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 李玉萍 张少帅
(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海南海口 571101;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海南海口 571101)
2018 年,中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调优农业生产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导向。2016—2020 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16 亿hm2以上,产量稳定在6.5 亿t 以上。目前,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483 kg,高于400 kg 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我国水稻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1]。
中国热带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实现我国热区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推进热带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中国热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热带农业政策调整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热带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的新形势下,热带粮食产业的发展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根据国际粮食供求结构,合理调整我国热区的粮食布局,以促进热带粮食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于充分保障中国热带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水稻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最主要的口粮之一,全国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种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水稻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统计局统计,2020 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为3 008 万hm2,比2019 年增加39 hm2,增幅为1.3%;2020 年稻谷产量为2.1 亿t,比2019年提高 225 t,增幅 1%。2019 年稻谷单产为7 059.2 kg/hm2,创历史新高。从中国水稻生产变化情况分析,稻谷生产总体呈稳中有增的态势,但增速有所减缓。2005—2010、2010—2015、2015—2020 年,每5 年中国稻谷总产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1.8%、-0.03%;稻谷播种面积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0.6%、-0.6%。中国稻谷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年均增长率逐年下降,见图1、2。
图1 2005 —2020 年中国水稻总产量变化趋势
图2 2005 —2020 年中国水稻播种面积变化趋势
国家统计局统计,2020 年全国早稻总产为2 729 万t,比2019 年减少102 万t。2019 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为445 万hm2,比2018 年减少34万hm2,减幅7%;单产为5 902 kg/hm2,减少65 kg/hm2,降幅1%。从面积看,2019 年主产区早稻播种面积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广东、广西降水量比正常年景偏少,气温偏高,灌溉条件偏差,插秧用水不足,局部地区将早稻田改为中稻或其他作物。
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 年全国中稻和一季晚稻播种面积为2 012.5 万hm2,同比增长9.7 万hm2,增幅为0.5%;单产为7 558.8 kg/hm2,同比增长90.7 kg/hm2,涨幅为1.2%;总产为1.5 亿t,比2017 年增加255 万t,增幅1.7%。全国中晚稻生长期间气象条件总体较好,有利于水稻抽穗扬花和灌浆成熟。
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 年全国双季晚稻产量为3 141.5 万t,比2017 年减少181.6 万t,减幅为5%;播种面积为526.2 万hm2,同比减少30.5 万hm2,减幅5%;单产为5 957 kg/hm2,同比下降1 kg/hm2。
中国热带主要稻作区包括湖南、江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和海南。2020 年中国热区水稻产量和播种面积见表1。
表1 2020 年中国热区九省(区)水稻生产情况
2.1.1 湖南水稻生产概况水稻是湖南省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湖南省稻谷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的82.8%以上。水稻种植范围覆盖湖南省全境(包括13 个地级市和1 个自治州),但水稻种植的主要区域集中在湘北洞庭湖平原(常德市、益阳市、岳阳市)、湘中丘陵区(长株潭城市群、娄底市中东部)和湘南丘陵区(衡阳市、永州市、郴州市,以及邵阳市北中东部),这些区域土地平整肥沃,很多地区集中连片,河湖众多,农田灌溉用水充足,特别适宜水稻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经营。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等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块小而分散,土壤较为贫瘠且平整度较低,地势落差大,水稻经营主体以个体农户为主,水稻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管理难度大。2019 年,湖南省在107 个县市区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260.1 万hm2[3]。
(1)优化种植结构。2019 年,湖南种植加工型早稻24 万hm2,占全省早稻面积的21.9%,同比增长5.2%。发展稻油综合种养31.3 万hm2,同比增长 11%。水稻生产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集中,推进长株潭岳重金属污染区种植结构调整,减少不合格粮食产出。全省米质达国标三等的优质稻面积有 269.3 万 hm2,占水稻总面积的69.9%,米质达国标二等以上的高档优质稻面积有80.8 万hm2,占全省水稻面积的21%。
(2)推动科技创新。2019 年,湖南超级稻单产刷新世界纪录,超级稻百亩示范片单产为1.7万kg/hm2,推广超级稻示范面积为133 万hm2。湖南研发出“水稻机插场地无盘育秧技术”,这有利于节省育秧成本和晚稻机插。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6.5%。
(3)转变生产方式。湖南推广以乡镇村组为单元的“一片一种”,减少病虫害桥梁田。推动湘中、湘南地区调改6.7 万hm2中稻为单季晚稻,使发苗增穗从靠化肥转向靠自然温光。2019年全省统防统治面积159.7 万hm2,同比增长16.3万hm2;绿色防控面积144.7 万hm2,同比增长24.7 万hm2,减少了化学农药用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侧深施肥和秸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90%以上。
(4)推进产业融合。在自然生态条件优良的地方创建绿色优质稻米基地,推进以乡镇村组或自然村落为单元的标准化生产,实施“一片一种”,做到一片基地只种植一个品种、联结一个加工企业、打造一个优质稻品牌,2019 年,全省“一片一种”订单基地面积27.6 万hm2,同比增长5.3万hm2。推进粮油产品进超市、企业、社区、学校,促进粮油生产“上网(互联网+)通电(农村电商)”,拓宽产品销售空间。支持“南洲稻虾米”、永顺“松柏大米”“常德香米”等地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2.1.2 江西水稻生产概况江西是中国重要的水稻主产区,水稻是江西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改革开放以来,在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江西水稻产业迈向提品质、优结构的新局面。
(1)种植结构合理。2019 年江西省早稻产量为626.2 万t,播种面积为109.6 万hm2,单产为6 121.3 kg/hm2;中稻及单季晚稻产量为686.9 万t,播种面积为104.1 万hm2,单产为6 599.3 kg/hm2;双季晚稻产量为735.2 万t,播种面积为120.9 万hm2,单产为6 078.7 kg/hm2[4]。
(2)促进多元化产业融合。2019 年,江西农垦推进稻虾综合种养示范点建设,在基础设施良好、水资源丰富的环鄱阳湖垦殖场布建稻虾综合种养示范点5 个,示范种养面积800 hm2,核心区种养面积400 hm2,继续采用四方合作模式,即省农垦办+农垦场+稻虾种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小龙虾养殖技术专业服务公司合作模式解决种养户遇到的技术难题。江西省总结推广稻虾、稻鳖、稻蛙、稻鳅、稻鱼、稻蟹六大模式,创新集成“莲田-小龙虾”“莲-鳖”“稻-虾-鳜”混养等多种模式。创建10 个整县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近40 个县将稻渔工程纳人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规模逾4 万hm2,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6.7 万hm2。增加水产品9 万t,平均每公顷增效2.4 万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逾16 亿元,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30%以上[5]。
(3)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江西大米”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创建了宜春大米、鄱阳湖大米、万年贡米、永修香米、奉新大米、麻姑大米、井冈山大米7 个区域公用品牌和凌继河大米、吉内得大米2个绿色特色品牌。江西大米产业发展活力集聚释放,农业科技信息支撑更加有力,稳定了江西粮食主产省的地位,在确保江西人民口粮安全的同时,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贡献了力量[6]。
2.1.3 四川水稻生产概况四川省是中国13 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水稻是四川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约200 万hm2/年,占总粮食面积的30%左右。
(1)调整种植结构。2019 年四川省水稻种植面积187 万hm2,同比减少0.4 万hm2;每公顷产量为7 861.5 kg,减少28.5 kg;总产为3 498.5 万t,减少8.5 万t。全省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40 万hm2,占水稻面积的74.9%;水稻旱育秧面积127 万hm2,抛秧13 万hm2,超级稻示范推广面积52.9 万hm2,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21.3 万hm2。
(2)提升综合种养模式。以稻鱼、稻虾、稻鳅为主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稻鱼共生关系,一田两用,一水两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拓淡水养殖空间,逐步改善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已创建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并获得“第一批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称号[7]。
(3)合理区域发展。2019 年四川省达州市稻谷播种面积最高,达13.9 万hm2,占全省的10%。四川省各市州稻谷播种面积排序:达州市>宜宾市>南充市>成都市>泸州市>广安市>德阳市>绵阳市>眉山市>自贡市>巴中市>乐山市>内江市>资阳市>广元市>凉山彝族自治州>遂宁市>雅安市>攀枝花市(图3)。
图3 2019 年四川省各市(州)播种面积
2019 年四川省达州市稻谷产量最高,达139.3 万t,占全省的10%。四川省各市州稻谷产量排序为达州市>宜宾市>南充市>成都市>泸州市>广安市>德阳市>绵阳市>眉山市>自贡市>巴中市>乐山市>内江市>资阳市>广元市>凉山彝族自治州>遂宁市>雅安市>攀枝花市(图4)[8]。
图4 2019 年四川省各市(州)产量
2.1.4 广东水稻生产概况2019 年,广东全省稻谷总产量为1 075.1 万t。广东前10 名城市的稻谷总产量排序为茂名市>湛江市>肇庆市>梅州市>江门市>河源市>清远市>云浮市>阳江市>揭阳市。其中,全省晚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分别是95.9 万hm2、586.8 万t 和6 120 kg/hm2,详见表2[9]。
表2 2019 年广东省前10 名城市的稻谷和晚稻生产情况
按品种来划分,2019 年广东省早稻总种植面积为83.5 万hm2,其中常规稻36.1 万hm2,杂交稻47.3 万hm2,优质稻(含国标、省标优质,以及外观一级以上品种)57.8 万hm2;晚稻总种植面积为95.9 万hm2,其中常规稻41.0 万hm2,杂交稻54.9 万hm2,优质稻68.4 万hm2[10]。
2.1.5 广西水稻生产概况2019 年,广西全区稻谷总产量为987.2 万t。广西前10 名城市的稻谷总产量排序为:南宁市>玉林市>桂林市>贵港市>钦州市>柳州市>梧州市>来宾市>贺州市>百色市(图5)[11]。
图5 2019 年广西前10 名城市的稻谷产量和播种面积
2018 年广西稻渔综合种养业发展取得成效。稻渔综合种养面积7 万hm2,平均每公顷水产品产量825 kg 以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利用渔业油价补贴政策调整资金切块安排资金4 562 万元,支持36 个县(区)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开发,其中支持19 个县建设13.3 hm2以上规模化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25 个。通过田间工程改造、完善稻渔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建设666.7 hm2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大力开展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广西桂林绿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广西桂平维军生态农业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获“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称号,示范面积346.6 hm2。在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和优质渔米评比中,广西桂平维军生态农业科技投资有限公司选送的大米获国家级“绿色生态奖”[12-13]。
2.1.6 云南水稻生产概况2019 年,云南省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水稻单产,推广“稻-豆、稻-薯、稻-鲜食玉米、稻-菜”等水旱轮作模式,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大力推广“稻+”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提升粮食种植效益。围绕品牌建设加大云南特色优质粳稻、籼稻软米品种的推广。2017年,云南省推广“小水窖、小肥料厂、小粮仓、小银行”稻田养鱼,稻田养殖成为渔业生产的重要组成和助推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全年稻田养鱼面积11.2 万hm2,稻田养殖产量为6.4 万t。多种可推广复制模式有“稻鱼共作”模式、红河哈尼梯田“稻鱼鸭”“稻鳅”综合种养模式,西双版纳“塘田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德宏州“土著鱼”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曲靖市“稻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保山、昆明“渔家乐”“稻鱼节”等模式。这些综合模式实现每公顷纯收入增加2.3 万~7.5 万元。2020 年云南省稻谷产量为524.9 万t,同比减少1.7%,播种面积为81.9 万hm2,同比减少2.7%,单产为6 409.5 kg/hm2,同比增长0.99%。2019 年云南省前10 个州市的稻谷生产情况见表3[14-16]。
表3 2019 年云南省前10 个州市的稻谷生产情况
2.1.7 贵州水稻生产概况水稻是贵州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播种面积占贵州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2%,水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42%[17]。水稻主栽地分布在贵州中东部和西部地区。截至2017 年,贵州省共有116 个大米品牌,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此外,7 个稻米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分别是“茅贡大粒香米”“黎平香禾糯”“丹寨锌硒米”“惠水黑糯米”“遵义白果贡米”“盘州红米”和“榕江锡利贡米”[18]。2016—2020 年贵州稻谷的生产情况见表4。
表4 2016 —2020 年贵州稻谷的生产情况
2.1.8 福建水稻生产概况2019 年,福建省落实12.2 亿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推进53.3 万hm2水稻生产功能区建设,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61.3 万hm2,发展优质稻50.7 万hm2。2019—2020年福建省分品种稻谷的生产情况见表5[20-22]。
表5 2019 —2020 年福建省分品种稻谷的生产情况
2.1.9 海南水稻生产概况2019 年海南早稻播种面积11.4 万hm2,产量69.2 万t,分别同比下降9.9%和11.2%;晚稻播种面积11.5 万hm2,产量57.3 万t,分别同比下降3.3%和增长8.5%。
(1)调整水稻种植结构。2019 年海南省把推广优质稻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调优增效的主要内容之一,全年推广6.6 万hm2优质稻,占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的29%。推广优质稻品种77 个,主推品种为Ⅱ优629、特优128、特优009、特优7116、特优3301、特籼占25、合丰占、黄华占、博优629、博优729、博Ⅱ优15、桂农占等。
(2)提升水稻机械化水平。开展水稻生产耕、种、收、植保、秸秆粉碎还田等环节的作业服务,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4%[23]。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稻谷口粮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稻谷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中国稻谷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根据中国稻谷的发展历程、品种结构改变、季节结构改变、生产区域调整等进行分析。一是增产情景预测。预计2030 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能够稳定在3 000 万hm2左右,按照2000 年以来中国稻谷单产年均增幅0.7%进行测算。预计2030年中国稻谷单产达到每公顷7 680 kg,稻谷总产达到2.3 亿t。其中,面积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江西、湖北、湖南等双季稻主产区,以及四川、重庆等再生稻产区;面积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二是品种结构预测,预计2030 年粳稻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根据近年来中国粳稻面积占全国稻谷面积的比例年均提高0.6 个百分点的增幅进行测算。预计2030 年全国粳稻面积达到1 240 万hm2,占全国稻谷种植面积的41%左右。三是生产区域变化预测在政策扶持、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带动下,中国稻谷生产布局日趋集中。特别是东北和长江中下游稻谷产区将成为未来中国稻谷生产的核心区域。2012 年,东北、长江中下游稻区稻谷面积分别达到452.2 万、1 484.8 万hm2,分别占全国稻谷面积的15.0%和49.3%。预计到2030 年,东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占全国稻谷生产的比例将更大,中国稻谷生产区域将进一步集中。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稻和特色稻发展不断得到重视。《“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东北地区要发展优质粳稻、长江中下游地区要发展优质食味高产品种、华南地区要发展“丝苗米”等优质特色品种,西南地区要发展“大粒香”“香禾糯”等优质特色水稻。2022 年各地加快推进优质稻谷和特色稻谷订单收购、评鉴评比活动等工作,推进水稻品种品质不断改良。
在水稻生产环节加快推广绿色低碳和智能技术。水稻绿色和低碳技术体系的完善,培育的绿色优质高产新品种,缓释肥和水溶肥等高效肥料的增加,生物农药、高效植保机械等的绿色投入,将进一步扩大耕地轮作休耕、科学施肥施药、土壤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等绿色技术和低碳技术推广面积,有效支撑中国水稻产业绿色和低碳发展。
中国热区九省(区)的水稻产业应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加强水稻品种选育及推广,提高其产量及品质,发挥区域优势,优化生产布局,强化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