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苏凯
(贵州陆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贵阳 550000)
乌江特大桥总长1832.58m,主桥为跨径504m 上承式钢管混凝土变截面桁架拱桥(世界在建最大跨径同类型拱桥),计算跨径为475m,主拱肋共60 个节段,最大吊重157t,管内灌注C70 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拱上立柱为双柱式矩形等截面钢箱结构;桥面系采用33.6m 跨槽型钢箱梁+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CAUHPC)桥面板连续组合结构。
乌江特大桥工程主桥桥面板为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CA-UHPC),主梁顶板采用17cm 厚粗骨料超高性能混凝土板。CA-UHPC 板采用预制板,通过现浇湿接缝与相关部位连接成整体,并通过剪力键与钢主梁连接,大桥混凝土浇筑方量合计为2471.1m3,预制板数量为270 块。为降低生产成本,CA-UHPC生产将最大化利用地材,因此CA-UHPC 配合比地材化调整即为首要工作内容[1]。
根据广西现场地材实际情况,优化调整该项目中的CA-UHPC 配合比,进而在满足设计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造价。
CA-UHPC150 混凝土水泥采用P.II52.5 强度等级的硅酸盐水泥;硅灰的SiO2含量为94%,烧失量0.9%,堆积密度为353kg/m3,强度活性指数115%;粉煤灰微珠烧失量1%,45μm 筛余量5.5%,堆积密度930kg/m3,强度活性指数82%;细骨料为机制砂;粗骨料为辉绿岩,压碎值为4.5%;钢纤维为端钩型钢纤维;减水剂为棕红色液体状聚羧酸高效减水剂[2]。
1.2.1 水胶比对CA-UHPC 性能的影响
纤维掺量与骨料含量不变,不同水胶比CA-UHPC 的坍落扩展度、力学性能,以及CA-UHPC 标准养护3d、7d、14d 和28d 抗压强度变化规律如图1 所示(其中A1、A2、A3 分别代表0.18、0.17、0.16 水胶比的CA-UHPC)。
图1 不同水胶比对CA-UHPC 性能的影响
3d 龄期时,A1、A2 和A3 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09.6MPa、106.8MPa 和106.8MPa,均达到了28d 抗压强度的68% 以上;7d 龄期时,抗压强度均增加到28d强度的78%~83%;14d 龄期时,抗压强度均增加到90%以上;28d 龄期时,A1、A2 和A3 抗压强度分别为160.2MPa、157.2MPa 和155.5MPa,0.17 和0.18 水 胶比的抗压强度较0.16 水胶比低1.9%~2.9%[3]。水胶比为0.16、0.17 和0.18 的CA-UHPC 扩展度分别为400mm、460mm 和510mm,故选择0.16 水胶比作为CA-UHPC 的基准水胶比。
1.2.2 粗骨料级配对CA-UHPC 性能的影响
A4、A5 和A6 粗骨料掺量均为830kg/m3,其中A4的粗骨料粒径为5~8mm,A5 粗骨料为5~8mm 粒径与3~5mm 粒径的辉绿岩按3∶7 的比例混合[4]。A6 粗骨料为5~8mm 粒径与3~5mm 粒径的辉绿岩按5∶5的比例混合。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粗骨料级配对CA-UHPC 性能的影响
由表1 可知,随着3~5mm 直径辉绿岩含量的提高,新拌CA-UHPC 的工作性无明显变化。而且A4、A5、A6 的7d、14d、70℃蒸养1d 的抗压强度没有明显区别。故选用5~8mm 粒径的辉绿岩作为CA-UHPC的粗骨料。
1.2.3 钢纤维掺量对CA-UHPC 性能的影响
固定水胶比,A4、A7 和A8 分别选择1.5%、2%、2.5%的钢纤维掺量,试验固定水胶比为0.16[5]。试验结果见表2。
由表2 可见,A7、A8 钢纤维掺量下CA-UHPC 的7d 抗压强度均已超过150MPa,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就工作性而言,钢纤维掺量的提高必然导致新拌CAUHPC 扩展度的降低,钢纤维掺量的大幅度提高必然伴随着粗骨料与外加剂含量的调整。A4、A7、A8 配合比钢纤维掺量分别对应830kg/m3、680kg/m3、530kg/m3的粗骨料含量,而钢纤维掺量和粗骨料含量对CA-UHPC 的弹性模量影响较大。当钢纤维掺量为1.5% 时,CA-UHPC 的弹性模量略低于设计指标要求,且当钢纤维掺量自2% 提升到2.5% 后,CAUHPC 的抗压强度并没有明显提升[6]。综合考虑,最终选择2%钢纤维配合比掺量。
综上,对配合比进行优化,经优化的配合比见表3。
表3 CA-UHPC 设计配合比
根据实际CA-UHPC 密度进行修正后,得到CAUHPC 最终的配合比,见表4。
表4 CA-UHPC 实际配合比
经再次测试,得到力学性能指标,见表5。
表5 CA-UHPC 实际配合比下的力学性能指标
乌江特大桥工程主拱圈采用由8 根D1400mm 钢管通过腹杆、横联和风撑组成的等宽变高度空间桁架结构,钢管内灌注C70 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管内混凝土方量为5983.8m3,每根管内方量为748m3。采用泵压法施工,自拱脚向拱顶分三级接力泵送,顶升钢管内混凝土,最长泵送距离约300m,高90m,泵送难度大。因此在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需充分考虑上述施工因素[7]。
管内C70 自密实补偿收缩混凝土组成材料及质量要求详见表6。
表6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要求
在C70 自密实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试验过程中,通过反复调整,使各项性能达到最佳状态。混凝土中的主要成分粗细骨料,经认真调查分析,择优使用[10]。
综上所述,乌江特大桥工程在上述CA-UHPC150超高强度混凝土和C70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中,通过科学试配、精心设计,克服重重困难,高效完成了相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工作,为工程建设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且兼顾经济性和生产效率,取得了多项省级优秀QC 成果、省级工法、国家专利等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可为类似工程项目积累相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经验,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