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五花
终于可以休年假了!你快乐地来到了风景如画的大桥上,俯瞰壮丽的河流山川。突然,你发现自己微微手抖、虚汗频出,脑子里竟然突然有了想跳下去的冲动。
怎么回事,难道是当社畜当到不想活了吗?
不要慌张,这种现象其实挺常见。在加勒比海盗里,我们的船长也曾在悬崖边缘提到过这种想往下跳的感觉。
在世界上,它有很多称呼:浪漫的法国人把它称为“虚空的呼唤”。而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也有相关的描述:“眩晕不是对跌倒的恐惧,是我们脚下空虚的声音在诱惑和引诱我们。”
实际上,类似“诡异的诱惑”远不止这一种:在地铁站突然想跳到轨道里,在湖上划船突然想把手机扔出去,在火堆前面突然想伸手摸摸,甚至是在东北的冬天想舔一口电线杆子……
这种“作死”的行为,其实是有科学解释的。2012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学者们将这种想跳下去的冲动命名为“高地效应”,并解释这其实是大脑对我们行为的一种误解,是由不同感知系统不协调造成的。
具体来说,整个过程大致分为三步:
当我们站在高处,大脑反应超快的杏仁核等部位会迅速对潜在“掉下去”的危险作出反应,发出后退指令,防止自己嗝屁。
过了一小阵子,大脑中央处理意识的部位滞后一步启动了,开始细细反刍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我要后退呢?
最终,我们毛利小五郎上身般的脑子,会将原本规避风险的行为,解读成向下跳跃的倾向:这么坚固的栏杆还要后退?太没道理了,唯一的解释就是我想往下跳!
于是,在这样失调的感知系统之下,我们就会感受到一股想往下跳的冲动。归根结底,是大脑的错误推测指挥了我们[2]。
在此之外,康奈尔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亚当·安德森还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在高处,大脑里的意识会变成“笨笨小人”,试图不计成果地摆脱当下对高度的恐惧,对它来说,直接降落到地面上是最好的选择,从而产生了想往下跳的冲动[3]。
虽然高地效应并不少见,但其出现频率其实与个人特质有关。
2012年的实验发现,高焦虑敏感性的人,更容易被虚空召唤。
焦虑敏感性,指的是对焦虑相关感受和症状的害怕程度。焦虑敏感性越高,越容易将无害的身体感觉误解为具有威胁性的倾向,或是容易对模棱两可的刺激做出负面反应[4]。
比如对普通人而言,平地摔或许不过是一次意外,但高焦虑敏感性的人,则更有可能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平衡能力变差了。
因此,当处于高处,高焦虑敏感性的人更容易捕捉到自己大脑感知系统的不协调,也更倾向于把这种冲动当回事,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跳下去。
这样看来,容易出现高地效应的人,可能在生活中也会相对更加敏感与焦虑。
不过,换个角度想,高地效应也告诉我们,很多类似的焦虑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有时候你以为的老天给你的启示,可能只是巧合与错觉罢了。
虽然在高处会有往下跳的冲动,但并不会有人真的因此跳了下去。
害怕,是阻止你冲动的防护栏。
在所有恐惧症里,恐高症几乎是最常见的一种,每二十个人里就会有一个人恐高[5]。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恐高症可能与后天的经历相关。但研究发现,有些人可能就是天生怕高。例如,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大部分人对水平距离都可以完成准确的估计,但对高度的估计却可以与实际情况差出2倍之多。这种视觉导航的差异,也使这部分人更害怕跌倒,更害怕高度[6]。
作为地面上的动物,其实人类拥有这种恐惧实属正常。這能帮助我们本能地远离危险地带,降低因为从高处摔落带来的伤亡几率。
毕竟有时候,没有恐惧,才是真的恐怖。
(摘自微信公众号“答案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