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士峰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为骨科常见的神经疾病,致残风险较高,痉挛为其常见并发症,数据显示,约有70%的SCI患者会发生痉挛[1]。SCI合并痉挛不仅会限制患者运动范围,导致运动灵巧性降低,还可造成疼痛、姿势异常,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康复训练为临床治疗SCI合并痉挛的主要手段,对患者肌力改善、运动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有限[2]。巴氯芬是临床常用治疗神经疾病药物,通过与突触前后的γ-氨基丁酸受体结合,发挥抑制作用,但其穿透血脑屏障的活性成分较少,部分患者需口服大剂量才可发挥中枢抑制作用,不良反应多[3]。近年来,中医疗法在临床中得到推广,针刺治疗具有损伤小、疗效显著等优势,相关研究[4]发现,针灸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能促进神经修复。本研究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SCI合并痉挛患者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SCI合并痉挛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SCI诊断标准[5]、痉挛诊断标准[6];意识清楚,视听、理解能力正常;中重度痉挛[改良Ashworth量表(MAS)≥2级];生命体征平稳,依从性良好;精神功能正常;知情本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骨关节病;先天性疾病引起的脊髓病变;退行性、遗传性疾病患者;重要脏器严重损伤患者;内分泌、造血系统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31~72(51.48±9.66)岁;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4例、B级13例、C级18例、D级5例;损伤部位:胸段13例、颈段19例、腰段8例。观察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3~73(53.04±8.72)岁;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5例、B级16例、C级14例、D级5例;损伤部位:胸段15例、颈段16例、腰段9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均接受康复治疗。(1)运动治疗:由专业的人员对患者进行缓慢或者持续的被动肌肉牵拉活动,1分钟/次,重复5~10次;(2)物理因子治疗:冷疗法(对机体进行局部或整体冷刺激)、水疗法(患者置于浴缸中行水中训练)等。
1.2.1 对照组 给予巴氯芬(云南铭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423)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5毫克/次,3次/天,每3 d增加5 mg,待肌张力改善后维持剂量,最大剂量为80 mg/d。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调跷通督益髓法针刺治疗。选穴:主穴包括颈胸腰夹脊穴、神庭、申脉、百会、跗阳、命门、大椎、肾俞、风府、太溪、长强、风池,配穴包括太冲、丘墟、三阴交、血海、风市、足三里、承山、阳陵泉、委中。以补法针灸太溪、足三里、肾俞、命门、三阴交、血海;夹脊穴:取正中棘突旁开0.5寸(约1.67 cm),棘突下水平线,针尖朝内,进针0.5寸;根据跷脉阴阳失调情况,对申脉、跗阳行补泻手法;其余诸穴以平补平泻法针灸,留针30 min,1次/天,5次/周。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评估效果。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根据MAS评级结果,降低≥2级为显效;降低1级为有效;评级无明显改变或升高为无效[7]。将显效、有效例数纳入总有效率。(2)比较2组治疗前后MAS评分,分别对0级、Ⅰ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赋1、2、3、4、5、6分,得分越高表示肌张力越差。(3)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量表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强[7]。(4)比较2组治疗前后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量表总分126分,得分越高表示独立能力越强[8]。(5)比较2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包括直腿抬高角、内收肌角。(6)比较2组治疗前后步态参数,包括步速(行走总路程6 m用时)、步频(1 min内行走的步数)、步长(取行走6 m两足跟前后着地的两点间的直线距离)。(7)比较2组治疗前后肌电生理指标,包括F波潜伏时、H反射潜伏时、H反射与M波最大波幅比值(Hmax/Mmax)。使用Keypoint 9031A070肌电图仪测定。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MAS、MBI、FIM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MAS、MBI、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组MBI、FI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MAS、MBI、FIM评分比较分)
2.3 2组关节活动度比较 治疗前,2组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直腿抬高角、内收肌角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关节活动度比较
2.4 2组步态参数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步态参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步速、步频及步长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步态参数水平比较
2.5 2组肌电生理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肌电生理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反射潜伏时、F波潜伏时及Hmax/Mmax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肌电生理指标水平比较
脊髓为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大脑与外周神经的桥梁,SCI患者多伴有痉挛,从而出现病理反射、肌力改变等症状。康复治疗为临床常用治疗方式,通过实施有计划的训练,可促进患者生活能力、神经灵敏程度改善。康复治疗通过对患者进行物理因子、运动等方面的训练,能刺激神经组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功能,但其对病情较为严重的SCI患者改善效果一般[9]。巴氯芬作为突触前抑制性媒介物γ-氨基丁酸(GABA)衍生物,通过与GABA β受体结合,能干扰兴奋性氨基酸,如抑制天门冬氨酸、谷氨酸释放,阻碍脊髓单、多突触性反射传导,或通过促进神经元内K+外流来发挥超极化效果,从而缓解锥体束受损后引起的骨骼肌痉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但大剂量服用不良反应多[10-11]。中医曰:“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懒惰不收,名曰体惰”。故其认为,SCI属“痿病”“体惰”范畴,病机为瘀血阻络,病位在髓。针灸多从十二经脉、脏腑论治,而髓非脏非腑,为齐恒之腑,故应从奇经八脉入手。调跷通督益髓法主要功效在于调整调跷阴阳,主治拘急运动功能障碍、下肢迟缓,针灸选用阴跷脉穴位,结合阴阳失调,选穴补泻。SCI后督脉、髓受损,经气不通,故应以通督益髓为治,调跷通督益髓法针刺基于督脉走行脊柱正中,肾主骨生髓,且阴跷脉与肾密切相关,故通督应填精益髓、补益肝肾,以利于督脉经气畅通,而针刺重在调肝肾、通督脉[12]。颈胸腰夹脊穴为经外奇穴,针刺可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能调节神经功能;神庭属督脉,可治癫狂、痫证等;百会可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针刺有助于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跗阳属足太阳膀胱经,可治下肢痿痹、脚腿痛等;大椎属督脉,为三阳、督脉之会,可治癫狂、脊背强急、癫痫等;太溪为常用腧穴,主治肾虚证、阴虚五官病证,系腰脊痛、下肢厥冷等;针刺命门穴主治虚损腰痛;针刺风府、风池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等;针刺太冲、足三里、风市、阳陵泉可治下肢痿痹;三阴交、血海有调经统血、活血通络之功;针刺承山可治小腿痛、腰背痛及腓肠肌痉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有研究[13]认为,调跷通督益髓法针刺能调节、异常刺激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紧张度,导致其平衡失调,从而改善痉挛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MAS评分、FIM评分及直腿抬高角、内收肌角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治疗、巴氯芬口服治疗、调跷通督益髓法针刺3种方法联合,能发挥协同作用,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提高肌力,恢复关节活动度。
痉挛为SCI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导致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影响肌群[14-15]。本研究对SCI合并痉挛患者H反射潜伏时、F波潜伏时、Hmax/Mmax进行分析后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降低幅度更为显著。Hmax可反映被募集的α运动神经元总量,但因M波对H波的影响较大,故Hmax/Mmax更能直观地反映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有研究[16]指出,肌力增加有助于改善步态参数。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步速、步频、步长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提示,康复、巴氯芬口服联合调跷通督益髓法针刺治疗SCI合并痉挛患者,可有效改善肌力,促进步态恢复。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BI评分优于对照组,表明,该治疗方案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康复、口服巴氯芬联合调跷通督益髓法针刺治疗SCI合并痉挛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步态参数及肌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