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虫草之路研究(1930-1990)

2023-06-28 06:49:28仁青卓嘎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2期

仁青卓嘎

摘 要:人类生活在拥有不同自然资源的环境之中,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产品各有不同,从而以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基础形成了地域文化。虫草作为地域性商品,决定了该商品的特需性。以虫草为经济基础,形成了从点到面的商贸路线。因而把虫草的生产地与消费区联系在一起,实现了蟲草贸易全球化。

有关虫草的学术研究上,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虫草的药物价值和经济价值,采集虫草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主。但是研究西藏那曲市国内外虫草贸易路线方面,却显得陌生与生疏。未有人详细研究以虫草为媒介,形成的虫草贸易与商贸路线。

对于西藏那曲市,围绕着虫草独特的自然资源,产生了采挖虫草地方性文化、虫草贸易。因此,本文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了,西藏那曲市虫草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第三章着重介绍了西藏那曲市与国内外在1930-1990年之间虫草贸易及贸易路线形成过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历史信息和物质依据,故具有历史和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虫草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2.016

1 那曲市自然地理环境

1.1 那曲市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扎根的地理基础,是区域文化形成的摇篮。自然地理条件与交通、政治、军事、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就了历史的辉煌。因此研究一个区域的生产活动、文化习俗、政治制度、有必要首先了解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

那曲地区地处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中部属高原丘陵地形,多山,但坡度较为平缓,大多数山呈浑圆状。西北部海拔较高,由于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分支山脉或余脉,山峰较多,地势险峻,高差显著,海拔高度均在5500米以上。

西藏那曲东部属高原山地,海拔在3800~4500米之间,平均海拔约4100米,地势呈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状,海拔逐渐降低。该地区西部海拔4400多米,多低山丘陵;东部海拔3800多米,多高山峻岭。西藏那曲南部属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峡谷交汇地带。在邻近林芝市的地方,海拔高度急剧下降,海拔仅有3000米左右,分布有较大块的谷地平原。

那曲地区西部属于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东南部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地区。海拔较高,热量不足,气候严寒干旱,是典型的亚寒带气候区。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天气,年平均气温为-0.9℃至-3.3℃,年相对湿度为48%-51%,年均降雨量仅在100~200毫米之间,年日照时数为2852.6~2881.7小时,全年气候干冷。

在西藏那曲土壤类型主要为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地带、高山寒漠土地带。“藏北地区的东部的土壤类型为草毡土,西部与北部边缘为沙嘎土和高山漠土”。在土壤区域的划分上,那曲西部属藏北高山草原土壤区,东部则属藏东高山草甸土壤区。西藏那曲东部地区的土质类型更利于虫草生长。

2 那曲市人文地理环境

2.1 那曲市人文地理环境

2.1.1 虫草文化

从历史民俗地理角度讲,人们采用何种生活方式,固然取决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的综合影响,但也同时受制于其具体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

冬虫夏草虽然药物价值大,但在早期,人们认为虫草是山神的作物,通常是代表着雄性。将虫草带到家中成为禁忌。认为采挖虫草会激怒山神,导致打雷或下冰雹。当地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抱有一种怀疑和敬畏感。

随着改革开放,虫草的药物价值逐渐被人熟识及食用者逐渐增多,促进了虫草贸易,人们开始采挖虫草为生。据《索县民俗文化》记载;“在1966年人们正式开始挖虫草,那时期虫草数量很多,价格低。每人在一天内能挖个四千左右虫草。在人民公社时期,一斤虫草能卖六块左右。在人民公社过后,虫草的价格有所提升,在当时一斤虫草能换一个牦牛”。

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人的言行和要求。文化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和方式。在农历五月期间恰好是藏历的四月,藏历的萨嘎达瓦节与虫草季不谋而合。在藏历整个四月,其他藏区念经积德的时期,但西藏那曲东三县(比如、巴青、索县)来说,是正式采挖虫草的时期。藏历四月十五日被认为是释迦牟尼的诞生日,所以当本月的十五日,人们不去山上挖虫草。

以上可以看出,文化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于生计与信仰之间存在着冲突,宗教信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采挖虫草过程当中,宗教信仰对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受到了一定影响。

因此,采挖虫草这一地理性运动为基础,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文化、区域政策、空间差异性。人们采用何种生活方式,固然取决于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但同时也受制于其具体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制约的历史。

2.1.2 商业文化

西藏那曲处于卫藏与康巴地区的结合部,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该地区是古代茶马古道北路的必经之路,拥有悠久的商业文化传统。该地西部属于游牧文化,东部属于半农半牧文化,故产生了特殊的藏北贸易网络系统。

每年秋冬季节,西部地区牧民向东南部地区农民销售盐、酥油、肉等一些土畜产品。农民向牧民销售,茶、粮食、青稞等日用品。这一贸易叫做“盐粮交易”。促进了农牧民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农牧民向商人提供羊毛、牛皮、贝母、虫草、人参果等土特产品。其中官商向牧民收购的大宗产品是羊毛,羊毛是那曲地区乃至西藏对外贸易当中重要输出的物品之一。据《藏北牧民——那曲社会历史调查》记载,羊毛的收购基本上是官商和大私商垄断。商人向农牧民销售茶、糖类、手电筒、香烟等日用物品。

牧民与商人之间的贸易活动,是藏北牧区经济地带与藏东农区经济地带相结合,以该地商人集团为中介,将藏北经济地带与国内外市场相互促进,进一步扩大了藏北的对外贸易网络,共同形成了藏北经济共同体。

3 那曲市与国内外虫草贸易

3.1 那曲市与国内虫草贸易

自古以来,一个地域性物品打破国家、民族、语言等界限,拉近了民族之间的距离,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商品的地域性、独特性、差异性,决定了该商品特需性。对于虫草的贸易,形成了从点到面到虫草贸易全球化的新格局。

西藏那曲市是西藏虫草主产区,西藏的60%~70%的虫草均来源于此地。在青藏高原的虫草产量中,那曲虫草产量高达80%,是西藏虫草核心分布区域。故在西藏与国内各省虫草贸易中,必然包含那曲市的虫草贸易。那曲市与国内虫草贸易根据口述史料得知:

罗丹,男、 85岁、来自西藏那曲索县:“当我在十四五岁左右,那时候有各地的商人来这边收集土特产品。一定数量的虫草捆绑在一起放入麻袋中,再把这一麻袋虫草放在皮袋里,当时虫草基本上有6驮牦牛背量。当时贝母和虫草价格高一点,都卖到康定、四川、雅安、阿墩子等地。把羊毛和麝香大多销往印度。”

根据以上的口述史料得知,虫草销往四川、康定、重庆、丽江、阿墩子等地区,与内地茶以物易物。在《西藏社会经济统计年鉴》记载:1975-1989年西藏那曲中药材调往区外的情况如下。

虽然,那曲中药材调往区外的地址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西藏文史资料选辑》记载:1963-1981年,我区共提供出口货源1.47亿元,主要的出口商品有山羊绒、麝香、虫草、贝母等产品。1985年,为适应远洋贸易的新形式,外贸机构也随之扩大。现有自治区对外贸易公司,在北京、天津、深圳、珠海设立了分支机构,在上海,汕头和香港,加德满都将设立贸易机构。据《西藏巨商邦达昌的心衰与功过》记载:当时邦达昌的生意除在康藏地区以外已经做到了成都、重庆、昆明、天津、上海、印度、日本乃至欧美。邦达昌每年从昌都、藏北等地收购羊毛14万公斤销往印度,羊毛之外邦达昌还经营范围广泛的其他商品如经亚东出口食盐、硼砂、牛毛皮张、麝香、虫草、贝母和其他药材等。

根据《四川近代贸易史料》记载:产于西藏高原的虫草集中于打箭炉转运至雅安,再运重庆,本省只内销一部分,大多运销省外和南洋一带。1931年至1933年从重庆出口的虫草为7082斤。

西藏那曲与国内多个省份存在虫草贸易往来。藏区的富商大贾如:邦达昌、桑多昌等商帮发挥着重大作用,他们把西藏地方的土特產品麝香、虫草、牛尾、羊毛、贝母等销售到区外,把内地的茶叶、瓷器、香烟、手电筒等日用品等卖到西藏各地,是西藏与国内外商贸往来的重要媒介和纽带。由此得知,西藏那曲虫草在国内主要销售地是四川、康定、雅安、阿墩子(云南德钦)、重庆、昆明、天津、北京、上海、福建、汕头、深圳、珠海、香港等地区。

3.2 那曲市与国外虫草贸易

西藏那曲市与国外虫草贸易,据《西藏社会经济统计年鉴》记载:西藏那曲外贸部门进口总额为200万元,出口创汇427万美元,每年对尼(尼泊尔)贸易44万美元,出口羊毛1248吨,虫草2000公斤。《西藏社会经济统计年鉴》1984-1989年西藏那曲出口商品收购情况为如下。

虽然,西藏那曲虫草出口地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根据《西藏经济简史》(下)记载;西藏出口的药材(虫草、麝香、黄连)等商品由历史上的印度,尼泊尔扩大到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英国、瑞士、美国等10个发达地区。

从而得知,早期西藏那曲与国外虫草贸易是邻国之间的交易,主要国家有尼泊尔、印度、不丹、缅甸、锡金、新加坡和南洋一带。后期从邻国贸易逐渐扩大到远洋贸易,主要出口国有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英国、瑞士、美国等10多个发达地区。

虫草贸易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流空间格局和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从邻国贸易扩大到远洋贸易,促进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交往、交流,最终形成了虫草贸易的全球化。

笔者在研究西藏那曲与国内外虫草贸易时发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着一定的实践逻辑:以经济交往为基础,以文化交流为引力,以社会交融为推力,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将各民族紧密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4 结语

以虫草贸易为基础形成的虫草之路是青藏高原与中原地区乃至国外各地区在经济交往中形成的商品贸易通道。这些通道织成一张繁密的大网,将青藏高原与国内外地区连在一起,展示了各民族共同书写中华历史、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动画卷。

虫草之路富有道路地域性特征。在虫草之路的许多城镇上有,藏、汉、回等多个民族在虫草交易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共同交会,互相吸收,出现了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局面。虫草之路的发展,事实上这条道路是各个民族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和纽带。

总之,虫草之路是以地理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集于一身之道。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乡村振兴之道;是民族融合、是团结之路;是对外开放之路。虫草之路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多重文化价值的局面,在构建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上,富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重要之道。

参考文献

[1]多杰才旦江村罗布主编.西藏经济简史[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2212.

[2]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编.西藏社会经济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10(第1版).

[3]游时敏.四川近代贸易史料[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4]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M].西藏军区印刷厂印刷,199002.

[5]格勒,刘一民,张建世,等.藏北牧民——西藏那曲地区社会历史调查[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12(第2版).

[6]索县民委编著.索县民俗文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03(第1版).

[7]班觉,顿珠拉杰.走进那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11.

[8]张忠.西藏巨商邦达昌的心衰与功过[J].贵州民族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