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月 张娟
摘要:以电视剧《人世间》为例,本文结合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和叙事理论探析该剧在高度还原时代及东北地域叙事时空、塑造典型人物、视角多重切换上的创作,以期探讨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写实主义风格和人文关怀的完美契合,寻找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人世间》 现实主义创作叙事策略
电视剧《人世间》从文学到影视成功破圈,实现了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突破,创下了央视总台电视剧收视率近5年最高。它在爱奇艺平台上播出的热度值破万,截至大结局时,受众已突破4亿,成为2022年伊始第一部现实主义优秀长篇电视剧。 《人世间》以吉春市“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成长经历为脉络,从宏观层面表现社会历史事件的变迁,展现国家改革进程中时代赋予老百姓的命运;从微观层面展示老百姓的日常琐碎生活,揭示底层平民、知识分子、官僚阶层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世间》从多个角度描绘了中国社会近50年来的巨变和人们生活的起起落落,镜头间蕴藏着人文关怀温度和现实主义力量,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一、叙事时空高度还原时代及东北地域风貌
各地的风土人情都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征,这种特定的习俗和文化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作品中,给作品留下鲜明的地域印记色彩。在地域文化上,剧中的“吉春市”受到自然地域的山水滋养、异域文化的浸染熏陶、工业转型的发展影响,凭借东北独特的故土文化勾勒出近50年来的社会风土人情。
首先,时代环境的呈现。剧中周家这几代人正处在国家工业转型这一社会环境中,该剧把中国东北地区工厂和企业发展的真实场景搬到了屏幕上。周秉义在国有企业中改革、裁员、转型、引技、引资等过程中的状态都在屏幕上得到呈现,这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缩影。这样的时代表征还有很多,按照剧情的演绎,依次呈现出知青上山下乡、大三线建设、高考恢复、改革开放、下岗裁员、反腐倡廉、拆旧房、招商引资等一件件为中国人民所熟知的历史事件,它们都具有独特的时代特点和明晰的社会表现。在创作“时代表征”这样的历史事件上,该剧以一种实事求是、不偏不倚的态度看待我国历史发展的种种变迁。对于改革进程中错误的历史事件,剧中并没有过分夸大的处理,而是将问题委婉道出,借助时代的进步和人物的成长进而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对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大有帮助。
其次,该剧对东北民俗、市井生活以及场景道具的应用有着高度还原。从民俗生活看,像锅包肉、冻梨、火炕、澡堂子、滑冰、永久牌自行车、钟表以及旧军装等都在片中场景中得到展现,融入了东北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社会民俗看,地标式的东北老建筑频繁出现,像人民电影院、 《英雄儿女》 《白毛女》海报、吉春火车站以及54路、55路有轨电车专线等都是剧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年代感极强,不仅留住了这份珍贵的城市记忆,同时也让该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氛围感越来越浓。此外, 《人世间》的取景主要集中在长春市,取景点多达200多处,剧组搭建了一处8000多平方米的布景,再造了一个街巷纵横的“光字片”。片中对“光字片”的搭建是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和恶劣生存环境的表现,但这也是一个真正把握现实纹理,不回避历史波折,从而使观众感受那个年代生活的不易。同时,剧组为了放置收集到的旧物,搭建了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道具库,像灶台、水缸子等陈旧的物件,虽然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都充满了历史的存在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都或明或暗地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的政治文化形式、生活面貌和时间痕迹,赋予了情节进程以鲜明的、生动的具体空间和叙事场域。
周安华教授的评论说:“编导者深知匹配的艺术和赋能的重要,即要使一个高度现实主义的作品获得强劲的代入感,必须要充分呈现时代和生活的原貌,以最接近真实的状态勾勒光字片及其社区生活,由此故事和故事中的人便‘活了”[1]。作为一部有质感的现实主义电视剧,该剧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影像不仅表现出东北社会的历史身影和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还挖掘出“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在东北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表现出“东北人的魂”。
二、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现实生活本相
习总书记:“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2]。该剧也成功塑造出了周蓉“造命”与郑娟“安命”这两个女性形象,既典型又出彩。
(一)周蓉:复杂性格的诗性演绎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将人物分为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美国剧作家罗伯特·麦基也提出了“人物维”的概念。这两者中提到的圆形人物和立体人物都有着复杂性和多面性。 《人世间》中周家二女儿周蓉便是这样的典型人物。周蓉心中渴望浪漫的生活,她不顾一切地来到贵州贫困山区,只为陪伴在爱人身边、去追寻心中美好而坚定无比的理想信念。剧中塑造的周蓉前后差异较大,前期的周蓉充满热情,有所向往,支教时敢于直面现实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一切苦难。到后期,当生活中的困境给了她心灵和精神上巨大打击时,周蓉这名知识女性失去了以往的神采。剧中塑造的知识分子这一类群体,以周蓉为代表,面对现实苦难既自强不息,又有着重义轻利、舍小我为大我的人文精神,其思想本质是编导者从现实主义的创作角度、从当下的现实情况出发告诫观众:当个人理想和现实客观环境有偏差,要用积极的心态和理性的心态去面对。该剧立足于社会现实,时刻为底层平民和知识分子带来温暖和慰藉,帮助他们在苦难中成长。
(二)郑娟:“特殊的情致”与“质的规定性”的统一
與圆形人物相反的则是扁平人物,扁平人物是“性格”人物,真正的扁平人物是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的,着重突出人物的某一种典型性格。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黑格尔将艺术典型中最突出的性格特征称之为“特殊的情致”[3]86,不仅如此,典型人物性格应该也“具有一种一贯重视与自己的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坚定性”[3]88。从剧中人物看,郑娟是典型的扁平人物的代表,她的性格也具备“特殊的情致”与“质的规定性”的统一体。在骆士宾想让周楠到美国留学接受更好的教育时,郑娟有“保守、固执、自作主张”的“特殊的情致”,同时郑娟主动把房子让给赶超媳妇儿,又有着“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好人形象的“质的规定性”。剧中把郑娟塑造成扁平人物,一大长处是容易辨认,她一出场就被观众那富于情感的眼睛看出来。该剧竭尽全力去扣住观众的心扉,扁平人物对创作者是十分有用的。第二个长处就是容易被观众所记忆,郑娼身上所带有的传统女性的善良、勤劳等普遍性特征始终如一,具有典型性且受到青睐。
三、视角切换中诠释平凡人生的美学意义
在这部剧中,温情叙事的背后体现着多重视角的切换转变。李路导演从不同视角展现该剧丰沛饱满的内容,并以温情柔和的情感话语表现出来,在镜头切换间展现着故事的张力之感。整部剧以全知视角为基础,引领全剧走向,对于一些涉及特定段落的情节安排,会穿插多重式内视角。在全知视角和多重式内视角的交替变化之间,完成内容的呈现和情感的传递,从而诠释平凡人生的重要美学意义。
(一)全知视角:直面时代的社会图景
长篇小说《人世间》中的人物众多,情节线索复杂,涉及时间跨度大,是一种宏观叙事文学作品,该电视剧的改编则采用全知视角对全剧的主体结构、叙事线索、叙事动机、叙事视角、叙事基调、叙事视点等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再创作。申丹对全知视角的定义为: “叙述者像全能的‘上帝那样观察事物,然后将他所观察到的东西有选择地呈现给读者”[4]。该剧采用这种叙事角度,洞悉着一切,随时对人物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并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全知视角的意义就在于它深刻地表达了现实社会图景中普通人的生活以及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在这部剧的开头,该剧就用一段旁白诉说了周家近些年的发展史: “周志刚的命运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身份转变,从农民变成了建筑工人,他的儿女们也因社会发展所给予的机遇发生变化,并直接指明原因是时代变化促进了周家这几代人的改变。”该剧以讲故事的形式指出未来周家这几代人的命运和发展机会一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显而易见,全知视角的运用使得整部剧的画面视野无限开阔,增大了时空的延展度,全方位地描述周家人在吉春市这个小城里发生的一切。同时,它也可以直击主人公周秉昆的思想感情,更接近于实际生活,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编导者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更冷静,要带着价值标准去看待、衡量生活。
(二)多重式内视角:真挚情感的流露
不同人物的眼睛反复观察同一件事情会有重叠,也会有差异。正是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会增加故事的张力,勾起观众的兴趣。多重式内视角即“每件事都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进而推进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5]。剧中周楠的死这个段落就是多重式内视角叙事,他的离世通过借助蔡晓光告知周家人来向观众传递这一悲剧事实。郑娟卧床不起、冯玥痛哭、骆士宾崩溃等这些外部动作以烘托事件的悲情色彩程度,随后又从郝冬梅、周蓉、周秉义的视角来呈现对周楠离世的看法,观众此时可感受到多位主人公的参与感和复杂情感变化的历程,同时也看到了人生苦难中亲友互帮互助的温情之举。
再者就是该剧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接连跳转,站在观察者的立场上,用客观有序的全知视角讲述郑娟赶往美国取回周楠骨灰这个段落。在这一段落中,用第一人称视角去展现周秉昆迷茫、愤怒、痛苦的心理活动,然后跳转到第三人称叙事,以周蓉的口吻表达对郑娟的怜悯同情。在短时间内各位主人公的视角不断变换,缩短了叙事,虽然多重式内视角注重的是展现主人公的差异性,但此时是为了突出“凝聚”大家对周楠离世的悲痛之感。整个过程看似有些拖沓,实则生动地揭示了人们面对死亡时最真实、最直接的反应。
四、 《人世间》现实主义创作的依据和革新
(一)依据:基于客观真实的理性创作
影视创作基于人民立场是导演民间立场的体现。不管是小说创作者还是编导者,现实主义创作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故事发生地是在东北一座工业小城里即吉春市的“光字片”。光字片是中国工业改革时期许多城市的缩影,编导者通过展现光字片的变迁史,反映了时代日新月异的进步,光字片,一座具有时代感的建筑群,地理位置比较边缘,但却因其特殊性编导者可以更自由的拥有叙事动机和叙事空间。以周秉昆为例,他的一生在木材厂、酱油厂、出版社、饭店等地方工作过,即如生活在光字片的老百姓,他们的谋生方式多种多样,因此该剧对光字片老百姓真实状态的拿捏会更为准确,也会让该剧的创作更加贴近真实客观。此外,主角身份的选择也是值得考究的,周家的人物原型不仅酷似小说作者的原生家庭,而且该剧对社会阶层也进行了底层平民、知识阶层、官僚阶层的划分,这都是以独特的时代感、真实的代入感、清晰的事件框架、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为背景进行的创作,这样清晰地来说明社会生活事件,不作脱离现实的虚构,体现了创作者具备事实真相的把握能力。以时代表现为例,导演创造性的安排秉昆入狱这一情节,一方面从侧面展示文革期间危险的政治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真实的反映出历史的面貌,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整体上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
(二)革新:冶峻现实与温情书写的交融
看过《人世间》后,我们可以观察到周家三兄妹行为处事的性格以及待人处事的态度会令我们感到亲切熟悉,因为导演的现实主义创作所表现出的人物就是中国老百姓的缩影。导演通过作品介入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中,吴倩对秉昆房子的觊觎、龚维泽对金钱的贪婪、春燕暗地里对秉昆家的嘲讽等细节,一点一滴挖掘出他们人性的复杂和精神的扭曲,呈现了冷峻的现实生活。但也不缺乏温情叙事,从剧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政府也给予了处于现实困难中的老百姓深切的关怀:泥泞不堪的街道给出行的居民们造成很大的不便,市政府加急为街道坑洼的地方铺垫砖头方便群众出行;周秉义尤其重视下岗工人的情况,做了大量工作来确保他们的经济来源等,这都是现实的真实写照,是温情之举,也是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周秉昆的朋友孙赶超因身患重病没钱治病而选择卧轨自杀,这是很多底层人民被生活苦难所暴击时做出的选择。秉昆和其它的朋友们都对赶超的妻儿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朋友之间的感人友谊被生动地演绎出来。该剧就在这冷峻现实的生活中给底层平民带来了道义的温暖和珍贵,也向观众传递着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传统美德。冷峻的现实生活和温情叙事结合,演绎出了一幅社会风情画卷,给受众一种诚恳而真挚的代入感。
五、结语
从社会学层面来看, 《人世间》这部剧蕴藏着人文关怀温度和现实主义力量:从美学层面看,该剧给人激烈震撼的直面苦难之美、责任担当之美、乐于助人之美、改革创新之美等审美感受。综合来看,无论是表现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家国之情,创作者都带着抚慰人心的动人温情,对《人世间》这部剧进行现实主义创作,全剧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写实主义品格和人文关怀的完美契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人世间》作为2022年开年的现实主义力作,引发广泛讨论,并在拍摄过程中全球播出版权就被迪士尼预购,也证明了这部年代剧在世界范围内的受欢迎程度,可让更多外国友人了解国人的独特风貌和生活情怀,并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周安华.粗粝现实主义的情镜像——论电视剧《人世间》的主旨与魅力[Jl.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 (04):72-75.
[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I].新华网,[2021-12-14]. http://www. gov. cn/xinwen/2021-12/14/content5660780. htm?jump=true.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 242.
[5]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