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定金 岳阳童 肖思园 唐芳 蒋钦丞 杨以明 杨瑶君 龙文聪
摘要 肥料影响麦冬的品质和产量。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市场走访、入户调查了解三台县川麦冬的施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推广麦冬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方式提供研究基础。调查发现,三台县麦冬种植户施肥和管理存在明显差异,施肥现状依然以化学肥料占主体,施肥量靠经验,没有统一和科学化的施肥标准,化肥使用存在过量情况;有机肥投入少,畜禽糞便依然是种植户首选,微生物肥单一;生长调节剂使用超标;施肥方式以手工施肥为主,且劳动力文化程度低,青壮年缺乏。因此,亟需提高农民的施肥管理认知水平,制定川麦冬的施肥标准和技术规程,减少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确保川麦冬的品质安全和产量稳定。
关键词 三台县;川麦冬;施肥现状
中图分类号 S567.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9-0048-05
麦冬为天门冬科沿阶草属草本植物。四川省和浙江省自古以来为其主要产区,产自四川绵阳三台县的麦冬习称川麦冬,为川药道地药材;产自浙江杭州、余姚、慈溪等地的麦冬习称浙麦冬、笕麦冬,为传统“浙八味”道地药材之一[1]。川麦冬以块根入药,具有驻颜、平肝熄风、消痞散满、清热泻火、益精种子等潜在功效[2]。四川省绵阳市涪江流域已有近400年栽培麦冬的历史,其中三台县种植面积最广,至2022年已超过了4 000 hm2,总产量占全国麦冬产量的60%,出口量占全国麦冬出口总量的80%[3]。川麦冬作为地理标志产品,是四川省三台县农业特色产品之一,也是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肥料水平直接影响川麦冬的产量和品质,对此,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报道了川麦冬生长和发育过程对氮肥、磷肥和钾肥的需求量。陈兴福等[4]研究表明,川麦冬对氮、磷、钾需求量比例为1∶0.26∶0.82;李琼芳等[5]进行了不同施肥配方对川麦冬产量影响的研究,发现川麦冬高产施肥配比为氮、磷、钾元素比例1∶0.3∶0.48。赵劲松等[6]关于配方施肥、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冬农艺性状、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表明肥料极大地影响着麦冬的品质和产量。此外,赵丹等[7]基于139种植户样本分析了涪城麦冬的种植现状及存在问题,即规范化种植技术实施不到位,施肥时间、施肥种类、用量不统一,并提出了推广麦冬机械化种植、管理和采收的发展对策。近年来未有关于三台县川麦冬生产施肥情况的系统调查研究。调查三台川麦冬的施肥情况和存在问题不仅对三台川麦冬的产量和品质提升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全国麦冬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本文采用田间调查、市场走访、入户调查3种方法,主要探讨三台川麦冬施肥现状和麦冬施肥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麦冬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方式的推广提供研究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
调查地点为四川省三台县花园镇(104°93′E、31°27′N)和芦溪镇(104°88′E、31°27′N),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花园镇、芦溪镇地处三台县北部,年平均气温16.5 ℃,无霜期年平均约270 d,年平均降水量876.2 mm[8]。川麦冬土壤是涪江灰棕色冲积物在川麦冬产区特定生态环境与种植麦冬的耕作条件下发育而成的,适宜川麦冬生长发育的土壤有潮沙土、潮沙泥土、潮泥土3个土种。作物产区耕作制度上主要采用川麦冬间套作一季夏玉米[9]。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此次调查分为3个层次,一是田间调查:分施肥高、中、低3个水平,每个水平调查面积0.066 7 hm2;二是农资市场调查,随机调查当地部分专业农资经商企业;三是入户走访,随机走访调查100户种植户。调查内容包括肥料的品牌种类、施肥时间、施肥方法、施肥次数、肥料用量、肥料配比、施肥化学元素的投入等。
1.3 数据分析
应用SPSS 20.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曲线图采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21软件绘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川麦冬施肥类型和用量情况
随机选取三台县芦溪镇、花园镇100户种植户进行入户走访,根据调查结果可知,三台县川麦冬施肥类别为有机肥、复合肥、单元肥配合使用,施肥次数共5次,分别为1次底肥加3~4次追肥。施加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单元肥以过磷酸钙(P2O5,12.0%)、碳酸氢铵(N≥17.1%)为主,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3月中上旬,选用有机肥以禽畜粪便、商品有机肥为主。第1、2次追肥以尿素(N≥46.4%)或高氮复合肥为主,川麦冬栽种后10~15 d开始返青,一个月后始长新根,施分蘖肥以提早分蘖,促早生根、多生根。第1次追肥时间分布在4—5月下旬,第2次追肥时间为6月下旬—7月下旬。第3次追肥主要施加壮苗肥,集中在8月下旬,以平衡复合肥(N-P2O5-K2O 15∶15∶15)或高磷复合肥为主。第4次追肥主要在10月中下旬,以高钾复合肥为主,主要促进块根膨大。其中,极少数种植户还会在11月至次年1月中旬于叶面喷施2~3次叶面肥,以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叶面肥为主。具体施肥量调查结果见表1。
2.2 化学肥料的种类情况
对种植区2个镇42家农资经销商销售的主要肥料品种和数量等进行了走访调查,共调查120人次、34批次的肥料品种,主要结果如表2。从表2可知,主要施用化学肥料品种有10个品牌,共55个品种,均为含N、P、K的复合肥,总养分含量多数在40%以上,N含量80%的肥料品种在10%以上,高K肥中K2O含量均在17%以上;仅一个含微生物的复合肥为科施福复合微生物肥,施用量最多的化肥是史丹利,其次是洋丰,较少的是三安、聚合能和劲素复合肥。调查发现含硫的复合化学肥料使用较多,水溶性肥越来越受到农户的喜爱,史丹利等知名品牌得到种植户的认可和使用,化学肥料的价格在250~375元/100 kg,价格与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养分含量越高,价格越高。调查表明川麦冬施用的化学肥料中总养分含量高、多数含有硫元素、微生物肥较少,水溶性肥料因使用方便、见效快得到农户认可。综合田间调查结果来看,在麦冬种植过程中,生物磷肥配合适量磷钾肥以及较低水平的氮肥可能更有利于块根对营养物质的获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2.3 施肥劳动者现状
从表3可知,随机调查100名的三台县麦冬种植人员中,40岁以下的劳动人员仅占23%,劳动力主要集中在40~50岁年龄段,占调查人数的44%,60岁及以上占调查人数的8%。各个年龄段中男女比例均各占约50%,其中60~70岁年龄段中男性占67%,女性占33%。在调查人员中,小学及以下占68%,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仅占调查人数的15%。综合来看,三台县麦冬种植的劳动力以中老年为主,劳动力存在年龄偏高趋势,且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绵阳市三台县川花园镇和芦溪镇麦冬的施肥现状做了系统调查,为三台县川麦冬生产的科学决策、品质保证、产品安全及产量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调查发现:
(1)化学肥料占主体,有机肥的比重不高。三台县川麦冬的施肥以化学肥料占主体,受文化程度和经济基础等限制,施肥量基本靠种植经验,没有统一的、科学化的施肥标准,化肥存在过量施用情况;有机肥投入少,畜禽粪便依然是种植户首选,微生物肥单一。
(2)施肥方式以手工施肥为主。川麦冬施肥机械化程度低,成本高。施肥以手工劳动为主,缺乏专用的施肥机械,劳动效率较低。
(3)劳动者文化程度低,青壮年缺乏,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68%,年龄50岁以上占33%,40岁以下占23%。
(3)生长调节剂的施用量大,生长调节剂多效唑超量使用成为普遍现象。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使用占50%以上,施用面积大且施用量大,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超量使用已严重影响川麦冬的药用品质[10]。
针对以上现象,提出以下建议:
(1)增办农民培训班,推广麦冬规范化种植技术,针对肥料选择、用量用法、测土配方施肥等施肥技術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种植户对施肥管理的认知水平。
(2)研究推广机械化麦冬种植技术,大力推广机械化。建立适宜的麦冬机械化采收制度、管理模式和采收方式,提高麦冬种植的机械化水平。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工厂的能动性,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适当增加工作岗位,为年轻人解决就业问题、吸引青年人驻乡工作,增加麦冬种植劳动力。
(3)开发生态种植技术,保证麦冬品质。总结农业生产实践成功经验,以生产全过程为主线,利用生理生态学,开展轮作、间套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栽培管理等关键生态种植技术研究,构建多种适宜的栽培模式,丰富麦冬产区作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麦冬品质。
参考文献
[1] 刘霞,林韵涵,谢彩香,等.道地药材川麦冬和浙麦冬的生态遗传分化[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7):27-33.
[2] 曹景诚,梁茂新.基于文献分析的麦冬潜在功效探讨[J].中医杂志,2016,57(2):166-169.
[3] 吴发明,刘莎,李敏. 四川麦冬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J]. 北方园艺,2019(17):151-157.
[4] 陈兴福,刘岁荣,丁德蓉,等. 麦冬营养生理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1998,23(3):142.
[5] 李琼芳,李骐言,陈密,等. 不同施肥配方对川麦冬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3):202-205.
[6] 赵劲松,瞿宏杰,贾文恺,等. 湖北麦冬高产施肥模型的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04(4):94-97.
[7] 赵丹,陈杰,叶坤浩,等. 涪城麦冬的种植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基于139户种植户的调研数据[J]. 中国现代中药,2022,24(6):1083-1088.
[8] 廖建胜. 三台2015年小麦苗期越冬的雨热条件分析[J].南方农机,2017,48(16):61.
[9] 陈兴福,丁德蓉,刘岁荣,等. 川麦冬生长土壤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1998(4):15-18,62.
[10] 林娟,周霞,陈铁柱,等.川麦冬生态种植模式的现状分析与评价[J].华西药学杂志,2020,35(6):683-688.
(责编:张 蓓)
基金来源 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20NZ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