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亚兰,吴秀华,张虹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皮肤科,福建 南平,353000)
增生性瘢痕属于皮肤纤维化疾病之一[1],是由胶原为主细胞外基质沉积过度所导致的。瘢痕组织增生,凸起,从而导致皮肤美感受到破坏,同时局部组织伴有瘙痒、疼痛等不良反应[2]。关节处增生性瘢痕可造成局部挛缩,进而活动受限,不仅影响患者正常活动,有时也能导致患者出现一些不良心理状态[3]。以往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但复发率高[4]。有学者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可提高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5]。基于此,我院采用火针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现报道如下。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55±0.61)年,瘢痕位于胸腹部25例、颈背部19例、四肢17例,瘢痕大小为(15.31±1.49)c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符合增生性瘢痕诊断标准;(2)首次治疗患者;(3)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相关药物或对火针治疗过敏者;(2)合并肝肾功能异常患者;(3)合并其他皮肤病患者。诊断标准[5]:皮损向正常组织侵犯,且超过9个月无法自行消退。本研究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皮肤科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临床收治的增生性瘢痕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1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5例,年龄20~46岁,平均(33.15±3.16)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51±0.57)年,瘢痕位于胸腹部患者24例、颈背部患者20例、四肢患者17例,瘢痕大小为(15.25±1.53)cm2。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4例,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3.21±3.05)
对照组患者给予曲安奈德注射液(生产企业: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3 021604;规格:1ml:40mg)治疗。具体操作如下:于患者瘢痕处,采用皮内注射的方式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进针后缓慢推动针头,沿瘢痕组织边缘与皮肤平行的方向同时边推、边进针、边注射,剂量控制在1~2mg/cm2,确保整个瘢痕组织被药水覆盖,并呈现出白色的光泽,每3周进行1次注射治疗。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火针治疗。具体操作如下:于患者病灶组织处进行碘伏消毒,采用贺氏中粗火针于酒精灯外焰进行加热,当火针加热至通红时,迅速将火针刺入并穿透患者瘢痕组织,而后迅速出针,如有血随针而出这种现象,一般不压迫,每针间隔2mm左右,如瘢痕组织上有扩张的毛细血管,可直刺血管。完毕后采用棉花棒挤压排出病灶组织内残留淤血。每3周进行1次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次后观察比较疗效。
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北卡罗来纳大学瘢痕量表评分、皮损厚度等进行观察和比较。
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7],共包含色泽(0~3分),厚度(0~4分),血管分布(0~3分),柔软度(0~5分)四个维度,总分15分,得分越高说明瘢痕越严重。
北卡罗来纳大学瘢痕量表(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Scar Volume,UNCSV),共包含瘙痒(0~3分),灼痛(0~3分),感觉异常(0~3分),柔韧度(0~3分),总分12分,得分越高说明感觉不良越严重。
皮损厚度检测采用超声检测患者皮损位置厚度,选取3个点测定厚度后取平均值。
使用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以(±s)和例(%)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差异不大,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s )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s )
治疗前,研究组皮损厚度为(3.72±0.95)mm,与对照组(3.69±0.89)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皮损厚度为(2.44±0.25)mm,小于对照组(3.31±0.5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发生紫癜3例(4.92%),色素改变4例(6.56%)。对照组发生紫癜2例(3.28%),色素改变3例(4.9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人体在遭受烧烫伤、皮肤感染、手术或其他外伤后,创面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会出现过度增殖的现象,而这一现象会导致患者局部皮肤组织逐渐积累形成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常见于10~30岁人群。患者的增生性瘢痕表面质地相对较硬,颜色呈现为粉红、紫色,多伴有瘙痒、疼痛等不良感受[6-7]。前胸、上背、肩部和上臂等皮肤张力高,更容易发生增生性瘢痕,并伴有活动受限,进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8]。
增生性瘢痕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未清晰。通常情况下,增生性瘢痕发生于患者创伤后的 3个月[8-10]。增生性瘢痕与皮肤损伤后引起的胶原合成、降解失衡关系密切。患者局部结缔组织透明性变和皮肤胶原合成沉积,成纤维细胞聚集,进而形成纤维组织[10];纤维组织的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分泌导致I型胶原的大量累积,且排列紊乱。此外,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还具有一定的遗传性[11]。
增生性瘢痕尚未有特效方法[8]。常见的治疗措施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激光治疗等。上述方法有一定的复发率,尤其是后两种方法的复发率较高,临床实践中常联合其他治疗方法[9-10]。激光治疗是能够有效改善增生性瘢痕组织的颜色、降低增生性瘢痕组织厚度,明显改善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症状。硅凝胶通常用于增生性瘢痕的预防或手术切除瘢痕后预防复发措施[11-12]。
曲安奈德注射液较为常用,但是综合效果并不理想[11]。曲安奈德属于糖皮质激素中的一种常见类型,能够对胶原细胞和成纤维组织的增殖过程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导致相关细胞加速坏死,进而促进增生性瘢痕组织的质地由粗糙向平滑转变[12]。同时,曲安奈德还能够破坏增生性瘢痕组织内部血管内皮细胞,阻断组织血供,对局部炎症反应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单用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效果不佳,以曲安奈德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疗效[13]。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火针联合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的研究组患者,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上述观念相符。
火针是祖国医学在治疗增生性瘢痕重要方法。按照祖国医学理论,增生性瘢痕属“蟹足肿”“巨痕症”等范畴患者先天禀赋缺失[12],正气不足,金刃火毒毒虫等邪毒和痰浊,痰湿搏结而导致邪气凝聚于肌肤,长久侵袭汇聚而成结块。该病病机因血行瘀滞,湿热互结,经络痹阻所致,故临床以活血化瘀、疏通气血、软坚散结等法可以取得疗效[14]。采用火针治疗,能够从气血入手,打通血脉,排瘀祛阻,通经祛风。火针疗法是通过加热火针,使其烧至通红、透白时,迅速刺入患者瘢痕组织或适当的穴位,能够同时发挥“针”与“炙”的联合功效。临床相关报道显示[13]:火针疗法能够直接在患者毛囊组织、表皮组织以及皮脂腺组织进行操作,能够有效刺激并改善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的趋化作用。通过火针刺激,诱发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变质变性,使其逐步出现坏死趋势。同时,火针的温度能够促使局部血流加速,刺激微循环不断改善,促使患者局部皮肤的毛囊口扩张,有利于瘢痕组织内部坏死物质、脓液物质和皮脂物质等的排除,进而改善炎症反应过程,促进瘢痕组织修复。同时,按照现代免疫学理论,火针进入患者增生性瘢痕组织内,能够烧灼碳化增生的胶原组织,而形成的坏死组织能够进一步刺激局部免疫细胞发挥作用,对相关组织进行修复,促进增生性瘢痕组织恢复[15],进而能够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此外,采用火针对增生性瘢痕组织进行刺激能够有效缩小病灶组织体积,能够发挥与手术治疗和激光治疗同样的效果。临床报道显示[14]:给予增生性瘢痕激光治疗的过程中,能够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与手术相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中的创伤程度、患者术后容易恢复。但与火针治疗方法相比,采用人工操作的治疗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的科学性。火针疗法与手术和激光等治疗方式相比较,精准度更高、对病灶组织的刺激程度可控、相关操作更加便捷、临床成本更低[16-18]。
总之,采用火针联合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增生性瘢痕具有一定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