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仙
摘 要:课程思政的目的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一个持续性的项目,周期长、效果隐滞。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上、体制上的一些问题。找出问题根源,将存在的问题一一破解。本文主要从课程思政执行主体教师、学生、院系、学校几个角度来找到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重点从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内驱力、修定人才培养方法、建立保障制度、量化评价体系等方面解决问题,为课程思政有效实施保驾护航。
关键词:课程思政;认识问题;保障体系;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4.074
进入新时代,在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引领下,我国思政教育工作都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近几年更是相继提出思政教育改革方案,提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双管齐下的重要战略措施。但是,课程思政还不健全,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的一定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相互协调,必须正视问题的存在,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正真创新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发展。
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体系上存在问题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通知,“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注重学科德育、课程思政。”2016年12月7日-8日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这些指导性或探索性的意见只是给课程思政一个广义的范围,实际在执行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情况导致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一是专业课思政点到底有哪些,到底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二是专业课思政点如何与思政课程相协调统一,不至于专业课涉及过多的思政内容;三是如何能在非思政课程中将思政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得到认同。四是课程思政的制度保障和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并没有广泛组织课程思政方面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研讨,也没有制订和出台有关课程思政的指导性细则,基本处于放手给院系、专业教师“各自为战”的状态。这导致课程思政改革组织力度不够,权责不明,考核体系缺失。
1.2 执行主体认识上存在误区
首先,从课程思政执行者之一专业教师的角度来说: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存在误区,狭隘地将课程思政理解为在自己所讲授的课程中,“凭空”或“强行”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没有有效挖掘并运用本门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
其次,专业课程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教师大多是在传统教育理念下逐步成长并走进高校课堂、走上讲台,普遍认为只要将专业知识讲解传授给学生,上好自己50分钟的课程,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辅导员老师、思政干部的事情,和自己关系不大,所以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强行加入思政元素现象,使得自身获得感较低,无法激发授课热情。
最后,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因为整体评价和监督体系的拨缺乏,部分管理者本身也是教师,也存在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因此,有部分管理者存在走过场,应付了事的思想,进而会影响整个部门的执行力。
2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1 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解不够深刻
当前高校对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宣传解读、贯彻落实的力度和深度不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基本认识”远没有在广大专业教师队伍中深入人心。部分专业教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还存在模糊的认知,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2.2 没有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实质内涵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种课程教学理念,当前很多专业教师没有理解和抓住其核心是,深入挖掘提炼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不同的。
有的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功能是隐性的,有的是显性的;有的课程思政元素和功能多一些,可能每个章节都可以有效挖掘,甚至围绕某一句话就可以展开。有的课程就相对少一些,可能若干个章节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功能相近或者相似。专业教师在挖掘和运用时,应当结合课程特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灵活掌握。
3 相应解决对策
3.1 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业务素养
“课程思政”执行主体是专业任课教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执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讲授。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不断充电,自我升华。
首先,教师要能深刻把握课程思政中“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战略任务实施过程中又一重大举措,教师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能真正吃透课程思政的内涵,才能在实施过程中作到春風化雨。当前有部分教师理论素养不高,本身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把握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授课过程中难免出现与时代脱节的情况,不能给学生带来认同感,取而代之的是排斥和抵触,课堂情感目标很难实现。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创新方法,灵活应对。比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讨论或作业,让同学们认识到团结协作。还可以实地走访的、历史演绎式的等。但是不能忽略,不断更新技能是为了能更好地驾驭课程,使大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情感积淀、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力、科技兴国小到生活习惯,文明养成等,都能成为课程思政内容。
3.2 基层院系积极修正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对课程思政的管理建设提出较为全面的指导意见,从学校到院系,从院系到专业,再到教师个人都有基本的政策性的要求。主旨在于要求各部门协调共进内共同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
作为课程思政执行的基层核心部门,院系对人才培养方案要及时修定,把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综合以下要素: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向导,二是以专业特色为定位,三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不同种类课程为基线,将德育培养以辅线的形式加入专业课程当中。明确定位不同类课侧重点要有不同。公共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技能课、实习课等之间的思政元素既要有区别又要有联系。比如大学生入学初期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主,那么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写入宏观性的德育目标,比如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等,帮助学生树立或巩固正确的价值取向;二年级、三年级以专业课程为主,则可以把课程思政侧重点放在科学精神、刻苦努力、习惯培养、求真务实、对等具体性方面;面临毕业时,可以将法治意识、艰苦创业、服务社会等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思政元素作为重点。另外课程思考核评价体系也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真正体现全过程育人。
3.3 学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保障体系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持续性工作,学校作为这项工作的一级执行人,要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注意覆盖面和系统性。要注重课程思政实施的条件保障,同时也要做好评价机制的牵头工作。
首先,要有制度保障。学校要加强政策协调配套,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并以校发文的形式公开印发,从制度上保障课程思政实施的可能行性和持续性,并指导各组党政机关、行政处室、教辅机构给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提供可行性的保障。指导各院系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特色制定符合本院系的制度保障体系。
其次,组织保障是关键。“确保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实现,就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党领导与支持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领导组汇同其他各级领导干部,积极走进课堂,走上讲台,加强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充分了解教师授课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教师克服困难,顺利开展工作。
最后,财政经费保障是后盾。加强政策协调配套,配合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统筹资金,专款专用,支持院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大老师培训力度,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类课程的示范项目,“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打造精品示范课程。
3.4 校院两级共同完善課程思政评价机制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实施课程思政终极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人才培养效果才是课程思政实施的第一评价标准,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严格把控质量,随时注重教学效果的反馈。要完善评价体系,校院两级都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成立以主要领导人为组长的督导组或评价小组。小组组成人员要合理,既要有校院领导人员、校外专家、职能处室代表也要有一线教师和学生代表。从多个渠道、多个途径进行督导和评价,并即时反馈。第二,注重过程性评价。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评价中不能唯成绩、唯资历、唯奖项,要注重过程性评价。看方法、看内容、看授课过程、听感想、听建议、听反馈。第三,特别注重学生的反馈,选取不固定代表,召开学生座谈会、填写评价表,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抓住学生兴趣点,适时更新授课内容,调整授课方法,确保项目实施的效果。第四,量化评价指标。“以师生互评、教师互评、专家评定各占一定比例,以学科知识与思想、价值观教育共同作为考评指标。”
总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树人,为人类后继发展服务,为文明传承服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家国情怀,到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是一脉相承,为全面贯彻党中央的相关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就要不断开创新的方式、树立新的理念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将思政类课程和课程里的思政元素融合,探索更适应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合理模式,挖掘深层次的精神和内涵,真正做到“三全育人”。
参考文献
[1]季伟峰.教育哲学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2,(08):3335.
[2]胡亚楠.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个案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21:1.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
[4]刘露.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9:39.
[5]成桂英,王继平.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原则和关注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9,(01):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