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日常语言意义和哲学语法角度讨论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尤其是《哲学研究》的文化意义和线索改进问题。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看来,其后期哲学如未刊著作《哲学研究》在理论体系和逻辑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一定的改进和改良才好面世发行。从语言运用分析去看,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主要围绕“符号”“语言”“概念”“意义”“对象”“事体”“信念”“感觉”等八个层次对日常语言哲学理论及实证分析问题进行文化统筹和精深解释。
关键词:文化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 语言
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哲学天才。这样的“天才”意义在于,一般人的大脑只能同时打开一两个窗口,维特根斯坦可能正同时打开上百个窗口,而电脑依旧切换自如、运行正常。当然,这不是说维特根斯坦从不存在“卡顿”的时候,不然《哲学研究》[1]也不必等到其死后出版。
一个学者搞了大半辈子的研究,最终因为诸多顾虑放弃了自己心血之作《哲学研究》的出版面世,足以说明此书仍有不完善之处,维特根斯坦自己也曾坦承由他来改善它的时间已经过去。据维特根斯坦的学生和挚友诺尔曼·马尔康姆回忆说:“他(维特根斯坦)说它(《哲学研究》)不是最终完成的样子,但是他认为在他有生之年他不可能对它进行最后的润色了。”[2]
维特根斯坦对日常语言倾注的心血和研究决定了其论题的广泛性和切面的复杂性。举个例子来说,“战争不能打断思考”,这一方面说的可能是“部分事实”,另一方面说的可能只是“表达方式”,而需要对其意义进行语言替换和逻辑澄清,当然这还可以是某人出于对“战争”抑或“思考”等概念的再行思考等等;这些相互交织的“日常语言”的意义以及意义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为何将它们曝光在历史、社会与人文背景中的时候变得如此复杂,如何对这些不同的意义进行划界和弄清它们这样表达的标准,这本身就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人与人交流似乎不成问题,但是要从哲学角度把这样那样的日常表达全面澄清,这样的课题则显得太过于宏大了。但是,维特根斯坦确实这样做了,这是一种维式的日常语言哲学研究或日常用语的“哲学语法”调查,只是因为其面对的“语言范围”太过于广袤,所以便只能“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了。
其实,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中心或主线,还是可以大致梳理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义问题”,即关于日常语言表达了什么意义或东西的问题,当然,这种意义在使用者的不断变换及解构中,相当地不确定,因此,维特根斯坦最终只能将其归结为“使用及游戏”;二是“语法问题”,即关于日常语言表达的意义或东西的判定标准问题,这是整个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聚焦的中心所在,如果说“意义问题”解决的是日常语言“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语法问题”解决的就是日常语言“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由后者决定着前者,这也是维特根斯坦所强调的“只有学会了说,才能有所说”的具体内涵。关于这一点,我在自己前期所著的“导读”[3]中已有详细论述。
一.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哲学的理论准备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现代哲学界、逻辑学界严重低估了日常語言的价值,以至于要发明和创造一种形式化或数学符号的东西来代替日常语言。实际上,日常语言成熟完备,要对语言中的词、句等有所说,“我就必须说日常语言”。[4]
(一)“哲学语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日常语言的普通语法我们知之不疑,但日常语言的“哲学语法”存在的必要性则强调,假定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语言表达式都是存疑的,因此,需要对这些日常语言表达式提供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共同标准或哲学论证。“哲学语法”的可能性是指,可以通过寻找各种日常语言表达式在语法或用法上的区别,从而确证该表达式的准确意义及其合法性。如果把“哲学语法”概念强度进行泛化,它几乎可统摄各种实质和形式上的哲学观念。
(二)“举例式”的描述与综观哲学方法:日常语言哲学是一种描述和综观的形而上学,不是科学的考察,而只是集合整理我们早已知道的东西,而早已知道的东西,则是一些来源于生活的例子或故事罢了。据马尔康姆回忆说,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广泛地采用了这两种方式”,一种是“可以写得完全由笑料(不流于油滑)组成”,另一种则是“可以仅仅包含问题(没有答案)”。[5]
(三)“语言游戏”家族:语言游戏这个广大的辖域,有着超乎其表的多样性,语言游戏许可的表达,可以依其作用方式的清晰或通过各种亲缘关系对比得以阐明。各种语言游戏的事例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
(四)“物理研究”与“概念研究”:针对语言的哲学研究可分为“物理和文化考察”与“语言和概念研究”两部分。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诉诸语言表达式的使用分析得到阐明,这种关于语言用法的定义,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依据世界所创造的各种文化符号及概念。
维特根斯坦说:“我们谈论的是在空间时间中的语言现象,而不是某种非空间、非时间的非物。”[6]语言现象“在空间时间中”,一方面是指语言现象的“人类方式性”,即处在一定自然和社会背景中的人类以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另一方面是指语言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即语言方式关涉自然或社会各种现象,是谈论它们的重要方式。
(五)谈论语言、讨论棋子与语言哲学: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看来,我们可以通过谈论语言的方式,弄清楚语言是怎样工作的,并进一步澄清日常语言表达的意义及其用法的范围,同时却又不必诉诸语言的物理属性描述。维特根斯坦说:“我们谈论语言就像我们在讲述行棋规则时谈论棋子那样,这时我们不是在描述它们的物理属性。”[7]语言只有在使用者用来关涉物理内容及世界的时候,才有其实在的指称,而谈论本身则仅仅涉及语言方式,并且这种谈论方式有益于“洞察我们语言是怎样工作的”,且“又是针对某种误解的冲动进行的”,“哲学是针对借助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智性所做的斗争”。[8]
总之,维氏的日常语言哲学围绕“语言方式”或“语言现象”为中心或论题,在若干理论假设的前提下,运用描述性和综观式的方法,广泛涉及表达式、人的心理、自然和社会实在等诸般意义及其标准的分析与判定,强调从日常语言分析论证的角度解决众多科学、文化和生活的语言基础问题。
二.日常语言逻辑与心理学哲学
逻辑是讲究证明的科学,日常语言逻辑则是讲究通过日常语言对其表达进行证明的科学思维方式。很多心理学问题都跟语言表达连在一起,语言就是我们表达心里和思维的不二手段。而对语言的证明方法必然在语言之外(即通过语言所指的社会、人生和世界等来进行确证),语言不会自己证明自己。
(一)“一个‘内在的过程需要外在的标准”
维特根斯坦说:“有把握的感觉,它怎么外现在行为之中?一个‘内在的过程需要外在的标准。预期坐落在它所从出的处境之中。”[9]
一个正在上课的学生说,“我感觉自己学习不认真,因为我上课走神了”。你是如何证明自己有这种内在感觉的?
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说,“我感觉这个男生喜欢我”。这个少女的感觉是真的吗?是过度敏感产生的捕风捉影,还是果真有可靠依据?
或者有人说,我感觉这个人在撒谎。我感觉……
怎么证明你有这些内在的感觉,它们的标准是什么?
1.找到一些(举例子的枚举方法,归纳法,事实越多,强度越大)确定无疑的外部事实;2.保证外部事实能成为恰当或合适的标准,即感觉与外在之间的合适和可靠的因果联系;3.保证感觉不是神经症(心理健康的人)等。
(二)饥饿感的证明
一个人说,“我的饥饿感从何而来”。
怎么论证饥饿感:1.距离上一顿比较久;2.经济状况不能满足口腹之欲;3.某种习惯的影响,比如夜宵等;4.身体有异样(比如运动加剧身体消耗,生病等);5.被他人吃东西刺激了味觉和胃感(条件反射)。
(三)“人的身体是人的灵魂的最好的图画。”[10]
关于“我相信……”的用法。
一个正在热恋中的人说,“我相信他是爱我的”(是身体感觉还是心理感觉;是自己的感觉,还是对别人的感觉等),“我相信他说的话是真的”(你是相信你自己还是相信对方,還是相信他说的话?这三种相信有什么区别。)
……你凭什么相信呢,你相信的标准是什么?
“我相信要下雨”,跟“要下雨”,这两句话肯定不是一回事吧,那么它们之间分别的标准是什么呢?
(四)“我梦见”表达式的证明
1.梦见的东西目前来讲肯定是虚幻的,万一将来实现了呢?2.梦见的东西目前来讲肯定是虚幻的,梦中的东西在当前的现实中它是不存在的。3.梦中的东西是假的,你的记忆会不会也是假?如果你确认梦中的东西是假的,那你如何确认你的记忆是真的?(记起人家打你,跟你记得你的梦境,根本不是一回事?关于梦境的记忆是存疑,你的梦很可能会欺骗你。有些人还故意造梦?梦不需要现实的取证。梦真的不需要现实的取证吗?在这里,可以转化为对一个人人品的证明。人品的证明又归结为对这个人“身体图画”的证明。)4.庄生梦蝶。庄生是真的,还是蝶是真的?(很容易滑向一个唯心主义?当我们去质疑唯心主义的时候,我们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无知,无知而无畏。)
(五)“即使狮子会说话,我们也理解不了它。”[11]
即使狮子会说话,你也听不懂它。
即使动物有灵魂,你也不懂它。
假如哪天你懂了动物的灵魂,你还会像现在这样对待动物吗?
(六)“可靠的根据是看来可靠的根据。”[12]
一个人能不能自证清白呢?1.能。那你还要证据做什么?其实有时候我们找证据就是给别人看的。那么为什么就不能找假证据呢?确实是清白。你又没有真的证据?那是不是意味着你可以找假证据呢?如果你找的是假证据,那么你之前说的自证清白就是骗人的。2.不能。如何活得心安理得?天天活在别人的看法之下。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别人而活。
维特根斯坦说,“可靠的根据是看来可靠的根据。”“根据”或许是某种结论的前提或先行状况,但是却并不是唯一的先决条件或重要佐证。关于“根据”的语法哲学,我们能讨论些什么?又据马尔康姆回忆,“他(维特根斯坦)说,一篇哲学论文可以仅仅包含问题(没有答案)。”[13]从而变成一系列貌似“狡辩”的追问,如以近似“枚举法”的事例分析使其部分地得到阐明或论证。
三.语言论题、文化与哲学
作为西方哲学界公认的天才维特根斯坦,与这种独特气质匹配的,莫过于他那像马达一样快速转动的头脑。语言的问题向来关联甚广,而语言哲学则提醒我们不要“想当然”或“稀里糊涂”地放过每一处语言表达的细节,那都是哲学思辨的源泉和内容。
据他的学生和挚友诺尔曼·马尔康姆回忆说:“他不断地钻研最深奥的哲学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又引到另一个问题。维特根斯坦不会浅尝辄止,他一定要达到完全的理解。”[14]从不同论题到各种哲学问题的发掘,进而以一定的哲学方法去切入和解决这些问题,乃至最终达到对日常表达或表述的“完全的理解”,正是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哲学的着力和目标所在。
维特根斯坦生前之所以没有出版他自己最看重的《哲学研究》,在他自作的“序”里已经有过解释,即他认为一本书应该是“从一个论题进展到另一个论题,中间没有断裂”,而这一点他显然是做不到的,因为当他发现要这样做的时候,“我的思想马上就变成了跛子”。[15]从这点来看,把维特根斯坦理解为一个文学和文化领域拥有表达自由和思想的学者或诗人可能更为妥当。
维特根斯坦所使用的“哲学方法”,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哲学上人们感到被迫以一定的方式来考察一个概念。我所做的就是指出,甚至是发明考察它的另外的方式。我提出你们早先未曾想到的可能性。你们认为有一种可能性,或者最多只有两种可能性。但是我使你们想到其它的可能性。我进而使你们看到,指望一个概念去适应那些狭隘的可能性是荒谬的。这样你们思想的束缚就解除了,你们可以在表述的用法的领域里自由环顾和描述其不同的用法。”[16]
后期维特根斯坦因其表述的自由、率性的想象与思维的缜密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论题多样、文化多元、表达自由和足够深度的笔记式的书稿,而尤以《哲学研究》最为代表,下面我们将引出相互联系的“八个论题或语言层次”,窥其语言表达的奥秘、文化领域的价值及其哲学分析的深邃。
四.从“语言的迷宫”到哲学语法的“八个层次”
根据美国学者梯利撰述,维特根斯坦在其早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中,就已经明确了哲学的目标:“一切哲学都是‘批判语言”,“哲学的目的是在逻辑上澄清思想”。[17]“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卡尔纳普提出了“澄清语言及其意义的任务”应“在三个学科内进行”:“(1)句法学,关注语言符号形式上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构成的结构上的规则以及掌管它们相互之间的逻辑推导的规则系统化;(2)语义学,关注通过参照语言以外的事实,对名词和语句的意义的分析,研究同名词和语句经验上的意义和真理性有关的问题;(3)语用学,研究语言在它的心理和社会情境中的职能。”[18]这三个语言分析维度,主要从较宏观的视角对“语言”的“哲学语法及其意义”进行了一般的界定。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给每一个人设下相同的圈套,它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在维氏看来,人类面对巨大的语言层次及网络结构,堪称“语言的迷宫”,恰似只有《哲学研究》或“哲学语法”分析才能破解之。
维特根斯坦之所以强调“语言的圈套或迷宫”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那是因为他看到了语言的“哲学问题”的普遍性和社会性,“那不是意见的一致,而是生活形式的一致”。这个“相同的圈套或迷宫”,容易使很多人“误入岐途”,而根本原因却在于,我们还没有真正搞清楚日常语言是怎么工作的,它几乎承载着所有人类科学文化的哲学或表达分析基础。
在学界,《哲学研究》的线索与整体问题遭到不少质疑,维特根斯坦自己也坦言“本质之点在于:这些思想应该自然而然地从一个论题进展到另一个论题,中间没有断裂”。为此,维特根斯坦也曾不遗余力地付出过努力,他在为《哲学研究》撰写的“序”中说:“我数次尝试把我的成果熔铸为这样一个整体,然而都失败了,这时我看出我在这点上永不会成功。我看出我能够写出的最好的东西也不过始终是些哲学札记,当我违背它们的自然趋向而试图进一步强迫它们进入单一方向的时候,我的思想马上就变成了跛子。——而这当然同这本书的性质本身有关系。这种探索迫使我们穿行在一片广阔的思想领地之上,在各个方向上纵横交错地穿行。”
毋宁说,维特根斯坦更像一个文化人甚至是诗人,他以“诗意口吻”交待了其后期主要著作即《哲学研究》“这本书的性质”:这是一片廣阔的思想领地,穿行的各个方向纵横交错。“语言的迷宫”可一斑而知全豹。本文着手对其语言哲学理论进行简化和改进,具体包含“八个层次”:一是符号层次;二是语言层次;三是概念层次;四是意义或解释层次;五是对象层次;六是事体层次;七是知道或相信层次;八是感觉层次。在这“八个层次”中,每一个都和每一个有联系,可谓相互包容、又彼此区别。从语言的哲学或语法角度去看,每个维度都可以在一定的表达中上下相遇、左右串通和纵横交错,从而展现为多维立体的语言分析空间或哲学道路的宫殿。
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的“八个维度”或“八个层次”,代表着对人类语言表达进行诸般分析的基础领域和递进层次,那是人类文化整体内部相互交织形成的群峰叠嶂,是对“维氏的灵活”研究的有益改进。
五.结语和展望
我曾在《文化与超越》一书中阐述了“语言逻辑”的概念,即认为语言逻辑“是人类各种语言现象中所使用的语言表达式的逻辑,并且主要聚焦在语言表达式因真假和合适性的使用所产生的语境分析、涵义界定、意义甄别等一系列的哲学方法和逻辑规则问题”。[19]而我们结合本文关于“日常语言”的“八个层次”则可对“语言逻辑”概念作出更为清晰的哲学式分析与总结:一、语言逻辑概念中的主体和心理层次,对应日常语言的感觉和相信的内容;二、语言逻辑概念中的行动和语言层次,对接外在的人类世界的对象和事体内容;三、语言逻辑概念中语言现象层面,与语言内涵层次的概念和意义相互说明;四、语言逻辑概念中的语言形式的哲学分析对应符合和语言层次的哲学语法研究。
我们认为,人类语言和生活世界的若干层次交织、混合在一起,层次性和整体性越来越模糊,灵活性和机动性则更强。也许,未来科学能轻而易举解决这一哲学难题,我们需要一种清晰人类各个路径且能化零散为整体的超强大脑或电脑科技,使我们在任何一个方向行进都不会迷失其中。
简言之,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实际上正从语言分析和哲学语法的角度,对整个人类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学界长期关注的众多供思辨的学科或科学概念与范畴进行近似“语言主义”和分析哲学的“解剖式”地全面反思与调查,从而做到对这些概念与范畴的完全清晰地理解。
维特根斯坦对日常语言进行哲学研究,并由此阐述其对多方面学科论题、文化、逻辑、心理学、数学、哲学史以及现代哲学的浓厚兴趣和强力回应,给人类整个科学界刮起了一阵“维特根斯坦研究热”,影响极为深远。
参考文献
[1]维特根斯坦著,陈嘉映译,《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2]诺尔曼·马尔康姆著,李步楼、贺绍甲译,《回忆维特根斯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8月.
[3]黄根生著,《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同步导读》,汕头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
[4]维特根斯坦著,韩林合译,《哲学语法》,商务印书馆,2018年12月.
[5]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著,冯·赖特、海基·尼曼编,许志强译,《维特根斯坦笔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6]黄根生著,《文化与超越(上、下卷)》,汕头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
[7]梯利著,伍德增补,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7月.
注 释
[1]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由他的弟子安斯康姆(G.E.M.Anscombe)和里斯(R.Rhees)在其死后根据他的手稿编辑而成,并由前者译成英文、以德英对照版的形式出版.
[2]诺尔曼·马尔康姆著,李步楼、贺绍甲译,《回忆维特根斯坦》,商务印书馆,2012年8月,105页.
[3]参见黄根生著,《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同步导读》,汕头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1—14页.
[4]维特根斯坦著,陈嘉映译,《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57页.
[5]同[2],37页.
[6]同[4],54页.
[7]同[4],54页.
[8]同[4],55页.
[9]同[4],182页.
[10]同[4],214页.
[11]同[4],260页.
[12]同[4],161页.
[13]同[2],37页.
[14]同[2],35页.
[15]同[4],1页.
[16]同[2],61页.
[17]梯利著,伍德增补,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7月,745页.
[18]同[17],744页.
[19]参见黄根生著,《文化与超越(上、下卷)》,汕头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147页.
本文系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学校科研重点项目“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哲学探索:文化研究中的语言主义”阶段性成果(XJZD202110)。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