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蔚旸 刘晶 何兴
摘 要:从1921年至1930年历时10年的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逐步成长、成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大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斗争史中探索和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主要集中表现在宗旨思想、成立组织、强化理论、凝聚众力、开辟道路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百年党史;安源路矿;工人运动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1.063
在2021年2月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一部恢弘巨著,前可追溯到近代史中,后可一直不断更新。从学术意义上而言,《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给出了明确而细致的划分。其中,处于第一章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阶段中,“工农运动”可谓是中国共产党开辟属于自己革命战场的转折与开端。而在开展工农运动之初,“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和农民运动的初步开展”是开启革命征程的初探。正是在这次初探中,掀起了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的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高潮。而其中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最具代表性之一的革命运动,其显示出巨大的工人阶级的组织力量。并且,在这次工运高潮中,不同于其他工人运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从一场单次的、声势浩大的、成果显著的罢工,演变成了一段历时10年、起伏跌宕、特点鲜明、与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共存共生、与中国革命领袖命运紧密相关的革命实践探索。
之所以说这段10年历史是一段实践探索,是因为站在整个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宏观角度看待,它既取得了作为一个单个历史事件的辉煌成就,也与当时同时期的革命工作密切交融,更加对整个中共党史的后期走向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安源革命实践探索在中共党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反映出了中国革命运动对方向、道路、思想理论的正确性选择,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实践探索宗旨立场、组建队伍、思想理论、群众基础、斗争形式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
1 铸就为民初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所在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深重的苦难中挣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前景惨淡的社会中。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中国人民发起反抗,一批又一批爱国先驱为了民族进步事业前赴后继、不懈探索,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次又一次社会改革也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历史呼唤着真正能够带领中华民族走出苦难、推翻压迫、独立自主的领导者,这个任务光荣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肩上。“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在逐步的探索中,工人阶级的成长与思想的进一步成熟,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7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紧接着,在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我党的首个纲领,确定了我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并且明确指出要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主义的政权,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实行社会革命。这足以说明我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遵循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以统一无产阶级为革命战线的新型政党,其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自创办开始就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奋斗的实质,进一步表明人民立场是我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正是“一大”的召开,从思想层面上明确了“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紧接著,仅有50多人的共产党组织像一点点的星火,燃向劳苦大众的所在。1921年秋天,毛泽东选择了安源。之所以毛泽东会选择安源作为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地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当时江西没有成立地方党组织,而安源地处湘赣两省边界,自安源煤矿创办以来就修建了从株洲到萍乡的铁路,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毛泽东的实地调研提供了可能;二是安源有着大量的产业工人,并长期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工作艰苦、生活艰难,社会的客观条件进一步促使毛泽东选择安源;三是安源工人长期被剥削、压迫,自发组织了多次斗争,尽管都以失败告终,但在内心中植根下了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斗争意识,这种主观要求改变现状的精神坚定了毛泽东指导安源革命的信心。
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好比是一个新入世的“稚嫩的年轻人”,而1921年的安源却已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稚嫩的年轻人”之所以能够领导“沧桑的老人”,就在于这个“年轻人”秉持着为解救苍生、为拯救疾苦、为谋求幸福的初心使命——也是这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立场——为人民服务。可以说,正是这种超越当时社会状况、最接近民生期盼的宗旨立场,让长期处在黑暗中摸索光明的工人群众终于看到了希望的光芒,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安源扎下根来。
2 成立领导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工作的重要抓手
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长期执政的要求。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在确定了安源作为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地区之后,要如何开拓这片土地使之成为红色政权的据点,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首要做的就是组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指挥机关。其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决定“跟谁走”的方向指引,二是“指挥机关”决定领导力量的落地。
首先,要实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条件,就必须在安源成立地方党组织。1921年12月中旬,毛泽东把李立三带来了安源。他们访贫问苦,迫切地意识到要尽快在当地组建一个领导工人群众的组织,这个组织必须通过办实事来解除工人所受压迫与痛苦。随后,李立三遵照毛泽东指示,特别关注工人中的优秀分子,将其吸收发展为党、团员。终于在1921年底建立了由8名团员组成的团支部,这是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共青团组织。这些思想先进、要求进步的工人,在党组织的培养下迅速成长,于1922年2月,成立了由6人组成的中共安源路矿支部。这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由此,实现了第一个条件。
其次,要实现“指挥机关”这个条件,就必须在安源建立工人自己的团体,即工会组织。毛泽东在第二次来到安源的时候就提议要将路矿两局全体工人组成一个团体,但当时由于党的组织尚未建立起来,工会组织还得不到正确的领导,故往后推延。直至1922年2月党支部成立后,随即加紧筹建工会组织,毛泽东命其名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1922年5月1日,俱乐部遂宣告成立,安源工人阶级开始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舞台。由此,实现了第二个条件。
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指挥机关——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就意味着将路矿两局成千上万名工人群众团结了起来,好比把散沙凝结在了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同时,这股强大的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在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必将造成巨大的影响力。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就是党领导人民为了民族复兴而开展艰苦奋斗的历史。在不同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一步步向民族复兴的目标前进。
3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走进基层群众的思想武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在黑暗中艰难探索的中国带来了希望。一群思想先进、怀抱厚重爱国情怀的人们,主动拿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在中国的大地上,拼杀出了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思想理论的指导。
随着党组织的成立、俱乐部的建立,实实在在为工人谋利的团体形成了。接下来就是这个团体应该怎样为工人谋利益的问题了。而这个谋利益的过程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运动指导的光芒。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理论精髓指导革命实践。1922年9月大罢工前夕,毛泽东根据当时安源的具体形势——工人既缺乏收入来源又被资方强烈压迫,他认为,要想达到增加工作改良待遇的目的,就不能采取过激的行为——对矿厂进行全盘毁坏性的否定,而是要通过巧妙的办法——既保住工人的收入来源又震慑矿局做出整改来达到罢工的目的。在此形势下,毛泽东根据“哀兵必胜”的道理,提出了“哀而动人”的斗争策略:一方面组织工人群众开展集体罢工,不破坏重要的生产设备,而是通过破坏一些无关紧要的生产工具来制造声势;另一方面,向社会各界披露安源工人悲惨的生存状况,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与支持,达到孤立分化路矿当局的目的。这次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中创造的“绝无而仅有”的成功范例,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实践探索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次完美的胜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十年安源革命运动的最光辉灿烂的时刻。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思想指导安源革命运动的持续发展。1923年2月7日,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二七惨案”,许多的革命志士和工人运动先进者遭受到了迫害,刚刚掀起的工运高潮受到了挫伤。毛泽东随即4月份来到安源,在俱乐部工人代表大会上讲述了二七惨案的经过,进一步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工运形势,提出安源的工运发展要在守中进、在进中守,采取“弯弓待发”的策略:一是立取守势,加强防范,号召工人群众做好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斗争准备;二是勇于奋进,斗争到底,灵活巧妙地提出并不高的经济要求诱使矿局妥协。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安源工运持续发展,在全国工人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仍然做出了新的进展和胜利。而这条斗争策略正是适合当时安源工运实际情况的马克思主义的策略方针。
实践生动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已扎下了根,已经和中国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联。在202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拿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这一百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新局面。
4 凝聚群众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血肉联系是与生俱来的。我党从开创之日起,就是建立在中国工人运动的基础之上,这注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就必定与中国人民会建立起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
1922年2月,中共安源支部成立后,即加紧工人俱乐部的筹建工作。俱乐部对外宣称“联络感情、涵养德性、团结互助、共谋幸福”,而实际宗旨是“保护工人的利益,减除工人的压迫与痛苦”。选举俱乐部主任为李立三,副主任为朱少连。在1922年5月1日劳动节,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召开部员大会并游行示威,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向社会各界宣告俱乐部正式成立。在俱乐部成立初期,一部分工人们抱着观望的态度“考察”俱乐部的性质,而俱乐部也在思想上、生活上等多个方面对工人更加关心以表明自己的立场。大部分工人由此了解了俱乐部是为其谋求权力的机构,于是逐渐融合,加入到了俱乐部当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全国工团的联合、对于其他地方工团组织的壮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样,随着全国各地工团组织的抱团,逐渐掀起了工人革命的高潮,也反作用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使得工人们更加坚定地拥护俱乐部的地位。
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安源开展工作的深入,安源的群众无论是思想觉悟上还是内心情感上,都越来越向党组织靠拢。自俱乐部建立以来,以及工人消费合作社的创立,工人群众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广大劳苦大众的党,是为他们谋利造福的党,于是加入俱乐部和合作社的工人也逐渐多起来。在1922年9月大罢工爆发前,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员已达700余人,响应罢工的群众就达到了13000余名。与此同时,工人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1924年12月,安源率先响应中央号召,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党校,主要培养党的领导人才和优秀工人分子,从而一方面起到在革命工作中独当一面的领导作用,另一方面吸纳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队伍中扩充力量。因此,在1924年底,全国党员人数仅为994人时,安源地方的党员人数就有220多人,占了全国党员总数的五分之一,成为了当时产业工人成分最为集中、党员人数最多的地方党组织。
安源为革命军队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兵源。10年来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从幼年逐渐成长起来,安源的革命土壤也逐渐肥沃,安源工人长期在革命思想教育和革命斗争实践中更加成熟。在大革命失败后,安源的党组织几经破坏又重新恢复,安源工人却始终追随着党义无反顾参加革命。1930年,工农红军三次到安源扩军。第一次,1930年5月,黄公略率红六军到安源,吸收了近千人参加红军,其中有八九百人就是安源的工人;第二次,1930年7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到安源,吸收了近1500多人参加红军;第三次,1930年10月,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到达安源,吸收了近千人参加红军,其中百多名工人后来组成了我军第一个工兵连、电话队。
共产党员正是在奋不顾身、前赴后继的战斗中,逐渐成为群众最亲密的战友和同志,这也建立起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如一日的信赖和支持。特别是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凝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5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实践探索的伟大成果
1927年的中国处于民国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失败。接受了失败教训的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八七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毛泽东非常深刻地认识到,当时中国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是仅仅依靠发动农民或工人单方面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而且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化的作战素养培训是很难与敌人抗衡的。所以,革命需要军事力量的支持。于是在9月初,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派员,第七次来到了革命基础较好的安源。
毛泽东在弟弟毛泽民的护送下,深夜抵达安源,他一宿未眠,第二天立即召开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会议讨论了秋收起义军事力量的部署以及暴动的时间等,对整个秋收起义计划做了详密的部署,如成立了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和安源行动委员会,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决定将驻修水、安源、铜鼓的革命武装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由毛泽东担任;提出了“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萍、安,使敌人断绝我们的退路”,其中的“萍、安”指的就是萍乡、安源……
秋收起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开始。也正是以秋收起义为起点,之后毛泽东带领起义军转移到了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全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从而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经过秋收起义斗争的磨炼,中国共产党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中国革命运动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的,抱着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的伟大目标,凝聚起义无反顾、团结齐心、勇于斗争、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革命运动。这一革命运动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相结合,独创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人运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许多优秀的工人干部在党的召唤下,把安源工运的革命火种和成功经验,随着革命队伍的壮大而传播到祖国的四面八方。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内容,而且极大地促进了马列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简史[M].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2.
[2]黄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史新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
[3]黄爱国.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11.
[4]杨桂香.安源精神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11.
[5]刘善文.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6]安源路礦工人运动(上、下)[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