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艳红 陈少志
摘要:“四史”以厚重的史实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决定了其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基于“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现状,文章提出“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三课堂”的协同路径,即教学的课堂、实践的课堂与网络的课堂协同,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从而赓续党的精神血脉、更好培养时代新人。
关键词:“四史”教育 新闻傳播学科理论课程 融入路径
“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的创业史、不忘初心的奋斗史、砥砺前行的成长史,蕴含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坚定信仰和精神追求,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求索历程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仰望、去学习,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察往知来。
“四史”并非简单的历史事实、历史故事,更重要的是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和磅礴力量。
1.“四史”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可能性。在厚重的党史中,我们看到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出生入死,带领中国人民使积贫积弱的中国奇迹般地屹立于世界之林、逐渐走入世界舞台中心,实现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艰辛历程。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信仰”因而“脚下有力量”。新中国史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团结一心、接续奋斗的崇高精神,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我们应该时刻谨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等英雄人物才是我们应该效仿的榜样。改革开放史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奋勇争先的精神追求。“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地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最鲜明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发展史揭示了社会发展及建设规律的科学性、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人民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生动诠释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一个侧面回答了社会主义为什么“行”。
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使共产党人即便在困境中、逆境中甚至绝境中都能依然奋起、突出重围、不断发展壮大,进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把“四史”的鲜活生动素材适时引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其直击心灵的吸引力感染力可以使抽象的理论有血有肉,横向层面看能增加课程的情感温度、知识广度,避免了为理论而理论的空洞讲解,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入耳、入脑、入心,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汲取历史智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四个自信”,纵向层面看又能适当拓宽课程的历史厚度,有助于实现课程的理论深度,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合格的时代新人。
2.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独特性决定了“四史”融入的必要性。“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高峰,就不能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学导论、新媒体概论等)既有与其他理论课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理论课相对来说抽象性更突出,要做到深入浅出需要大量的素材与案例做支撑,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也不例外。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独特之处在于,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助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这类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传播知识反映和展现客观现实之外,很多时候都会涉及舆论导向、意识形态、传播伦理、网络生态乃至国家安全,特别是在当今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就内在地要求传媒学子要“铁肩担道义”,有更高的政治站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先天地具备“课程思政”的良好土壤。我们要深挖其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通过恰当的“课程思政”于无声处地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职业操守、提高责任与担当意识,那么“四史”无疑是此方面的最优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四史”不但可以“见人见事”更能“见思想、见精神、见行动”,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还是和平时期舍小家为大家的各行模范,他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都是最经典的“中国故事”,更能浸润人心、深入人心,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独特性决定了“四史”的融入是非常必要的。
3.“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现状分析。“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专门探讨此问题的文章目前还不太多见。以“四史+传媒”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未检索到有效文献。以“四史+传播学”“四史+新闻学”等为关键词也未检索到相关文献。笔者认为,当前新形势下,每门课程都(应)努力利用各种素材进行“课程思政”,但是上升“类”的角度探讨某类课程相对较少。分类研究属于更高层面的研究有助于研究的深化,可以发现和掌握某类课程的普遍规律,并能为后续研究具体课程提供向导。从学生的角度看,是不是他们对“四史”的了解已经饱和不需要外在的输入了?笔者随机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新闻与出版学院的大一新生做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新生对“四史”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四史”具体所指为何。部分教师对“四史”领悟的系统性、深刻性也有待提高。面对这种错位现象及上面论述的“四史”融入的必要性,全面探讨“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话题是很有价值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是可行的,从“课程思政”角度看“四史”与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存在着极高的匹配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那么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该如何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将“四史”教育合理融入呢?笔者认为关键点在于全方位、全领域实现课程相关各要素的协同,基于此,提出“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可行性路径——“三课堂”协同。“三课堂”即教学的课堂、实践的课堂和网络的课堂,将“四史”分别融入这三个课堂,从而实现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实践、网上与网下的协同,进而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这是新时代、新技术、新传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培养时代新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传媒人才的必然要求。
1.“四史”教育融入教学的课堂。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教师依托教材及相关材料,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知识、立德树人。相对而言,理论课通常具有更强的专业性,除了理论知识的讲授外,更应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情感和信念的激发,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提升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教学效果关键在教师。教师如何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相应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数之不尽的,但是将“四史”教育融入教学的课堂,实际上对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任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向内看,要求教师要政治站位高远,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对“四史”要有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能从“四史”长河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党史动员大会)、萃取历史精华,悟透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思想潮流和文化脉络,并能将其激活用于课堂,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精神之钙,使其信仰之基更加牢固,打动感染学生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向外看,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及时融入技术变革新趋势、媒体融合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动态”。不再“填鸭”式地讲解各种新闻传播理论,而是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多种形式,采取案例式、现场式、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研习“四史”经典文献(片段)等多样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课上多发言多讨论多分享心得以使其主动融入课堂。如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笔者提前布置的小组任务是:“你认为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算作符号?一瓶矿泉水、一面党旗、国旗都可以看作符号吗?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其他普通旗帜相比表达了哪些独特的意义?”以此任务驱动,各组会提前学習教材中关于符号的基本知识,了解党旗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了解党史的相关内容。课上分享时,学生是主体因而比较容易形成沉浸效果而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爱党爱国的伟大精神悄然孕育在一个又一个分享的故事中,不仅融洽了课堂气氛,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育人工作。教师在同学们分享的基础上总结关于符号的重点内容。随着课程的持续进行,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的持续分享与学习,使原本枯燥难懂的知识或理论轻松掌握,而且在无形中使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就这样传承下去。
2.“四史”教育融入实践的课堂。通过实践的课堂践行实践育人,有助于强化党情国情世情教育。实践的课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内的文化活动;二是校外的社会实践。校内的文化活动是课堂育人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充分利用校内广播台、报刊、网站、新媒体、自媒体等实习实践平台,开展演讲或诗词诵读等活动。如传播学中的著名理论——“把关人”理论,理论本身不难理解,但我们可以适当延展“把关”的外延,不仅大众传媒需要“把关”,小到普通人的人间烟火,大到各国政要的经世济国,很多时候都要“把关”。围绕此知识点笔者开展了“伟人在我心中”的演讲活动,提前布置任务时限定“伟人”为毛泽东和邓小平,每组从两位伟人中选择一位拟定题目,演讲内容要有具体事例作支撑,每组选用的事例不重复。开展此活动,除了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大是大非面前力挽狂澜的种种“把关”、学习其眼界和韬略外,更想以两位伟人为线索,串起“四史”特别是党史、改革开放史的重要经典瞬间,并以此为纲,使学生逐渐了解“四史”更详实更全面的内容。同时,学生在做演讲的各种准备环节时,不仅加深了对“把关人”理论的认识,并且锤炼了其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和对“四史”的认知能力。由此看出,选择“四史”类活动的正确打开方式,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塑造学生的人格与品格至关重要,是培养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应有选项。丰富多彩的校外社会实践是校内课堂及校园文化活动的拓展与延伸。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合理整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为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所用。传播学中“象征性互动与传播”部分有一个关键知识点——“共通的意义空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师生之间共通的意义空间越多,教学效果越好。将“四史”作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本质上说是为了“立德树人”,除了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文献阅读等方式外,组织学生在重要节庆或节日到博物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红色主题教育基地深度体验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为了体会东北抗联14年抗战的艰苦卓绝,牢记日寇侵略罪恶行径,笔者组织学生来到长白山池南区的老黑河遗址,老黑河遗址是保存较为完整、形制独特、规模巨大的抗日战争时期遗存。遗址中有以围墙院落、仓储、居住房址和道路、石墙、壕沟、水井、森林铁路为代表的日伪军活动遗迹和以地窨子、火炕为代表的抗联活动遗迹,再配合讲解员专业生动的解说,更能激发学生对以杨靖宇为代表的抗日联军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深深敬仰,学生真实地“触景”因而能更好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拼搏与坚守,会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激发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的自觉乃至行动的自觉,风雨无阻、勇毅前行。这种设身处地的情感洗礼与课堂讲解相比更丰富、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诸如此类的校外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四史”方面与教师建立更宽广的共通意义空间,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四史”教育融入网络的课堂。“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重在“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时代、新技术、新传播与新挑战,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时”与“势”,“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在5G不断发展完善、万物互联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大课堂,用好现代科技、创新传播载体,提升“四史”教育的融入效果。如传播学“组织传播”一节中的“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很多老师可能会用简短的话语点到为止,学生也不会对此问题产生太深的印象。但如果从“四史”融入的角度、利用好网络资源,该知识点将趣味十足。教材提到政党、军队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因而此处可以中国共产党为例来说明组织传播的相关问题。如人民网的电视片《社会主义有点潮》,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纪录片《必由之路》来源于共产党员网,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抖音、西瓜视频等学生喜爱的平台上也有很多“四史”方面较好的学习资源,这为“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开辟了新路径、新选择,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融入相关课程。这种鲜活立体的呈现方式,更便于学生对内容的接受、消化与吸收。总之,利用好这样的网络课堂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事半功倍,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史”以其厚重的史实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决定了自身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必要性。
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独特性决定了“四史”融入的必然性。目前部分同学及教師对“四史”的认知程度都有待于大幅提升,基于此现状,笔者提出“四史”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三课堂”协同路径,即教学的课堂、实践的课堂与网络的课堂协同,并以传播学课堂为例示范了“四史”如何如盐入水般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这既展现了课程的理论深度,又拓展了课程的历史厚度,于潜移默化中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党的精神血脉,助力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传媒人才。
作者祁艳红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新闻与出版学院讲师
陈少志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新闻与出版学院教授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新文科建设的吉林省‘部校共建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 2021wt8)、2021年吉林省教育厅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新闻出版类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吉教高〔2021〕2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4]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5]王华,张漫子.“四史”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时代命题、内在逻辑与总体进路[J].中国出版,2021(22).
[6]薛俊丽.“四史”题材短视频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策略分析——以CCTV《国家记忆》抖音号为例[J].传媒,2022(10).
【编辑:钱尔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