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角:中医学
讲述人:白雪
适合人群: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同学
古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今有肩负使命的中医人,在抗擊疫情的一线上以身涉险。中医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值得我们传承的国粹。
中医学四大基础
无论将来在临床从事哪一科,“中基”“中诊”“中药”“方剂”这四门课程都是必学的。
“中基”全称是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最经典的阴阳五行、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经络及养生等知识。是不是有点耳熟?对!你常听到的一些药品的广告词,比如健脾祛湿、滋阴补肾、养血安神……都是源于中医基础理论。所以学好“中基”,可以更好地判断药品的性能和作用。
“中诊”即中医诊断学,是临床必备技能。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疾病。古时神医能望而知病——扁鹊到齐国,见蔡桓公气色不好,便说:“你有病在肤表,如不快治,就会加重。”蔡桓公听了不以为然,还讽刺了扁鹊一番。扁鹊多次规劝蔡桓公治病均遭拒绝,等到第四次见蔡桓公时,他一眼就看出蔡桓公已经无救。最后蔡桓公因误了治病时机,不久就离世了。今天中医能通过“望闻问切”,辅以先进的医疗设备,更加科学地诊治疾病,更有效地治病救人。
“中药”即中药学,主要讲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炮制及其所能治疗疾病的范围。比如通过这门课,我知道了大黄是泻下的药,但用酒炮制过后就能引药上行,清上焦邪热,一药多用。不过那么多中药名我们平常怎么背诵呢?我们会自己编一些歌诀,反复吟诵,久而久之就熟记于心了。
“方剂”即方剂学,主要教我们运筹帷幄、开方用药。学到这里我们就开始有点自信了,可以回家给家人开一些小方子练练手。这门课要背诵的内容很多,而我们学院有一本方剂歌诀,我们会根据自己的习惯,适当改编,更快地记诵。
学中医就是摸摸脉、开开方?
你以为学中医就是摸摸脉、开开方,以后当个坐堂医?不是的。今天的中医学学子中医西医两手都要抓。解剖、病理、生理、生化、西诊要样样精通,要不然你连病人的病历和化验单都看不懂。所以,中医学学子也逃不过解剖课。在解剖实验室里,福尔马林的气味会让你一个不小心就泪流满面。病理课着实枯燥无味,想当年英俊帅气的病理学老师也没能阻止我在课上与周公相会,直接后果就是我在晚自习时疯狂抄笔记,进入病理学自学模式。“生理、生化必有一挂”,这两门课程难学是公认的。在课堂上,老师讲完一遍知识点后常常问大家“听懂了吗”,我们几乎都摇头。没办法,我们只能一遍一遍地复习巩固,进行“洗脑式”记忆。
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学中医需要长期投资,如今,硕士研究生学历才是各大医院的敲门砖,如果将来想进三甲医院,不读个博士基本上很难。所以当别的专业的同龄人在疯玩时,中医学学子还惨兮兮地坐在自习室里学习;当别的专业的同龄人已经开始工作挣钱时,中医学学子还在给老师带病人、写病历、做实验。因此,学中医除了要有一颗坚定的心,还要有强大的经济支持。
最后,作为一名中医人,我想向孜孜不倦学习,甚至用生命来总结经验的中医前辈们致敬;向大义凛然奔赴医疗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致敬;向知晓这一切艰难,仍立志学习中医,准备悬壶济世的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