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劳动观的核心要义

2023-06-28 08:38:25闫丹阳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解放本质劳动

闫丹阳

摘 要: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形成人类特殊类本质的根据。然而,如此重要的基本范畴,却是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才被重视和规定的。马克思以“劳动”为线索,确定了劳动这一人类本质,在哲学与经济学的双重视域下,寻找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问题的现实根源,为实现全人类解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引。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现实中的劳动问题层出不穷,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必须时刻重视对马克思劳动观的继承、发展和应用,不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观的认识,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劳动;本质;价值;解放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1.029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过程改变的不仅是客体,还有作为实践主体的人,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實践的过程也就是历史演进的过程。“哲学上的许多争论,特别是认识论中的分歧之所以出现,就在于忽略了实践,忽略了改变世界这个根本。”因此,要想确立科学的哲学思想,必须树立正确的实践概念。马克思以从事劳动实践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成功完成了对旧哲学的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劳动是这两大发现的基石,故劳动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实基础,成为确保马克思思想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关键。马克思思想的伟大和深刻之处就在于其关注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而非先验地制造一些带有阶级差异性、普遍性的观念和理论,这些观念和理论不仅不能使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得以真正的理解,反而会成为人类寻求自身价值和意义的根本障碍。马克思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思想,以劳动为核心,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推翻了各种拜物教理论,为劳动者乃至全人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和实践导向。只有真正认识和把握劳动的本质内涵,才能打破资本主义魔咒,走向自由。

1 马克思劳动观的核心要义

1.1 劳动是人本质的核心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都认为人的本质是先于社会存在,外在于社会存在的东西。这一观点,在黑格尔那里尤为明显,他把绝对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绝对精神是先于一切的东西。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启示下,把人确立为哲学的主体,但又不同于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马克思的哲学的研究起点是处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现实的人,进而发现了人的本质的核心——劳动。

“人的本质在人的现实活动即人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活动过程中显现”,劳动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它既是人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也是使人类生活具有社会性的活动。人既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对人的本质的核心的考察,必然也要去到这两方面中去寻找。

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通过劳动逐渐完善着四肢,形成自我意识,发展出人类语言,彻底同无意识的动物相区别,完成了同自然界的分化。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必须同自然界始终保持物质交换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而劳动就是人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手段。因此,人类首先进行的活动就是在意识的指导下,对自然界进行有目的的改造,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中介,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还给予了人类生存的钥匙。但人类劳动不能为所欲为,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关乎着人类的生存状况,对自然界的改造要在符合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人类只能站在自然之中,而不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

同时,人还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劳动中发展出自我意识,形成思想,并逐渐建立起沟通和联系,进而形成交往关系,由此创造出了人类社会。任何人都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不存在脱离社会的人,每个人同社会都是密切联结在一起的。人是从自我意识中生出对个人的看法的,特别是对自我的看法,而一旦人通过劳动满足了自身和他人的需求时,从中感受到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是一种社会性的体现。任何人都不能通过自我劳动来满足全部需要,必须要通过交往交换劳动成果,建立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也正是在这种交往和劳动过程中,每个人都相互联系在一起,进而发展出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其它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劳动则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不论是人的起源、发展,还是人生存的需要和价值的满足,劳动都是核心,没有了劳动,一切都会失去存在的根源。

1.2 占有表现为了异化和外化

在以唯物主义为哲学概念的资本主义社会,以物质的财富积累为目的,统治者把劳动看成创造财富的工具,与劳动有关的物质条件都成了获利的依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就这种反人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出过论述,工人“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马克思为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统治,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对劳动的异化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

劳动本应是人类获得自由、走向解放的途径,却在以物质利益为价值旨归的社会,越来越成为压抑人性、束缚人身的工具,劳动本应是体现劳动者自由自主的活动,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却成为了被迫的行为。参与劳动的物质条件是劳动者发现、改造和创造的,劳动成果也本应被劳动者所有,但在以财富为纲的社会,不劳动的资本家却拥有财富,劳动者却忍受着持续的贫穷与压迫。资本家一面贬低劳动,一面享受着劳动带来的成果,劳动者则在异化状态下,消极被动地进行劳动,不仅感受不到幸福和满足,却满是压迫和剥夺。人是在劳动中形成的自我意识,形成区别于动物的自由且有意志的类本质,但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的异化,逐渐使劳动者同类本质相异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人与人的异化,所有人都处在异化中。“异化劳动”这一术语虽然在马克思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之后就鲜有出现,但不代表抛弃了这一思想内核,而是寻找到了更加贴合经济事实的现实表述。剩余价值理论用事实的逻辑展现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是科学意义上的异化劳动。

劳动者作为劳动的主体,虽然在人类历史上经常受到统治阶级的轻视和压迫,但是在他们身上掌握着强有力的生产力,并体现着人的本质的核心,是最富有生命力和革命性的阶级。有压迫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有反抗,劳动终究会演变成为变革的势力,到那时,劳动者就会揭竿而起,彰显劳动者的主体地位。马克思劳动观作为维护劳动阶级利益的理论,其目的就是带领劳动者克服劳动异化,承担起实现全人类自由解放的历史使命。

1.3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为了实现由哲学到经济学的转向,马克思用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究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关系,由此,马克思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破解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寻找到了实现自由解放的现实力量和方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劳动者的经济观,是以劳动者为主体,为劳动者确立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的,因而是科学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谈论的价值并不是物质财富的简单堆砌,而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劳动一方面作为各种形式的具体劳动,生产出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另一方面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主体是人,是劳动者,不是资本,更不是资本家。并且商品只有在交换中才能展现出价值,而商品之所以能夠拿来交换,是因为它具有有用性,即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价值量的大小并不由使用价值决定,而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因此,衡量价值量大小的劳动时间不能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是由劳动创造并决定的。

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否认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但如果没有人类的劳动参与其中,它们只会是一堆没用的东西,直至腐朽失灵,只有人类劳动是具有主动性的因素。劳动者和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共同构成物质财富的源泉,但价值的源泉只有一个,那便是劳动者的活劳动,不劳而获的资本家对劳动阶级的剥削也就一览无遗了。劳动阶级是受剥削和压迫最深的阶级,也是具有生产力的先进阶级,因此,劳动者必须联合起来,获得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推翻剥削制度。

1.4 消灭私有制、实现劳动者的自由联合

《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私人所有制是那种建筑在阶级对抗上面,即建筑在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上面的生产和产品占有方式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用一句话表示出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消灭私有制的理论,无产阶级的革命目的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私有制的出现伴随着阶级和剥削,是劳动发展的结果,最终也必然会伴随着劳动的演进而消失。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私有制,使资本家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劳动者被迫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实现同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力由此成为了商品,为资本家剥夺剩余价值提供了可能,也使一切剥削有了可循之处。因此,要想彻底从资本家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必须消灭私有制。但是我们在了解私有制必将消灭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消灭私有制是不可能立刻实现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继续发挥它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私有制的消灭,要待社会上的物质生产资料极大丰富,为私有制的退场奠定了足够的物质基础时,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到那时,劳动者们没有了私有制的束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也就成为了真正自由的人。一旦人们没有了物质利益的束缚,就会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越来越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 必须重视对马克思劳动观的继承和发展

劳动者拼命劳作却处在水深火热中,马克思直指问题的关键,从劳动这一核心概念出发,规定了人的本质,将劳动者确立为社会主体,提出创造物质财富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人生存和走向自由的手段。马克思的整个哲学理论都是围绕劳动阐发的,劳动是贯穿马克思哲学的一条线索。

在当今以物质利益为发展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竭力探索地球的物质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能源危机。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制度中固有的矛盾引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仍然是威胁全球经济的因素。他们一边对物质财富进行肆无忌惮的追求和占有,一边阻碍着人性的自由发展。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由是以资本为主的国家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忽视劳动是人本质的核心,把劳动者仅仅看作是可以随时抛弃的生产工具,把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接受到马克思思想洗礼的李大钊和陈独秀对着被欺压、被剥削的中国难民发誓要为“生民立命”,进而创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国各个时期领导人始终贯彻着这一初心和使命,心怀劳动人民,从毛泽东的“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到习近平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无不展现着党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重视。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生活上的长期安逸,使人们逐渐出现好逸恶劳、轻视劳动的行为,尤其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岗位越来越不受到重视。随着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劳动作为生产力的核心,更应树立科学劳动观,把劳动摆在正确的方位,坚持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全社会营造出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风气,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论是更正错误的劳动行为还是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求发挥好马克思劳动观的引领作用。在积极推进马克思劳动观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让人们意识到,劳动者是真正从事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物质资料“活起来”的主体,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必须要把劳动者摆在历史主体的位置,致力于实现劳动者幸福,让科学理论为我国解决现实发展难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旨归。

不论是劳动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还是破解资本主义的魔咒,亦或是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劳动问题,都需要重视对马克思劳动观的继承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劳动群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刘永佶.劳动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45.

[3]冯美晓.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化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J].求知,2022,(11):5961.

[4]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5]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8(1):48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

猜你喜欢
解放本质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