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杰 杨玉燕 杨雅婷
(1.汉中市南郑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 汉中 723100;2.西安市第九医院老年病科,陕西 西安 710054)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阶段,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患者的心肌结构和心脏功能会发现异常变化,心室泵血及充盈功能低下,机体组织出现灌注不足的表现[1]。目前,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是CHF患者治疗最基础的药物,三者联用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显著[2]。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是由缬沙坦和沙库巴曲按1:1比例复合而成,可以发挥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和抑制脑钠肽酶的双重作用[3]。本文旨在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收治CHF患者90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参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5.97±5.41)岁,平均病程(4.98±1.22)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0例、Ⅲ级24例、Ⅳ级11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68±6.23)岁,平均病程(5.14±1.35)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2例、Ⅲ级23例、Ⅳ级10例。纳入标准:符合2019版《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诊断标准[4];心功能分级在Ⅱ~Ⅳ级;患者知情同意;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对本研究用药存在过敏迹象;中途退出或随访脱落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强心苷、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参照组在此基础上予缬沙坦治疗,选用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缬沙坦胶囊(国药准字:H20040217;规格:80 mg*7 s*4板),口服1次/d,80 mg/次;而观察组则选用同公司分装的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国药准字:J20190001;规格:50 mg*14 s*2板)治疗,口服2次/d、50 mg/次。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LVEDD和LVESD)]和心肌损伤标志物[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T(cTnT)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1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2.2两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低血压、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各1例)低于参照组的26.67%(腹泻2例,皮疹、低血压各1例,头晕头痛3例,恶心呕吐5例)(χ2=6.480,P<0.05)。
目前,临床对于CHF患者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患者的病情进展,但整体疗效并不理想;而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作为一种复合制剂可以同时发挥脑钠肽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双重疗效,治疗优势更加突出[5]。
本文结果发现,治疗后,观察组LVEF水平高于参照组,LVEDD和LVESD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CHF患者更有利于改善其心功能。分析原因,缬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以通过选择性的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与其1受体的结合,来达到调节心脏收缩能力和心肌总量的目的,继而发挥显著的降压作用[6]。而沙库巴曲缬沙坦属于复合药剂,成分中的沙库巴曲和缬沙坦质量比为1:1,其中沙库巴曲经肝脏代谢后可转为有活性的脑啡肽酶抑制剂LBQ657,可以有效抑制脑啡肽酶催化降解脑钠肽[7]。因此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可以对利钠肽系统和RASS系统同时进行调控,在增强利钠肽水平升高带来的保护作用时抑制机体的血管紧张素,达到协同增效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8]。本文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可以有效纠正CHF患者心肌损伤状态,发挥其显著的心脏保护作用。本文结果还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与缬沙坦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的安全性更高,更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综上,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可以有效改善CHF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