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3-06-28 02:04:26张道明胡若哲沙德春陈振王亚伟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河南省现代化农业

张道明, 胡若哲, 沙德春, 陈振 , 王亚伟

(1.河南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河南 郑州 450002; 2.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河南 郑州 450008; 3.河南农业大学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中国从农业大国发展成为农业强国的过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重要环节。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概念[1]。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到2035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河南作为“三农”大省,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蕴含巨大潜力,同时被赋予新的历史责任与使命,要坚持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此背景下,通过定量测算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把握当前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存在的短板以及各地区的区域性差异,有利于全面掌握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科学把握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前进方向,为未来相关政策制定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1 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关研究

目前,学者们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了多元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概念内涵、影响因素、水平测评、发展路径等方面。

1.1 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概念内涵

魏后凯[1]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包括农村产业、农村生态、农村文化、乡村治理和农民生活“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杜志雄[2]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有机耦合,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依托。陆益龙[3]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则是乡村主体性的维续和乡村新发展。姜长云等[4]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界定为“一锚两统四促一跨”“五位一体四培育三起来”,并认为农业现代化、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分别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和“魂”。

1.2 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影响因素

彭超等[5]认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面临消费、技术、业态、成本、要素、制度、供需、基建、生态、民生十大不平衡及不充分问题。辛岭等[6]认为,城乡多维差距、农业面源污染、乡村治理失调等是导致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结构差异的关键因素。司伟[7]从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部门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提出提高农业部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农民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

1.3 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测评

覃诚等[8]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由发展阶段进入提高阶段,但整体水平偏低,增速较慢,区域差异较为普遍。章磷等[9]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目前处于转型跨越发展阶段。李刚等[10]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发现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向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达标率要高于农村现代化。

1.4 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

蒋和平等[11]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就进行梳理,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农业三大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等建议。马晓河[12]提出,建立农业现代化投入优先保障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先配置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优先供给机制、城乡社会保障融合机制、土地要素平等交换机制、农民市民化公共成本分担机制等六大优先发展机制。高强等[13]认为,“十四五”时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瞄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战略重点,确立优化农村投入支持、健全“三农”工作体制和推进系统集成改革等政策取向。

总之,已有研究多从宏观层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概况进行研究,以省域为主体的中微观层面分析相对缺乏;研究方法以质性分析为主,较少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农业农村实际特点与需求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而探讨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升方向与优化路径。

2 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1 选取原则与聚焦重点

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内涵与国家制度设计,结合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大局与区域、全面与重点相结合。根据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既全面体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又重点突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数量与质量、效率与效益相结合。既要有体现发展规模的数量指标,又有体现发展特色的质量指标;既有反映发展速率的效率指标,又有反映发展成效的效益指标,达到对未来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作用。第三,宏观与微观、广度与水平相结合。宏观上体现“三农”发展目标,微观上涉及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等;广度上覆盖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水平上体现不同地市发展的特色亮点。第四,公认与实际、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参考现有相关评价指标研究成果,结合河南农业大省状况,在指标选取时既充分考虑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的现实需要,又注重指标数据的权威性、透明性、数据可获得性。

基于以上原则,本研究具体指标选取主要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三大领域。其中,农业现代化重点测评科技化、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农村现代化主要测评人居环境生态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建设数字化;农民现代化重点考量职业化、技能化、知识化、文明化。

2.2 指标体系与指标赋权

根据上述原则与聚焦点,本研究从农业产业水平、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经营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生态环境水平、投入保障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9个方面进行指标构建,并围绕这9个方面设置41个二级指标。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估的特点,充分结合农业相关部门管理者、专家学者、基层农业从业人员等多方意见,利用层次分析法[14]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与各指标相应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

3 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模型

3.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由于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的指标性质各不相同,为使各指标具有可比性,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正作用指标。该类指标值越大,所反映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状况越好;二是负作用指标。该类指标值越小,越有利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1)

(2)

3.2 综合评价模型

为全面反映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状况,采用加权函数模型进行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测算,即:

(3)

4 数据来源与评价结果

为保证研究数据的权威性,指标数据均来自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水利厅、河南省商务厅等官方平台以及《2020年河南统计年鉴》。

4.1 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评价分析

收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计算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综合指数和各分类指数,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河南省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数最高为0.596,最低为0.315,平均值为0.452,整体水平偏低,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显著。根据各地区综合指数,可将18个地市分为3个梯次。具体而言,第1梯次地区(综合指数为0.504~0.596):由高到低依次为鹤壁、许昌、焦作、濮阳、郑州、漯河。这些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基本建设、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相对均衡,并且各具特色;第2梯次地区(综合指数为0.413~0.492):由高到低依次为新乡、开封、济源、商丘、周口、驻马店。这些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水平弱于第1梯次地区,各自优势与短板呈均衡式分布;第3梯次地区(综合指数为0.315~0.396):由高到低依次为洛阳、安阳、三门峡、信阳、平顶山、南阳。这些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各指标大部分位于全省中下游,并且短板相对明显,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建设等方面均有不足。

4.2 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分类评价分析

4.2.1 农业产业水平 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包括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人均粮食产量、牧业产值比重、人均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和优质农产品发展水平5个指标。根据表2数据,各地区农业产业水平指数最高为0.792,最低为0.194,地区之间呈不均衡状态。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上,开封、三门峡、信阳实力强劲。人均粮食产量指标上,鹤壁、新乡、商丘、驻马店和周口位居前5位。牧业产值比重上,鹤壁、漯河、济源名列前茅。人均主要经济作物产量上,开封、商丘、周口、安阳和南阳表现较好。优质农产品发展水平上,洛阳、商丘、郑州、驻马店排名靠前。

4.2.2 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生产水平包括高标准农田比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土配方施肥率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率5个指标。根据表2数据,河南省农业生产水平平均指数为0.490,最高0.820,最低0.178。高标准农田方面,新乡、濮阳、焦作、许昌等比重超过70%,排名靠前,大部分地区高标准农田比重在40%~60%,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待加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上,开封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达到92%。农田灌溉水利用上,许昌、鹤壁、漯河、郑州、商丘位居前5位。测土配方施肥率方面,焦作、漯河、许昌、鹤壁、濮阳名列前茅。病虫害统防统治率方面,平顶山、安阳、鹤壁、濮阳、信阳效果较好。

4.2.3 农业经营水平 农业经营水平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水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农产品初加工水平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比重5个指标。根据表2数据,仅有周口、开封、濮阳、信阳农业经营水平指数超过0.5,其余14个地区农业经营水平指数均低于0.5,最低为0.084,表明不同地区农业经营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水平较低。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上,濮阳、焦作和洛阳位居前3位,全省该指标数值偏低,有较大提升空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上,鹤壁市表现优异,达到72.05%,领先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上,南阳、驻马店、周口、信阳和商丘排名前5位,多种经营主体有机互补,共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水平方面,信阳、洛阳、郑州、平顶山、周口排名靠前。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比重方面,南阳市2019年达到32.82%,其余多数地区低于10%,应注重发展农业互联网经济。

4.2.4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包括乡村中小学师生比、人均医疗救助金额、每千名农村居民公共卫生人员和每千名农村居民体育健身场所数4个指标。根据表2数据,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最高的地区为济源,指数达到0.763,其他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均较低。乡村中小学师生比重,三门峡、济源、焦作位居前三位。人均医疗救助金额上,鹤壁市排名第1,郑州市、周口市排名第2、3位。每千名农村居民公共卫生人员中,最高的为济源。每千名农村居民体育健身场所数上,安阳和济源远高于其他地区。

4.2.5 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包括农村网络入户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公路密度、农村人均用电量和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5个指标。根据表2数据,各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不均衡现象较明显。相对较好的地区有郑州、新乡,相对靠后的有洛阳、驻马店、三门峡、信阳、南阳。网络是现代农业的基本保障,是农业信息化和农民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多数地区农村网络入户率超过80%,最低的为周口,指标值不到70%。河南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相对较高,大部分地区高于88%,较高的为开封、周口和济源,均达到98%。公路密度指标上,最高的是三门峡。农村人均用电量上,新乡遥遥领先,远高于其他地区。河南省各地区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均较高,差别较小。

4.2.6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包括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单位耕地化肥、农药施用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5个指标。根据表2数据,河南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指数平均值为0.599,较为突出的是郑州、济源和三门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方面,焦作、鹤壁、许昌、郑州等地均超过90%,排名相对靠后的也在80%以上。单位耕地化肥、农药施用量上,三门峡、信阳、济源位列前3名。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方面,漯河市达到100%。农膜回收率方面,新乡超过91%,排名首位,其余大部分地区均超过80%。卫生厕所普及率方面,济源高达92.30%,位居首位。

4.2.7 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水平 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水平包括预算支出水平、信贷支持水平、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和农业保险水平4个指标。根据表2数据,河南省各地区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水平方面,基于强劲的经济实力,郑州市一枝独秀,该指数为0.796,远高于其他地区。大部分地区该指标均低于0.3,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方面应加大力度。预算支出水平方面,郑州、濮阳和三门峡预算支出水平较高。信贷支持水平方面,郑州远高于其他地区。固定资产投入强度方面,排在第1名的是三门峡,达到16.70%。农业保险水平方面,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郑州、济源、开封、漯河和鹤壁。

4.2.8 农民生活水平 农民生活水平包括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住房面积4个指标。根据表2数据,河南省农民生活水平指数最高为0.855,最低为0.118,平均值为0.421,极差为0.737,地区差异较大。恩格尔系数该指标上,三门峡、濮阳和许昌表现较好。郑州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上名列前茅,焦作、济源、濮阳、许昌、鹤壁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较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方面,郑州市最高,达到87.70 m2,其余地区的人均住房面积大多为40~54 m2。

4.2.9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 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包括农业土地产出率、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人口比重、自然灾害受灾率和城镇化率4个指标。根据表2数据,鹤壁市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最高,达到0.767,济源市该指数最低,为0.193,与其他区域差距较大。农业土地产出率指标上,开封位居全省首位。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人口比重排名靠前的是商丘、鹤壁、三门峡、洛阳,开封、平顶山和济源排名靠后,与其他地区有一定差距。根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鹤壁、新乡、信阳、许昌、濮阳的农业抗灾能力排名靠前。城镇化率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相辅相成。城镇化率最高的是郑州,达到74.58%,济源、鹤壁和焦作超过60%,其余地区城镇化率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从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进程与各类指标表现情况来看,目前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不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地区内结构失衡等问题较为突出。首先,从整体水平来看,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452,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就各地区在各类指标上的表现来看,优势与短板并存是多数地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如鹤壁、许昌两地虽然整体水平较高,各方面较为均衡,但在农村公共服务、农业农村投入保障两方面相对弱势。

5.2 建议

根据国家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蓝图擘画、路线设计与政策布局,针对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际问题与需求,基于上述对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评价分析,本研究从以下5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升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5.2.1 坚持特色发展定位,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首先,稳定粮食产能,强化粮食安全省市县长责任制考核,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层层分解,保持稳定。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发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作用,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障农民基本收益[15]。同时,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畜牧业产能结构调整,推进标准化和规模化养殖,做大做强畜牧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6-17]。其次,打造农业产业融合平台,培育一批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产方式绿色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一批产业集聚发展、利益联结紧密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一批产业融合方式先进、经济效益显著的融合发展先导区。再者,加快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深入挖掘农村丰富的文物遗址、历史传说、乡风民俗等资源,采取个性化定制、众筹、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共享民宿、共享农庄、共享村落等共享经济。

5.2.2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健全农业生产体系 首先,要持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其次,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成国家区域性(河南)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库,加强良种繁育和南繁基地建设。同时,实施科技支撑行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18-19],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攻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省市县乡农技推广网络建设,构建农科教推、产学研用推广新机制。再者,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20],推动5G、遥感和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建设智慧农(牧)场,推广精准化作业,鼓励企业继续建设数字农业试点县和数字乡村示范县。此外,持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专业化、综合性的农机服务组织,探索完善跨区作业、全程托管、“互联网+”等高效便捷的农机服务模式。

5.2.3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要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21]。二是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落实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支持政策,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规模。三是需加快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扩面、提档、升级,发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流通效率较高、成本较低的农业营销网络体系,促进农业流通发展的现代化。

5.2.4 加快乡村建设行动,提高农村服务保障能力 首先,完善农村基础服务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道路畅通、自来水普及、互联网建设、清洁能源推广等工程;同时,注重教育、医疗、养老等多方保障,加大乡村基础教育投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以及推动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其次,打造乡村人才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农民培育计划、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等,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和需求目录,开展乡村人才先进典型表彰和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城乡人才留在农村[22]。再者,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加大农业信贷保险支持力度,发挥金融工具所具备的资金筹措、风险保障等作用,提升保障力度与服务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23]。

5.2.5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业生态建设 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建设与国家层面互联互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推行食用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制度。二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秸秆等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膜回收率,实现畜禽粪便、农膜、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提高农业有效灌溉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24-25]。三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重点的农业品牌发展体系。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大力开展优质农产品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四是建立生态政策激励与补偿机制。加大农业生态化的技术支持和科研力度,利用高新技术,生产特色型、功能型食品,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河南省现代化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边疆治理现代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