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俊
大脚趾歪斜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临床称为拇外翻,以中老年人和女性为高发群体。医生可通过观察、触摸及影像学检查等方式,分析患者大脚趾出现歪斜的具体原因,并确定是否出现拇外翻,进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为什么会出现拇外翻
遗传因素
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先天性拇外翻患者占有一定的比例,其家属往往也存在拇外翻的情况。患者从小就存在大脚趾越长越歪的情况,随着年龄增加,歪斜程度逐渐加重,大脚趾向外倾斜角度超过15°,形成拇外翻状态。先天性拇外翻属于一种先天性畸形,多数患者通过治疗可有效缓解。对于倾斜角度较小的先天性拇外翻患者,可暂不治疗,持续观察病情进展情况。此外,部分先天发育畸形也可导致大脚趾发生外翻。如扁平足的儿童及遗传性足底肌力异常者,发生拇外翻的风险相对较高。分析原因,主要是足底受力点改变,导致足部前端受力增大,而大脚趾会因为自身的重量压迫逐渐变形,向外侧弯曲,并逐渐发生关节脱位。
穿不合脚的鞋子
当鞋子不合脚时,容易出现脚部受力点异常,大脚趾外侧受力集中,长期如此可导致拇外翻的发生。此外,部分鞋子可对脚趾形成挤压作用,对脚底机能影响较大,同时使得脚趾形态发生改变。
穿高跟鞋
穿高跟鞋是女性易发生拇外翻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鞋跟过高、鞋头过尖或过窄的鞋子。原因是高跟鞋改变了足部的力学结构,即重量集中在足部前端,大脚趾的压力较大。同时,高跟鞋的鞋头宽度较小,脚趾相互挤压,无法得到有效伸展,长时间穿着可导致逐步韧带松弛发炎,促使大脚趾底部的关节脱位,大脚趾向外侧弯曲,逐渐形成拇外翻状态。穿着高跟鞋行走时,足前端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对于大脚趾的损伤极大,因此很多人在穿高跟鞋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拇外翻,并逐渐加重,严重者可出现脚趾重叠状态,严重影响足部健康。年轻女性的拇外翻发生率极高,这与穿着高跟鞋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控制拇外翻要从脱下高跟鞋做起。
拇外翻的危害
畸形外观及皮肤损害
当大脚趾偏向外侧歪斜时,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就开始了。随着歪斜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患者局部疼痛感受逐渐明显,疼痛范围逐渐扩大,甚至贯穿整个足底。此外,拇外翻还可导致局部红肿、皮肤破损、表皮溃疡及感染等,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影响穿鞋和正常走路。
足部功能损害
大脚趾外翻不仅改变了足部的外观,而且影响了足部功能。拇外翻患者的足部受力点发生改变,与正常的三个受力点相比,脚前部的受力更大,因此走路时足部不适感较为明显,疲劳感加剧,无法长时间行走,严重者甚至无法站立,对运动功能损害较大。
足部骨骼损害
大脚趾外翻后,足部骨骼形态发生改变,局部骨关节开始受到挤压损伤。而长时间损伤刺激,可导致骨赘形成,大脚趾内侧可见到假性滑囊及皮肤增厚。此时,足部骨骼的病理改变会导致持续性关节损害,并可引发滑囊炎、关节炎等病变,进一步加重拇外翻状态。长期反复的挤压及炎症反应,还可破坏关节软骨,引发骨质增生、活动功能受限,患者行走时疼痛等不适感受加重,这又会进一步增加骨关节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其他影响
大脚趾外翻还可损害机体其他部位的健康。人体的骨骼是一个整体的力学结构,拇外翻发生后,可导致足部受力改变,进而影响膝关节、髋关节及脊柱,导致相关部位的关节损害。同时,一侧发生拇外翻后,人体行走时,身体会偏向另一侧,失去平衡状态,容易引发脊柱侧弯等,严重影响骨骼健康。因此,要尽早控制拇外翻,如有异常尽早来院就诊。
如何缓解拇外翻
发生拇外翻,说明足部的骨骼结构已经出现改变,要尽早进行控制,缓解相关症状,避免病情加重而行外科手术矫正治疗。
不穿高跟鞋
已经出现拇外翻还坚持穿高跟鞋,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对于拇指外翻患者,以及尚未形成大脚趾外翻,但已经出现局部疼痛或不适感的人群,应避免穿着高跟鞋。尤其要注意,禁止穿7 cm以上的高跟鞋,以免损害足底的力学结构。
选购一双舒适的鞋子
很多人在选鞋时,忽视了很多足部健康因素。因此,应该学习如何选一双舒适健康的鞋子。首先,应选择高度合适的平底鞋或略有坡度的鞋子,鞋底的厚度与前足厚度相比不超过1 cm。其次,选择鞋头宽大的鞋子,确保脚趾不会受到挤压,脚趾可以在鞋内自由活动,减少鞋对脚趾的压力;对于脚部肥大的拇外翻患者,应选择额外加深或加寬的鞋子,使脚部可以充分放松,分散脚底压力;鞋头面料宜柔软,内部无接缝,以充分保护脚趾部分皮肤。最后,要选择一双支撑足弓的鞋子。随着足底健康研究的逐渐深入,相关机构已经研发了专门的足弓支撑鞋垫或横弓鞋垫。通过分析足底受力情况,明确足弓受力异常,设计不同的足弓支撑鞋垫,改善患者受力不均衡的状态。对于拇外翻不严重的患者,可以选择足弓支撑性较好的鞋垫或运动鞋,如慢跑鞋等。这类鞋子对足弓的支撑力量比较好,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首选鞋子。现在,社会中流行的奇形怪状鞋子,如巫婆鞋、厚底鞋、尖头鞋等,对足底健康危害较大,会增加拇外翻的风险,尽量避免穿。买鞋时应尽量选择下午,因为相对上午,脚会变大一点,能更加客观地体现足部体积,便于评估鞋的宽松情况。穿上鞋子后充分活动一下,检查鞋子的抓地、足部的受力情况,以及前端有无挤压等不适感,综合评估后选择一双合适自己的鞋子。
充分放松足部
在家里,可选择人字拖作为主要的拖鞋,能放松足部挤压状态,有助于缓解拇外翻引发的疼痛、酸胀等不适感。拇外翻患者多伴有足部韧带损伤,修复难度较大,因此应采取舒缓的方式缓解韧带的异常状态。热水泡脚是一种缓解足部压力的有效方法,可改善韧带组织的异常状态。同时可配合按摩手法,改善足部血液循环,纠正韧带松弛状态,有助于改善局部的炎症反应,减轻足部酸痛肿胀等症状。
使用辅助器械
当前,拇外翻的辅助治疗器械较多,可根据拇外侧倾斜状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可使用足部分趾器,分开拥挤的脚趾,避免局部摩擦,纠正拇外翻状态,同时还可分散足部压力,纠正大脚趾应力增加的状态。对于已经出现大脚趾囊肿的区域,可以使用相应的圆球和圆环进行拉伸,改善病变状态,避免囊肿进一步恶化。拇外翻矫正器也是拇外翻常用的辅助治疗器械,通过矫正器具的拉伸,促进大脚趾关节复位,有助于纠正骨骼及软组织的失衡状态。无论选择何种矫正器械,都先要经专业医师或康复治疗师专业评估疼痛畸形程度,有条件的时可定制符合自己拇外翻状态的矫正器械,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拇外翻的发展过程
可逆阶段
拇外翻发生初期,患者几乎无明显的足部疼痛、酸胀等症状,大脚趾外翻的角度在10°以下,日常行走不受任何影响。但也有部分患者在穿鞋时会出现疼痛感,或长时间步行出现疼痛加重的情况,此时应高度警惕是否已经出现拇外翻。拇外翻发生早期也称为可逆阶段,此时若及时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可有效加以纠正,恢复正常的足弓受力点,预后良好。
挛缩阶段
当大脚趾外翻的状态持续发展,外翻角度达到10°~20°时,患者脚部畸形明显,脚趾的挤压感更为显著。由于大脚趾对第2脚趾的挤压作用增强,患者脚掌明显变宽,足底脚茧较厚,走路时可出现大脚趾关节疼痛、脚掌疼痛等症状。长时间走路则可出现局部疼痛加重、肿胀等。关节及韧带炎症也开始出现,若不及时治疗,局部炎症会加重,导致韧带松弛,促进拇外翻进展。该阶段拇外翻较难逆转,但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控制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疼痛、肿胀等不适感。
严重阶段
从拇外翻挛缩阶段开始,足部症状逐渐加重,发展至严重阶段时,患者大脚趾、脚掌和足跟均可出现明显改变,疼痛感受强烈,双脚受力难以保持平衡,甚至站立困难。此时,大脚趾的外翻程度已经达到20°~40°,大脚趾与二脚趾重叠,并可挤压其他脚趾,足弓力学结构改变,横弓塌陷,形成扁平足状态,脚部三点受力平衡状态被打乱,因此患者站立和行走较为困难,严重影响肢体运动能力。该阶段患者行走站立时,机体其他部位骨骼和软组织需要做出代偿性的改变,可导致膝关节炎、髋关节疼痛、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等并发症,严重影响骨骼健康水平。
畸形阶段
该阶段拇趾外翻角度已经达到40°以上,大脚趾的形态完全改变,并与其他脚趾严重成叠,已经无法完成正常的支撑功能,足弓也隨之塌陷,难以受力,站立和行走难度较大。在畸形阶段,各关节的功能受到了极大损害,人体骨骼结构的整体力线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可迅速引发骨关节疾病。进入该阶段的患者需实施手术治疗,且术后要进行康复锻炼,重建足弓,改善足部的受力状态,使足部各关节协作运行,避免局部受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站立行走的能力。
做好长期矫正的心理准备
拇外翻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形态矫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需要好心理准备,按照医生的要求规范使用矫正器械,坚持矫正锻炼,养成良好的足部使用习惯。拇外翻的矫正期一般长达3~5个月,在规范矫正训练的前提下,可以获得有效的矫正效果,拇外翻角度可纠正5°~20°。尤其在拇外翻早期实施矫正,可有效缩短矫正时间,且矫正的康复锻炼较少,锻炼难度较低,矫正进展较快。由此可知,早期矫正的效果优于后期矫正。
养成良好的矫正习惯
拇外翻矫正效果与矫正训练的规范性存在密切联系。不规范的动作可影响矫正效果,甚至损伤足部关节,因此应按照医嘱规范完成矫正训练。矫正训练期间,定期来院检查,与康复师或医师沟通交流治疗进展,及时调整矫正动作和矫正用具,提升矫正效果。拇外翻矫正初期,患者往往存在不适应矫正用具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现象,应坚持使用,逐渐延长矫正用具的使用时间,可慢慢适应。为达到良好的矫正效果,每日矫正用具的佩戴时间应超过8 h,医师会根据矫正情况调整矫正时间。部分拇外翻患者经过矫正后,可获得较好的正畸效果。但该病的复发率较高,仍需要保持良好的足部习惯,才能有效预防复发。此外,拇外翻患者必须长期坚持足部训练,提升脚趾的灵活度和肌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