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审辩式学习是对《中庸》中“学、问、思、辨、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审辩式思维的中国化表达,包括“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勇于质疑、直面挑战、切中肯綮”五个思维要素,源于“思、智、勇、仁、中”五个核心范畴,在“路径引领”与“文化属性”的对话中厘清审辩式思维的价值追求是“浸润学习品质、滋养根本智慧、守护自由意志、铸就人格气度、秉持高贵信仰”。
[关键词]审辩式学习;审辩式思维;中国化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1-0001-05
审辩式学习是对《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建构了一个中心、两个理念、三类素养、四种思维、五学课堂、六维评价的金字塔型结构体系。审,因问而审,以审启思;辩,因思生辩,以辩促辨。审,详细、周密、审慎、怀疑;辩,讲出来、辩起来、证起来乃至证出来。审辩式思维作为审辩式学习的四个支柱性思维之一,既有西方话语体系下的同声相应与同气相求,也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与孕育下的中国化逻辑表达。
一、和而不同:审辩式思维的各自表达
1.约翰·杜威发出先声的“反省性思维”
1910年,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在《我们怎样思考》中阐述了 “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是根据信仰或者假定的知识之背后的依据以及可能的推论来对它们进行的主动、持续和缜密的思考。”杜威认为:反省性思维其自觉的目的性旨在求得结论,是持续不断且井然有序的连接,包含个人的考察检验与探究,有“暗示、理智化、假设、推理、检验”五个阶段。
2.爱德华·格拉泽尔率先提出“critical thinking”
1941年,美国学者爱德华·格拉泽尔在其博士论文中正式提出了“critical thinking”的概念,格拉泽尔教授认为:“在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这种态度就是批判性思维。”笔者梳理格拉泽尔教授的观点,提炼出四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特质的关键词:全面、审慎、理性、逻辑。
3.谢小庆经典阐释“审辩式思维”
董毓教授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助于创新的认知能力,也是理性社会的基石和推进器,基础教育应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为首要目标。董毓教授建议:“教育者要提升学生开创不同观点和论证的自觉意识,练习构造和对话的活动,敦促他们以谦虚的姿态进入这样的批判对话环境,以求真为目标,以客观、公正为标准,创造和发展认识。”
“critical thinking”的中文翻译为“批判性思维”,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建议将其翻译为“审辩式思维”,并给出了广受认同的解读: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谢小庆教授在其著作《审辩式思维》中介绍了20世纪末美国哲学领域和教育领域的共识:“审辩式思维是指有目的、有计划、不断自我调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判断,主要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對其做出判断所依据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和其他必要背景条件的说明。”
笔者认为,董毓教授、谢小庆教授等人的观点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独出机杼的“中国化表达”(见表1),诚如谢小庆教授所言:“形式逻辑是西学东渐,审辩式思维是东学西渐。”
二、思维要素:审辩式思维的中国建构
从结构上分析,审辩式思维包含五个思维要素: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勇于质疑、直面挑战、切中肯綮。这五个思维要素分别指向意识的觉醒、包容的品格、亮剑的气魄、使命的担当与通透的至道。
1.独立思考:有“自我觉醒”的意识
审辩式思维从独立思考开始,而独立思考从“自我觉醒”开始。“这世界,我来了”——身体的到来只有其形并不算数,必须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才是形神合一的“人的真正到来”。对人对事、对自己对世界,对林林总总的信息,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朦胧的主见”是稚嫩的萌芽,是珍贵的种子,是未来开花结果的根基。
2.理性判断:有“包容异见”的宽明
有了独立思考,就有了自己;有了自己,就有了他人;有了他人,才有理性判断。审辩式思维只有在“独立思考”与“包容异见”深度对话的基础上,才能够不囿于自己的“管见”,不拘泥于自己的“浅见”,不执着于自己的“偏见”,才能不被“噪音”塞满“耳道”,不被“浮云”遮蔽“望眼”,不被“私欲”迷失“心智”,真正做出理性判断。
3.勇于质疑:有“亮剑出鞘”的气魄
有了理性判断,就会发现周围满是“不同的声音”,就能够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也需要发声者有“亮剑出鞘”的气魄。勇于质疑,就是质疑者能够大胆地“站起来”,能够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不在于质疑者的观点有多么精辟,而在于质疑者的态度与精神;勇于质疑,让每一个质疑者都能够敞亮通透地“活出自己”。
4.直面挑战:有“不负使命”的担当
勇敢地发出了质疑的声音,就必然要面对或针锋相对,或绵里藏针的种种挑战。面对不同阵营的反方,面对不同声音的战友与伙伴,面对高高在上的话语权威,面对不再认同的“过去之我”,面对灵魂深处的拷问……直面挑战,就是“危难之处显身手”的舍我其谁、主动担当;直面挑战,不是着眼“小我”的得失,而是牵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
5.切中肯綮:有“直抵至要”的通透
《庄子·养生主》里的“庖丁解牛”,庖丁何以“游刃有余”?因为抓住关键、击中要害、通透表里、直抵核心——切中“至关紧要的”。切中肯綮,需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需要“透过现象触本质”的洞察力,需要“向青草更深处漫溯”的穿透力;切中肯綮,是抓住并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切中肯綮,是超越“技”的限制束缚,从容抵达“道”的自由境界。
三、文化底蕴:审辩式思维的中国根柢
审辩式思维的五个结构化要素“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勇于质疑、直面挑战、切中肯綮”,其背后的文化根柢是来自《论语》的“学思相长、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允执其中”。简而言之,即“思、智、勇、仁、中”五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
1.学思相长:让人自信的思考力
独立思考的背后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相长也。“学而思,思而学”形成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完整闭环,解决的不仅仅是“迷惑不解”与“精神疲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所得之外,越学越有自信,越思越有底气。有了独立思考,人就从“无我”走向了“有我”,进而成长为“大我”,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种子”。
2.智者不惑:澄澈冷静的判断力
何以理性判断?因为智者不惑。何谓智者不惑?梁启超先生说:“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是的,判断力能够使人遇事时保持头脑清醒,进而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外界的诱惑与干扰,随时勾起人的欲望与执念,随时考验人的判断与选择,而澄澈冷静的判断力,能让人远离那些“纷纷扰扰”的乱象与假象,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3.勇者不惧:见义而为的果敢力
何以勇于质疑?因为勇者不惧。何谓勇者不惧?中国人常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向着自己心中清晰的目标,追逐风、追逐太阳,坚定自己心的方向。同时,由自己的质疑迎向他人的质疑与诘难,依然果敢地“有所为”。
4.仁者不忧:弘毅担当的领导力
何以直面挑战?因为仁者不忧。仁者不忧什么?不忧成败,不忧得失,故能直面挑战——来自周围及自身的种种挑战,而这能让人拥有从个体的勇敢走向群体的使命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路长且阻、重任在肩的历史使命,让人必须弘毅担当、责无旁贷,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成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5.允执其中:一以贯之的生命力
何以切中肯綮?因为允执其中。《论语·尧曰》云:“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尚书·虞书·大禹谟》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个“中”字,是尧、舜、禹三代的“传家宝”,是中华文化的“发动机”和“孵化器”,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传承力、创造力、感染力,真可谓“精一执中弘大道,自强不息永流传”。
四、路径引领:审辩式思维的中国示范
“思”让每一个人从“无我”走向“有我”,再经历“智”“勇”“仁”的洗礼,“小我”成长为“大我”,而“允执其‘中”的不断坚持与不懈修炼,必将让每一个人从“大我”走向更高层次的“无我”。这样“修、齐、治、平”的人生历练,中国的先贤们早已率先垂范、路径引领。
1.慎思明辨:果能此道,虽愚必明
“慎思明辨”来自《中庸》中的“慎思之、明辨之”以及“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思辨之事,不搞清楚绝不罢休。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笔者认为,思维比世界上最美的花还要美,真可谓“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好学不已:日积微阳,豁然开朗
“好学”来自《中庸》中的“好学近乎知”,“不已”来自荀子《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好学不已,就是“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好学不已,就是“一日微阳积一分”“更积微阳一线功”;好学不已,就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好学不已,让人豁然开朗、智慧生长。
3.知耻勇为:虽千万人,吾亦往矣
“知耻勇为”来自《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与《论语》中的“见义不为,无勇也”。义者,宜也——遇到应该做的事情,该出手时就出手。子贡曾经问孔子:“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首先回答是四个字:“行己有耻!”活在当下,必然要知耻勇为,不妨借用孟子的话,来一个“虽千万人,吾亦往矣!”。
4.力行担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力行”来自《中庸》中的“力行近乎仁”,“担当”化自《论语》中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何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至少有一种可能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力行担当,做一个“完全”的“志士仁人”,释放烛照黑暗的能量,让后来者向着光明而行。
5.元亨利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如何“允执其中”?《易经》中的四字箴言“元、亨、利、贞”给出了回答,“大明终始、六位时成”道出追寻“人生大义”的内在规律:潜龙勿用的学习与成长、见龙在田的追随与忠贞、终日乾乾的修炼与警惕,或跃在渊的考验与选择、飞龙在天的抵达与引领以及亢龙有悔的经验与总结。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五、价值追求:审辩式思维的中国实践
杨叔子院士指出:“批判性思维教育是培养领军人才的必要手段,没有批判性思维教育就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如今,审辩式思维教育在中国的大、中、小学全面推进,“审辩式教学”“审辩式学习”等教改探索的成果在全国各地中小学课堂落地生根、辐射推广。
1.浸润学习品质:从独立思考开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学生學习动机的“开关”被打开,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便彰显它的价值。在“认识百分数”一课,面对爱迪生的经典名言,学生习惯于“照着讲”,但有一个学生却在第一时间亮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可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师:“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这句名言还有下半句,谁知道?
生1:这1%的灵感往往比99%的汗水更重要。
生2:我们应该多多选拔有足球灵感的运动员。
生3:是啊,仅有汗水是远远不够的。
生4: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只有1%的灵感不足以办成大事!有一个成语叫勤能补拙,还有俗语“万丈高楼平地起”,以及“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我们不仅要有1%的灵感,还要付出更多的汗水!
……
突如其来的激情澎湃,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因为“独立思考”而发出的“独特声音”感染了周围的伙伴。在“包容异见”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各种声音陆续从四面八方涌来,学生渐渐养成并壮大了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了学习品质。
2.滋养根本智慧:从理性判断开始
“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在“复式统计表”一课中,面对统计表中的数据,如何让数据会说话?如何让学生挖掘到数据背后所蕴藏的“深刻且完美的内涵”?且看学生层层剥笋般的思维绽放与抽丝剥茧般的理性判断——
师:四支“梦之队”中,哪支队伍是你心中“梦之队”里的“梦之队”?
生1:我觉得是体操队,因为他们获得的金牌总数最多。
生2:我觉得是跳水队,女子包揽冠军,男子只丢了一枚金牌。
生3:我觉得应该是乒乓球队,虽然他们只拿了4枚金牌,但一共也就4枚金牌呀!中国乒乓球队一枚金牌也没丢!
师(出示中国运动队获得金牌数与该项比赛所设金牌总数比较统计表):想对举重队說点什么吗?
生4:四支“梦之队”中,举重队最弱,要努力啊!
师:请朗读“友情提醒”。
生5:国际举联规定,每个国家和地区协会最多只能派4男4女共8名选手参加奥运会举重比赛。中国举重队参加了8个级别的比赛。
……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聪明……”如何让聪明的学生越来越有智慧?应该让学生在海量信息的包围中迅速找到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同构共生,让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能做出理性判断,从而滋养学生的智慧。
3.守护自由意志:从勇于质疑开始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何在学生幼小的心灵种下“质疑”的种子,并让它立地生根、开花结果呢?2010年5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金坛”暨华罗庚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中,承办方要求笔者开发一节原创数学活动课,于是“主题拓展课——质疑”应运而生。
出示:在茫茫的大海上有一条船,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请问船长今年多少岁?
师:船长今年多少岁?
生1:船长今年43岁,算式是75-32=43(岁)。
生2:船长今年107岁,他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船长。
生3:我在思考,船长的年龄到底和什么有关?
生4:这道题是否有问题?
……
有感于太多学生对课堂上师生生成的错误不敢质疑而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集体缄默”的态度,笔者开发了这节主题为“质疑”的数学拓展课——质疑题目、质疑老师、质疑书本、质疑眼睛、质疑古诗、质疑故事、质疑自己……“质疑”从头到尾一以贯之,学生学会了质疑、习惯了质疑、并享受了质疑带来的成功感,在不卑不亢中守护了自由意志。
4.铸就人格气度:从直面挑战开始
冯友兰先生说:“让人类身上固有的种子开花结果只需要一个温柔的推动力和一种谨慎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困难时的习惯性求助,让教学有了“智慧呼唤”与“温柔推动”的机会。从求人到求己,且成功地完成了“救赎”,这个珍贵的“直面挑战事件”就发生在“认识百分数”的课堂里——
师:根据你求出的失球数,能得到失球率吗?
生1:不能。
师:想请谁帮帮你吗?
生1:天宇同学。
师:我建议——请生1同学帮助生1同学!(学生笑)
生1(稍犹豫后坚定地):2除以20得到 2/20,也就是10%;2除以10得到2/10,也就是20%。6号失球率最小,所以他就是罚球最准的球员。
师(和生1握手):你自己对自己的帮助,才是最有价值的!有时候,只需向前迈出一小步,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请为生1同学与众不同的思路鼓掌!(学生鼓掌)
自己帮助自己——把每一粒美好的种子种在每一位学生的心田,相信时间会让这些美好的种子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如雨后春笋般地生根发芽,并美美与共地枝繁叶茂,争先恐后地破苞盛开,让课堂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从“数学教育”走向“教育数学”。育人的课堂、生命的课堂,让学生直面学习困难的挑战,完成人格的自我塑造与完善。
5.秉持高贵信仰:从切中肯綮开始
笔者曾在教学“认识百分数”时,捕捉到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动人瞬间:面对极少见到的多项选择题,学优生纷纷“翻车”,原本不自信的一个学生却在课堂上“灵光乍现”,而随后他的“蜕变”也让人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
出示:学校组织足球夏令营,男队员人数可能是女队员人数的( )。
A.80% B.100% C.120%
生1:我觉得是 A。
生2:我觉得是 C。
师:还有吗?
生3(第一次举手的学生):我觉得 ABC 都有可能。
师:他是不是我们班的“数学王子”?(学生纷纷摇头)不是?现在他就是!
(学生犹豫片刻后纷纷鼓掌)
师(看到生3的学习单上一片空白,连名字也没有):课后把它写精彩,以证明你就是今天的“数学王子”,好吗?(生3点头)
师(对生3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你如此优秀!
……
这位学生的学习单“空空如也”,笔者瞬间理解了学生纷纷摇头的原因,于是在“第一现场”的“第一时间”,“直播”了极具“仪式感”的师生、生生互动——“数学王子”的称号、“精彩作业”的约定、“如此优秀”的赞扬,不自信的学生因一次切中肯綮的选择而坚定了不曾有过的信念——数学学习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六、文化属性:审辩式思维的中国哲学
西方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质是水……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而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中国古代哲学家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可以说,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人一出手便是巅峰状态的哲学思想与系统理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中国古人研究出了第一个“完美的闭环”。
审辩式思维的文化因子——“思、智、勇、仁、中”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们竟然神奇地与五行理论之“水、木、火、土、金”一一对应、暗暗扣合。思,如“水”之灵动;智,如“木”之生长;勇,如“火”之热烈;仁,如“土”之和合;中,如“金”之坚定。
同样神奇的是,“思、智、勇、仁、中”的背后还存在着三种逻辑关系:其一,层层递进关系,从思到中,五个要素步步进阶、天天向上;其二,相生相依关系,思生智、智生勇、勇生仁、仁生中、中又生思,形成闭环;其三,一核四翼关系,仁者人也,以仁为核,仁有四德——思、智、勇、中。
中国人弘扬中国文化,中国人讲述中国故事,中国人阐释中国逻辑。审辩式思维的中国化表达,中国人有自己的渊源、尺度、判断、追求与建构,这不是盲目、率性的夜郎自大,而是理性、坚定的文化自信自强,在和而不同的深度对话中与他人分享早已存在数千年的逻辑体系和生生不息的传承创新。
[ 参 考 文 献 ]
[1] 穆传慧.审辩式学习:价值、内涵与基本环节[J].小学教学参考,2023(8):1-6.
[2] 穆传慧.审辩式学习引领意义建构:“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22(23):67-69.
[3] 董毓.当代批判性思维理论的理性观:一个批判理性主义的视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4):106-112.
[4] 谢小庆.审辩式思维[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
【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数学教研专项课题“小学生数学审辩式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DJY-2021-M011)及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博弈思维的小学数学审辩式学习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dfz20087)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