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萱
(海南大学林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经济,践行产业兴旺,又要保护乡村环境,实现生态宜居[2]。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3]。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目标高度匹配,二者存在较强的耦合协调关系,高质量、可持续的乡村旅游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实施路径和抓手[4-5]。
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其优越的自然风光和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其旅游发展也蒸蒸日上,特别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提出,海南滨海村庄依托自身独特的滨海环境资源禀赋、海洋文化景观与地域化乡村风貌,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潜力[6]。如何利用其特色资源优势合理规划村庄可持续融合发展,是乡村规划研究实践者一直探讨的课题。
北港村位于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周边,隶属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是典型的岛屿型村庄,与邻村塔市村组成北港岛。东寨港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线分布着包括北港岛在内的诸多村庄。北港村整体陆域面积106.2 hm2,海岸线长约5 km,全村下辖3 个村民小组(后溪村、道头村、上田村),村域国土面积630.68 hm2。根据2021 年公安局人口统计数据、经济社成员名单以及2022 年1 月北港村村委会统计数据修正,北港村目前人口2 038 人,523 户,房屋441 间。
北港村的土地少且大多为盐碱地,村民以捕捞和近海养殖、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以及东寨港生态保护的需要,传统捕捞和近海养殖产业发展遭到限制,村庄发展需要解决部分“上岸”渔民的发展出路。随着社会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村庄旅游服务产业已开始萌芽,但目前还未进入正式发展阶段,仅建设有少量农家乐、民宿等,尚处于无序发展阶段,亟待统筹规划引导。
2.1.1 村庄空间形态独特,外部交通条件优越北港岛地处海口市东部,是位于东寨港红树林内海及琼州海峡之间的一个独立的小岛,形态独特优美,四周环海,景观品质位列前茅。“国家海岸一号风景道”——环岛滨海旅游公路铺前跨海大桥从中间经过,西接海口市江东新区,东连文昌市铺前镇,大桥已设独立公路匝道与该岛屿相连,为北港村对外通行提供极大的便利。
2.1.2 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上位规划定位明确北港村所属东寨港地区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红树林群落(1 771 hm2),是著名的“海上森林”,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拥有多种国家濒危珍稀物种,还拥有深厚的海洋和渔业文化底蕴,历史遗存的海底村庄与特色渔村等丰富的人文资源。
北港岛位于海口市江东新区的规划范围之内,在《海口江东新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专项规划》中,北港村被规划为一个独立的“海洋度假公园”,是14 个农业主题专题公园之一。未来江东新区的高速发展,包括人口的聚集和流动、产业的开发与融合,都将对北港村发展乡村旅游带来机遇和影响。
2.1.3 特色资源条件
2.1.3.1 红树林景观资源海南省东寨港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中连片面积最大、树种最多、林分保育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北港岛地处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东寨港中覆盖的大量稀有红树林景观为其旅游开发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东寨港红树林景观开展特定的旅游项目,可助力北港村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
2.1.3.2 野生动物资源东寨港地区野生动物资源包括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其中以鸟类为盛。据统计,该地区鸟类共有159 种,其中珍稀濒危、属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6 种。《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所列227 种候鸟中,东寨港有75 种;《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所列81 种候鸟中,东寨港有35 种。
2.1.3.3 历史遗存与特色渔村明代末年的一次著名地震使东寨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陆陷成海的地震废墟。地震造成的海底村庄,是一处极有开发潜力的海底旅游区。此外,东寨港沿岸的渔村,有着深厚的海洋和渔业文化底蕴,为打造海岛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2.1.3.4 近海资源北港村村域大部分为滩涂,海洋生物(水产)资源丰富,有丰富的鱼、虾、蟹类,南部靠东寨港的红树林保护区有鸟类204 种、软体动物115 种、鱼类119 种、蟹类70 多种、虾类40 多种。北港村所在区域海产资源丰富,多达100 余种,海产品有金枪鱼、狗母鱼、马鲛鱼、鲨鱼、鲱鲤、石斑鱼等。
2.2.1 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北港村产业转型刚刚起步,产业结构亟待调整,转型期的收入不稳定也使得村民们不愿放弃传统捕捞和养殖的生产方式,旅游及相关服务业发展较慢。北港岛内部交通基础条件较差,建筑密度高,道路较窄,多为断头路,内部交通不通畅,公共服务设施较差,水平较低。
2.2.2 岛屿建设空间有限,生态保护及防灾要求高由于北港村为岛村,用地总规模有限,无法向周边延伸或者拓展,只能在有限的用地空间内谋求发展;此外,北港村背靠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及控制要求较高,且北港村地处海口与文昌交界的”U”海域,常年受到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抗灾要求高。
2.2.3 投资市场无序化,管理混乱自从铺前大桥正式通车之后,北港村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周边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投资者自发与北港岛的村民合作,翻新村民的住宅地经营民宿,或发展特色餐饮等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北港岛的乡村旅游向无序化发展,亟待政府有效介入规划引导。
乡村旅游产业规划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和驱动,借力政策优势,聚焦产业要素,从整体全域发展视角,协调乡村资源配置,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以旅游带动乡村全面发展[7]。北港村旅游产业规划可以海口江东新区高速发展为背景,以东寨港资源优势为依托,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优势,以发展特色生态休闲渔业旅游为目标定位,通过打造海口地区近郊休闲旅游的著名“打卡地”,带动区域乡村振兴。
把北港村旅游产业的规划放在东寨港红树林内海和琼州海峡外海的大环境中去考虑,充分调动周边资源,整体统筹,因地制宜,共同打造整个亚洲最大的红树林乡村旅游景区,使之成为海南著名的旅游名片。
3.1.1 以北港岛为起点,建立内海渔业休闲景区在生态敏感度极高的环境背景下,北港村不宜通过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来做旅游项目,应把北港村变成东寨港内海中诸多渔业休闲文化特色旅游景点当中的一个,建立东寨港红树林北港岛渔业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图1),充分利用东寨港内海沿岸村庄的垂钓等水上休闲活动,在内海沿岸上选择多个村庄建设可体验渔民生活的民宿,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项目,重点落实码头、乡村民宿等设施在沿线村庄的落地。
图1 东寨港内海水上休闲游线规划示意图
3.1.2 扩展海峡,打造琼北地区海洋休闲旅游“集结地”北港岛海上游线向东可就近联系文昌市木兰角自然公园、抱虎角、铜鼓岭等景区,向西可就近联系海口市迈雅河湿地公园、如意岛、海口游艇都会、南海明珠岛及澄迈县盈滨半岛等景区。规划以北港岛现有码头为基础,拓展建设游艇码头和游艇基地,与琼州海峡内多个游艇码头联动发展游艇旅游产业,将北港岛打造为“海澄文”沿岸重要游艇基地之一。同时明确“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作为琼北地区外海游艇活动的重要节点,落实游艇相关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将北港岛打造成为一个琼北地区的海洋休闲旅游的“集结地”、一个乘风破浪去远航的“大本营”(图2)。
图2 琼北地区海洋休闲游线规划示意图
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逐步形成,正在进入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的“多规合一”的空间治理新时代,国土空间是一切国民经济社会活动开展的空间基础和载体[8],乡村旅游规划须严格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行反思和内在逻辑的转变[9-10]。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被赋予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的价值,规划意义更加重大,对规划的要求也更为严谨。因此,乡村旅游规划需在“多规合一”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应用、数据支撑等方式[11],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正确把握规划的引领方向。
3.2.1 生态保护优先,严格划定开发边界北港村地处东寨港保护区边缘,开发建设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落实相关法规和上位规划关于北港行政村生态空间布局与管控要求;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诉求,明确村庄开发保护格局和各类空间规模,合理划定村庄“三区三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港村将生态保护区划分为2 个区域,进行分区管理,确保各区域的主要保护对象得到针对性的、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发展,其中对核心区部分实行绝对保护,禁止一切人为生产经营活动,不得设置和从事任何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或干扰的设施与活动;缓冲区和实验区的科学试验小区允许开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生产、科研试验活动,主要包括红树林滩涂造林试验、水禽观测研究、气象水文和潮位观测等内容。
3.2.2 两村联动,平衡建设用地村庄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不足是北港村发展乡村旅游最棘手的问题。北港村要发展旅游,就需要在北港岛内增加较多的建设用地,但北港岛本身又处于东寨港红树林生态保护区的范围之内,无法获得增量建设用地,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无法落地。经调研,邻村塔市村在满足本村宅基地需求的前提下有足够的建设用地指标,为此在规划中提出了对北港村、塔市村2 个行政村进行整体用地协调平衡的解决思路:北港村在严格限制新增宅基地的基础上,考虑把有宅基地需求并符合条件的农户统筹安排在塔市村,通过经济补偿的手段促使村民把位于北港村的房子腾退出来用于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的日常生活在塔市村,从根本上缓解北港村乡村旅游建设用地不足的窘状,同时盘活塔市村多余的乡村建设用地,将两村形成一个整体景区进行统一规划,促进乡村共同振兴。
3.2.3 挖掘潜力,盘活土地存量虽然北港岛现有建设用地十分稀缺,但是通过挖掘潜力,合理的规划利用,仍然可以盘活存量获得增量。如充分利用铺前高架跨海大桥下面的空地,布置部分旅游服务设施,还可美化登岛入口景观;北港岛的东、西两侧均有一些建设条件十分好的村民住宅,通过租用的方式改造为乡村民宿;适当开辟北侧的虾塘,在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将其规划成水上观光园;适当扩充北港岛防波堤外码头作为对外游艇的码头用地;将岛内的红树林逐渐完善成为红树林类型自然博物馆,将现有的稻田规划成为海水稻的示范地和休闲农业的展示空间等。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根与魂”[12],乡村旅游规划应立足乡村,凝练乡村文化,为静态历史文化注入时代灵魂[13],以文旅观挖掘资源价值,撬动乡村动能,营造乡村文化传承与体验氛围,特色打造乡村旅游标志,为乡村文化注入活力与生命,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3.3.1 打造海岛渔村生态特色风貌北港村现状风貌缺乏特色,近10 年修建房屋多为3 层“盒子”式房屋,以瓷砖贴面,在空间形态和色彩组合方面均缺乏引导,整体村庄的公共空间风貌缺乏特色,虽然北港村落内还保留了部分早期琼北民居,透露着浓郁的琼北民居风情,但大多无人居住,较为破败,村庄公共基础建设和管理相对落后。
规划以“蓝天碧海红树林,白墙黛瓦椰曳风”为主要特征的热带海岛渔村风貌,从建筑形态、色彩、材料及公共空间风貌几个方面对村庄整体风貌进行控制和提升。建筑以琼北民居风格为主,坡屋顶与平屋顶结合,突出海岛村庄的建筑特色,辅以院落围合、院落镂空,在通风采光的同时也更具有休闲的氛围;建筑以白墙灰顶为主,辅以棕色门窗,整体色彩明快,与海洋和树林形成对照;对有价值的宗祠和老建筑进行保留和修复,修复结合项目,以微型博物馆的概念,将其改造成具有热带岛村特色的民居博物馆;确保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整洁,相应标识标牌,休憩、健身、文化宣传设施在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融入热带海岛和渔村的特色符号;渔业休闲与旅游、海钓(游艇)码头、游客中心等接待服务设施,宜采用钢、铝质等新型复合建筑材料,建设色彩明亮、形似海珍(如海贝、海螺)、特征明显的建筑风貌。民居区域室外微环境,在大力栽植椰树的前提下,鼓励居民在房前屋后种三角梅、仙人掌等本土特色植物,形成景观记忆元素。
3.3.2 综合治理人居环境,引入市场机制规划整体打造和提升北港村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水平,通过鼓励实行厨余垃圾、枯枝烂叶等就地处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有机垃圾资源化;成立村环卫保洁队伍,将各村民居住点及独立占地的公共厕所纳入其保洁范围;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深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定期收运、粪液粪渣进行资源化利用,对畜禽养殖粪污、厕所粪污等废弃物一并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充分调动村民与村集体的积极性,在政府的主导下吸引社会资本介入,共同应对市场需求、获得各自收益;面对社会资本,在保证其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具有的管理能力与运营能力,激活并充分发挥北港岛潜在的市场资源优势。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之一,其发展质量和建设水平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应重视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北港村旅游产业规划顺应时代发展,以务实管用、标准严格、科学规范、完备有效的高质量规划体系和内容,区域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并合理规划,保障乡村旅游赋能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