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学习评价,让“学习表现”看得见
——以“互联网+π 成长卡”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创建为例

2023-07-03 16:06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裕安小学袁伯维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可视化育人家长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裕安小学 袁伯维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实验小学 章 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探索激励学习的评价,采取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然而,激励学习评价要评什么、怎么评等关键要素,却又成为困扰一线教师的问题。笔者曾用表格档案记录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表现,试图将他们的学习过程数据化、可视化,最终因工作烦琐、数据统计工作量大等问题未能很好地发挥出评价的激励价值。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互联网+”的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智慧化,数据赋能量化学习过程成了多元评价的新路径,可视化的数据画像成了学生不同时段的学习情况“报告单”,让学习表现“看得见”。

一、明晰可视化学习评价的育人价值

(一)可视化学习评价走向人机协同智慧评价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建立以育人为本位,融合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并走向人机协同的智慧评价是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评价的新要求。在传统评价中,教师习惯于用积分记录、盖印章等方式呈现学生的行为表现情况,这样的纸质记录不仅不方便统计,而且也不方便开展数据分析,形成的信息或数据犹如孤岛,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为此,笔者以学习科学理论为依据,将传统评价行为赋能在每张评价卡上,通过扫描评价卡上的二维码采集数据,进而搭建起可视化的数据网状分布图,使数据能够支持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分析和甄别,实现人机协调评价,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二)可视化学习评价实现学习自我监控育人价值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口头表扬、小组竞赛、个人积分等方式来评价学生在听讲、表达、合作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然而,大多数教师只停留在“口头回应”评价,较少考虑作为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评价结合的育人价值。笔者将学习行为作为数据采集源,学生每获得一次评价相当于录入一个数据记号,实现了行为表现可视化,更为重要的是关联的数据使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与他人或班集体的关系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根据数据反馈的信息进行自我监控、剖析和定向提升。这也使日常学习过程行为表现评价能够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同时也成为教师修正教育教学行为的依据和家校深度交流互动的途径。

二、基于数学可视化学习评价的范式建构

威金斯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指出,教学总是需要各种各样的证据,需要看到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对挑战时的表现。笔者建构了基于数学可视化学习评价的范式,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证据,发挥数据赋能评价的育人价值。

(一)聚焦数学新课标,构建学习表现评价指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教师在课堂观察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评价建议。笔者以学习科学为依据,遵循评价操作简易、指标类别多元的原则,设计了“三维六面”学习过程数据定量评价指标及评价细则内容,“三维六面”包括学习准备、学习表现、学业成果三个维度,课前预习、静心倾听、优雅表达等六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实现学习过程表现定量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借助技术实现评价指标智能化采集

在完成构建证据定量评价指标后,关键点在于如何智能化采集证据,既做到不耗费师生的时间,又能勾勒出学生学习表现数据的“画像”,让学习表现看得见呢?笔者依托学校基于智慧校园整体架构全校信息化设施,构建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应用环境和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将采集的数据点赋能于“π 成长卡”,实现数据物联的智能化收集,具体做法如下:

1.制作“π 成长卡”

一张圆形、蓝色背景且可回收的卡片,正面是指标内容,背面是定量积分二维码,名为“π 成长卡”(如图1),寓意每个学生的成长像无限不循环小数一样有无限可能且独一无二。此卡借鉴了微信扫码功能,结合“一一对应”思想,每一个指标专属一个二维码,做到了日常学习表现的精准评价。

图1 “π 成长卡”

2.发放“π 成长卡”

首先,教师与学生共商评价细则,营造“争卡”氛围;其次,教师根据表决通过的评价细则,开展过程性学习评价,发放相应的“π 成长卡”。此举犹如传统评价给学生贴小红花一样自然,其背后又能实现学习过程数据化、可视化,如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教师给予“优雅表达”的评价。倘若学生因线下停课居家学习,家长也能用手机端直接操作评价他们的学习表现,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让评价无处不在。

3.勾勒数据成长画像

学生获得“π 成长卡”后,可在学校自助设备或使用家长手机成长扫描卡上面的“二维码”,获取数据积分。学校智慧平台会利用“可视化”技术即折线图、雷达图等可见图表勾勒出学生的数据成长画像。利用这些表征方式,教师就能了解学生的学力成长状况,他们当前数据的分布情况、前一阶段的对比情况、与班级平均水平的对比情况等。这样数据间的关系、数据与结果的逻辑便清晰可见,学生的素养也就有据可依、有迹可循了。

三、基于数学可视化学习评价的运用成效

(一)从“被动要求”到“主动准备”的学习态度转变

可视化学习表现评价遵循儿童的天性——喜欢被表扬,既向学生实施口头表扬鼓励的评价,又向学生赠予包含“习惯行为引导”内容且精美的“π 成长卡”。学生通过扫二维码获取成长积分,见证自我的数据化、动态化“成长”,心里拥有满满的期待感和自豪感,从而充实了精神世界。正如一位家长留言:以往“苦口婆心”叮嘱孩子在写作业时书写要整洁美观,却未见成效,自从孩子获得过“字迹工整,作业双优”成长卡后,犹如尚方宝剑一样,胜过家长“千言万语”的提醒,唤醒了他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内驱力。

(二)从“主观印象”到“精准量化”,让综合评价更客观

新课标倡导“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过程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要有跟得上的“评”。在可视化学习评价平台上,学生、教师或家长均可查看学生的评价指标数据量化情况,以及在班级中的具体情况。学期结束后,平台还将推送个性化的学生素养发展“数字画像”——一份用数据“说话”的学生成长报告。教师也无须凭“主观印象”描述学生日常表现水平,只需依据学习准备、学习表现、学习成果等维度的“数据单”给学生在综合成长手册档案中提出下一阶段的学习建议,更具客观性和针对性。

(三)从“数字空岛”到“数据桥梁”,架起家校沟通新平台

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唯有通过“与老师沟通”或“参加家长会”来获取信息。如今,学校管理信息化平台会每周把学生在校表现的数据报告通过手机推送给家长。家长随时随地就能了解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程度等方面的数据,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数据桥梁”。此举有效地缓解了低年级家长迫切想了解孩子在校学习表现的焦虑。除此之外,家长也能通过掌握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家校携手发挥育人价值,实现数据价值的再应用。

评价不只是为了鉴定和证明,更是为了改进和提升。在新时代评价改革倡导“多元评价”的实践探索中,“可视化”学习评价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纵向发现学生成长变化的增值,不是简单地“唯分数论”、分等次,而是要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同时,我们也会不断优化在评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帮助更多的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找到学习的内驱力,实现减负提质的高质量学习目标。

猜你喜欢
可视化育人家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