序工作格局,构建起高效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项久雨,王依依.高校组织育人:价值、目标与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9(5).
[2] 谢守成,文凡.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逻辑定位、现实境遇与实施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9(5).
[3] 孙建.协同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
[4] 习近平.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责任编辑 包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