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涛 刘庆港
摘要: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型铸了别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精神脉络,中国精神也成为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中30多年来有关中国精神研究的文献,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相关文献发文量、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时区图谱、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四个角度,分析中国精神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趋势。据期刊以及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发文量分布趋势图显示,中国精神的研究热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目前的研究正处于不断创新的阶段。据关键词聚类图谱显示,中国精神研究的重点是挖掘中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底蕴,探究中国精神的内涵与特质,并关注中国精神涵育重点人群的理路与路径。据关键词时区图谱显示,30多年来,中国精神研究经历了1990—2000年的奠基阶段、2000—2010年的稳步发展阶段以及2010—2022年的深化研究阶段。另据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显示,未来的中国精神研究仍需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勾画中国精神的谱系蓝图,探索
传承与弘扬中国精神的机制与路径。
关键词: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革命精神;可视化图谱
中图分类号:G122;D64;G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23)02-0094-11
“精神”一词最早见于《礼记·聘义》:“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其意为天地万物之灵气,后来延伸至人的“精气”与“元神”,特指人的思维、意识、观念等。而将“中国”与“精神”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则始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觉醒。近代启蒙思想家们在改造国民性与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精神的初始概念。其中,辜鸿铭提出“中国人的精神”,认为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国人心灵、性情、感情综合体”,赋予了中国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本性。[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伴随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萌生自己的民族主义观念和国家精神,开始了中国精神的历史建构。[2]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将中国精神具象化为具有时代意义的冠以特殊地名、特殊群体、特殊事件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如“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中国精神的研究呈现出纵深化和专门化的趋势,尤其是自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精神”概念以来,国内学界对中国精神的研究衍生出许多新的增长点,包括对中国精神的专门阐释、中国精神的体系建构和中国精神的现实关照。本文基于CiteSpace这一科学计量软件,从中国精神研究的文献发文量、关键词聚类图谱与关键词时区图谱三方面解读我国30多年来中国精神研究的现状,并参照时间线图谱对我国未来中国精神研究趋势作出预测。
一、数据选取与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的一款应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动态和新趋势的文献计量软件。通过软件中的关键词聚类与时区分析功能,可将特定的研究热点与时间变化以图片形式直观地反映出来,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研究走向。
(一)数据选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精神”蕴含着两类精神:一是贯穿中华民族始终的“民族精神”,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思想特质;二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时代精神”,它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为代表,始终是我们党风雨无阻、高歌猛进的精神动力。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作为数据来源,输入的高级检索式为“主题=中国精神+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革命精神”,检索范围为至少包含“中国精神”“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其中一项主题的文献,文献语类设置为中文。本文检索截止时间为2022年6月。用于研究中国精神相关文献发文量的文献主要有两类:一是期刊文献。检索时间区间为1990—2022年,共检索出有效文献48 775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有效文献分别为5 143篇、7 745篇。①二是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由于硕士、博士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学位论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最早出现时间为1997年,因此检索时间设置为1997—2022年,共检索出有效文献6 964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1 130篇。
为了提高文献的可参考性,用于中国精神研究分析的聚类分析、时区分析的文献为CSSCI期刊以及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且用于时区分析、聚类分析的文献会经过进一步人工筛查,去除与本研究主题关联性不强的文献,共获得CSSCI期刊有效文献4 289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文献1 520篇,共计5 809篇。当然,本文所涉及中国精神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并非直接冠以“中国精神”的论文,而是属于中国精神研究主题的论文。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从相关文献发文量、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时区分析三个方面梳理中国精神的研究现状,并以近10年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为参考,预测中国精神的未来研究趋势。在这里,“关键词聚类分析”是指CiteSpace软件将导入的文献的关键词按照其出现的频次以及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进行图像化展示,并将关键词按照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行分类的过程,从中可窥见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关键词时区分析”是指CiteSpace软件将关键词依照出现的先后顺序在年份区间图中排序,由此可发现每个时间段上学者們关注的热点话题。“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则是指CiteSpace软件在关键词聚类的基础上加入时间维度,从而呈现每个聚类内关键词出现的先后顺序,据此推测出相关问题的未来研究趋势。
本研究所使用的CiteSpace软件版本为5.7R5 64bit版。在对中国精神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时,其主要设置为:在时间分区(Time Slicing,即设置关键词分析的年份区间)中,关键词聚类分析和关键词时区分析的时间分区长度(Years Per Slice,即每次分析的时间间隔)设置为2,即每两年计算一次;在网络关联节点强度(Links,即计算关键词之间联系的相关设置)中,选择Cosine算法(即余弦算法,用于节点之间的路径计算,公式为
节点提取标准(Selection Criteria)的Top N(即每个时间区间中提取N个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献,N越大生成的网络越全面,软件默认值为30)选择为N=50,以提高节点的代表性;关键词聚类分析时,在网络剪裁功能(Pruning,在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较多的时候打开,让图谱看起来更加简洁)中,打开修剪切片网络(Pruning the Sliced Networks)功能,而在关键词时区分析以及共现分析时,则额外打开修剪合并网络(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功能,以对CiteSpace知识图谱进行精简优化。
二、中国精神研究回顾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精神研究文献的发文量、关键词聚类以及关键词时区,把握了中国精神相关研究的热度、重点领域以及30多年来相关研究的变化趋势,梳理了我国学术界中国精神研究的现状。
(一)中国精神研究文献发文量分析
通过统计梳理CNKI期刊、学位论文样本数据,分别绘制出期刊发文量分布趋势图(图1)和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发文量分布趋势图(图2)。
如图1所示,从期刊总发文量来看,以中国精神为主题的期刊文献发文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2002年的发轫阶段。此时期的发文量由1990年的253篇平缓增至2002年的830篇,说明此时期学者对于中国精神的研究开始起步,虽然研究文献量增长较为迟缓,但仍表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研究热度不断增加。第二个阶段是2002—2008年的快速增长阶段。此时期的期刊发文总量从2002年的830篇快速跃升至2008年的2 517篇,表明中国精神的相关研究力量在此时期得到了井喷式的增长,研究热度大增。第三个阶段是2008—2022年的稳定发展时期。此时期中国精神相关期刊发文量未见大幅增长,甚至2020年相较于2017年还出现了小幅下跌,但仍维持在年均2 000篇以上,中国精神研究仍是当今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
同时,本文借助多项式曲线预测模型(公式为y=1.349 7x4-41.983x3+414.96x2-1 195.5x+1 178.3)对期刊发文总量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得出的多项式R2值②为0.927 8,说明该预测曲线可信度很高。通过该预测曲线我们不难发现,未来三年中国精神的期刊发文量会经历小幅下降,说明该课题的研究可能会遇到阻力,需要学者加大研究力度,以实现该研究的开拓创新。
最后,从北大核心及CSSCI期刊的发文量来看,中国精神的北大核心及CSSCI期刊发文量波动与期刊总发文量的波动基本一致,同样经历了初期的缓慢增长、中期的集中爆发以及近几年的平稳发展阶段。同时, 北大核心及CSSCI期刊在期刊总发文量中的占比在经历了前15年的大幅波动之后,最终稳定在了25%左右,表明中国精神的核心研究力量已经形成且逐渐趋于稳定。
在图2中,从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总发文量来看,研究生群体对于中国精神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1997—2010年的快速增长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精神研究的相关学位论文由1997年的2篇快速跃升至2010年的340篇,中国精神逐渐成为研究生群体学位论文写作的热门话题。第二阶段是2012—2022年的稳定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精神的相关学位论文发文量保持在年均450篇以上,研究生群体对此话题仍保持较高的关注度。从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发文量的曲线预测模型(y=0.116 3x4-4.153 6x3+45.774x2-121.02x+86.821)来看,R2的值达到了0.986 8,表明此预测曲线的拟合优度很高,能够预测未来两年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发文量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且呈现出缓慢增长趋势。从博士学位论文的发文量来看,在1997—2016年期间,发文量总体上不断增长,从1997年的2篇增至2016年的78篇。但从2016—2022年,中国精神选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年发文量呈现下降趋势,博士学位论文占比从20%下降至15%左右。这表明,中国精神研究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是热门话题,但博士研究生群体的研究遇到了瓶颈,研究生群体需要对中国精神研究作进一步的挖掘。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打开软件寻找聚类按钮(Find Cluster,即软件通过关键词之间连接的紧密程度进行归类的开关)进行关键词初步聚类,并按ID显示功能(Show Clusters by IDs),剔除完全相同或意思十分接近的无效聚类,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图3),主要有#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民族精神、#2中国共产党、#3弘扬和培育、#4中华民族、#5中国精神、#6时代精神、#7爱国主义教育、#8马克思主义哲学、#9《周易》等10个聚类。此聚类图谱的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Q=0.387 2,聚类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S=0.707 7。这意味着,该聚类是合理且令人信服的③,表明目前的中國精神研究方向已经非常明晰。
如图3所示,10个关键词聚类所展开的中国精神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1.挖掘中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底蕴
该研究方向囊括了#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民族精神、#2中国共产党、#3弘扬和培育、#4中华民族以及#5中国精神、#9《周易》聚类。
第一,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精神。这体现为#0聚类中的“工匠精神”“忧患意识”“传承”,#1聚类中的“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儒学”“儒家文化”,#3与#4聚类中的“爱国主义”“勤劳勇敢”“团结统一”“优秀传统文化”,#5聚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9聚类中的“美学精神”。具体而言,佘双好提出,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精神贯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之中;[3]吕文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进行了剖析,并对当代中国文化传承与文艺创新应当体现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进行了探析;[4]张瑞涛等提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应当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要立足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5]胡海波则对中国精神这一概念的哲学意义进行了省思,并对精神基因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究;[6]等。
第二,挖掘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中蕴含的中国精神。这体现为#0聚类中的“红色文化”“红色基因”,#2聚类中的“红色精神”“红船精神”“政治品格”“理想信念”“中国革命精神”,#3和#4聚类中的“五四运动”“革命传统教育”“开拓创新精神”以及#5聚类中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具体而言,邓纯东提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系列红色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辉煌成就、伟大成功的主观因素;[7]贾微晓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探究了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关系;[8]等。
2.着眼于中国精神的内涵与特质研究
该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研究中国精神的逻辑生成、思想渊源及价值遵循。这体现为#5聚类中的“唯物史观”“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6聚类中的“和谐文化”,#7聚类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凝聚力”等。具体而言,张瑜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三方面对中国精神的概念定义、具体内涵、边界范围等进行了探究;[9]任晓伟等整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的重要论述,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重大论断作出了诠释;[10]卢晓雯等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出发,对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作出了阐释,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与思想内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集中展现,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11]等。
第二,研究模范人物或特殊集体所彰显的伟大精神。这体现为#1聚类中的“雷锋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2聚类中的“东北抗联精神”等。此外,“孔繁森精神”“女排精神”“科学家精神”也是学者们研究的对象。具体而言,朱婧薇梳理了“雷锋精神”传承的三个阶段,并探讨了“雷锋精神”的现代价值;[12]徐彦秋对新时代如何培育“工匠精神”进行了探究;[13]王军伟等将“女排精神”概括为“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永不言弃与勇于创新”,并讨论了“女排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14]冯道杰等從“真、善、美”三个维度对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进行总结,并提出努力构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养成体系;[15]等。
第三,研究重大历史事件或者特殊地域、时间产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图3中,#2聚类中的“井冈山精神”“红旗渠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红船精神”“大庆精神”,#3与#4聚类中的“五四精神”,#8聚类中的“抗战精神”都是学者重点研究的对象。除此之外,“安源精神”“红岩精神”“苏区精神”“沂蒙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好八连精神”“小岗精神”等也是学者的关注重点。具体而言,张士海梳理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以及弘扬路径;[16]曹京燕等探讨了“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内涵、内在特质以及价值实现路径;[17]高志伟分析了“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脉络及其时代性;[18]毕明阳总结了“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并对其时代意蕴和当代价值作出分析;[19]等。
第四,研究重大灾难磨砺下的中国精神。图3中#0聚类中的“抗震救灾精神”,#5聚类中的“抗疫精神”等都是该方向研究的体现。此外,“九八”抗洪精神也是研究重点之一。具体而言,刘书林探讨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展现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实质;[20]张志建等总结了“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及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并提出“抗疫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21]等。
3.着眼于新时代大学生、共产党员、时代新人等重点群体的中国精神弘扬和培育研究
第一,分析了中国精神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引领功能。#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聚类中的“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研究重点。具体而言,崔龙燕等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并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中国共产党具体精神形态教育以及“伟大建党精神”专题教育三方面分析了中国精神涵育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实现路径;[22]宋妍也分析了中国精神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3]等。
第二,考察了中国精神对党员群体的文化涵养功能。#2中国共产党聚类中的“共产党人”即体现了这一方向。具体而言,曹景文分析了“伟大建党精神”推动新时代共产党员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光荣传统等方面的积极价值;[24]赵兴胜讨论了党员干部群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理路;[25]杜俊华从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加强政治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时代党员弘扬“红岩精神”的具体路径;[26]等。
第三,探索了中国精神对时代新人的思想滋养功能。#7爱国主义教育聚类中的“时代新人”是此研究方向的重点研究对象。具体而言,王易提出,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就要把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熔铸锻造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27]冯刚等则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精神谱系生成发展的脉络以及引领时代新人培育的价值意蕴;[28]聂莹莹总结了“奋斗精神”涵育时代新人的内在意蕴,并从筑牢理想信念、提高本领能力、砥砺责任担当三方面分析了“奋斗精神”涵育时代新人的路径;[29]等。
(三)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
CiteSpace时区分析是以时间区块分割的方式将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以此直观地表现关键词出现的先后时间顺序。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打开布局视图设计板块(Layout Visualization,即调整图片各元素位置与大小的板块),将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设置开启,可以得到关键词时区图谱,如图4所示。
在关键词时区图谱中,关键词节点所在时区代表该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而关键词之间的连线代表二者之间的联系,连线的颜色代表着年份,年份随着色彩由灰向红渐变而逐年增加。根据图中关键词节点的分布状况,我们可以将中国精神的研究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是1990—2000年的奠基阶段
之所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奠基阶段”,是因为此时期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等关键词节点皆占据了较大面积,且与后面节点不同。此时期的关键词节点的颜色为内灰外红,说明这些关键词从1990年提出,始终贯穿于30余年的学术研究中。此时间段内学者们的研究着力点主要有两个:
第一,研究表明,传承中国精神的主要人群是中国共產党员。图4中的“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等已表明这一点。江泽民曾指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30]中国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因为民族精神的鼓舞与指引。而共产党人保持良好精神风貌的关键在于中国精神在党员群体中的培育和传播。有学者对此作了详细研究,例如:马翔雪讨论了“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历史作用,提出了新时期发扬“延安精神”的根本路径;[31]何显明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精神形象的战略定位,并探讨了邓小平理论中所蕴含的塑造当代中国精神形象的现实途径与方法论原则;[32]等。
第二,这一时期中国精神的研究重视爱国主义的弘扬和培育工作。“爱国主义”的关键词节点面积仅次于“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国共产党”。这与党中央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政策有关。党在1994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便指出,振奋“民族精神”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这对于增加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33]307从具体的学术成果上看,孙一先提出要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并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34]杨光洪则分析了21世纪前夕世界局势的风云变幻,并指出弘扬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35]等。
2.第二阶段是2000—2010年的稳步发展时期
“爱国主义教育”承接上一时期的“爱国主义”关键词节点,成为这一时期的热门话题。2000年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33]374随后在2001年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道德建设应当引导公民发扬爱国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中去。[33]391这为此时期的中国精神研究奠定了基调。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等关键词成为此时区较大的关键词节点。在2004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36]随后在2005年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党和国家的重要性。[37]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促使中国精神研究的主要群体逐渐向高校师生转移。
3.第三阶段是2010—2022年的深化研究时期
此时期的中国精神研究体现出三方面特点:
第一,中国精神研究更加系统化。图4中,在时区最右边出现的关键词节点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这是最新出现的研究热点,与“精神谱系”这一关键词相呼应,统领着两个节点之间的“红旗渠精神”“抗疫精神”“红船精神”“奋斗精神”“大庆精神”等具体化的中国精神。因此,进行精神谱系研究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如:刘海飞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原因、特征表现以及现实价值;[38]李海容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要义以及延续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要求;[39]刘佳等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40]蔡志强则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以及构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要求;[41]等。
第二,注重考察中国精神培育时代新人问题。“新时代”“时代新人”成为图4中这一时区突出的节点。这与党和国家重视时代新人的培育息息相关。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2]作为中国精神核心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落脚点就在于培养时代新人。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如:李学勇分析了“伟大建党精神”培养时代新人的路径;[43]邢海华提出了包括营造校园文化、打造思政课堂、履践青衿活动、建构育人格局在内的“红船精神”育人体系;[44]王妮梳理了红色精神的内涵以及主要形态,并从课程内容、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拓展等方面提出了滋养时代新人的路径;[45]吕延勤则论述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以及历史地位,探讨了“红船精神”对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46]等。
第三,此时期的中国精神研究既立足于挖掘中国精神的传统文化资源与革命文化资源,又探索中国精神的世界意义。就前者而言,图4所显示的2010—2022年时区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基因”为突出节点。
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7]就后者而言,图4所显示的2010—2022年时区内,“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中国梦”等也是此时期的重要节点,中国在对外交流中应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把一个文明进步、开放包容、繁荣发展的中国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48],中国精神研究应具有全球视野,走出中国、走向国际。
三、中国精神研究的未来展望
分析关键词的阶段性变化,可预测中国精神研究的未来趋势。因此,在保持之前设置不变的情况下,在时间分区(Time Slicing)中,我们将时间区间调整为10年,重新进行聚类分析,并打开关键词时间线视图(Timeline View),得到中国精神研究近10年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图5)。这一图谱展示了不同聚类内关键词的时间线变化,据此我们可以把握中国精神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中国精神研究的根本方向
在图5中,有关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词贯穿于整个中国精神研究之中。比如#1中国梦聚类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节点,#2价值聚类中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节点,#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类中出现的“习近平总书记”节点,#4中国共产党聚类中出现的“全面从严治党”“马克思主义政党”节点,#5文化自觉聚类中出现的“共产主义”“人民立场”节点等。这表示,近10年的中国精神研究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中国精神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毛泽东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作为制定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依据;[49]邓小平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走出了属于中国的发展道路;[50]江泽民看到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態的侵蚀,强调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防止指导思想多元化;[51]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52];习近平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53]。因此,未来中国精神研究必然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使中国精神研究始终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二)挖掘中国精神的传统文化资源和革命文化资源
图5中,在各关键词聚类的时间线内,出现了许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关键词节点。如#0大学生聚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中国梦聚类中的“人文学科”,#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中国共产党聚类中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5文化自觉聚类中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文化传承”,#6时代精神聚类中的“中国绘画”“历史教育”,#7中华民族聚类中的“中国哲学”“古为今用”等关键词节点。由此可见,近年来的中国精神研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释,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中国精神研究还应服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相契合。此外,在图5的关键词聚类时间线中,也出现了许多与革命文化相关的关键词节点。如#0大学生聚类中的“辛亥革命”节点,#1中国梦聚类中的“毛泽东”节点,#2价值聚类中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红色精神”“红色文化资源”“共产党革命精神”节点,#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类中的“五四运动”节点,#4中国共产党聚类中的“抗战时期”“自我革命”“历史使命”节点,#5文化自觉聚类中的“共产主义”节点,#8抗战精神聚类中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等节点。这些节点分布于各聚类时间线中,贯穿近10年的中国精神研究。因此,挖掘中国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革命文化资源仍会是未来中国精神研究的重点方向。
(三)加强中国精神的系统性研究,勾画中国精神的谱系蓝图
由图5可见,中国精神的内涵较为丰富,例如在#0大学生聚类中的“雷锋精神”“科学精神”,#1中国梦聚类中的“焦裕禄精神”“女排精神”“改革开放精神”,#2价值聚类中的“革命精神”“长征精神”“红旗渠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红船精神”“吕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类中的“五四精神”“抗疫精神”,#4中国共产党聚类中的“奉献精神”“斗争精神”“自我革命精神”,#6时代精神聚类中的“改革创新”“价值观”“民族认同”节点,#7中华民族聚类中的“中华美学精神”以及#8抗战精神聚类中的“伟大民族精神”等。图5中还出现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接近图表的边缘,预示着这一关键词是未来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中国精神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思想动力,辨析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论证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是未来中国精神研究的重大方向。
(四)探索中国精神涵养时代新人的机制与路径
在图5中不难发现与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的重点人群有关的节点。如#0大学生聚类中的“大学生”节点,#2价值聚类中的“青年学生”节点,#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类中的“青年”“时代新人”节点,#4中国共产党聚类中的“共产党人”“企业家”“人民群众”节点,#6时代精神聚类中的“中学生”等节点。这说明,中国精神的面向人群、涵养对象非常全面。但是从节点大小来看,“大学生”这一节点所占面积最大,是中国精神涵养对象中最常出现的词语,对大学生的研究将是中国精神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从时间线上看,“时代新人”是最新出现的关键词节点,在未来的中国精神研究中时代新人将会成为另一被重点关注人群。此外,从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的路径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未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新时代党中央持续关注教师与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习近平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4];《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应当引导青少年“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55],將正确的道德认知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因此,未来中国精神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仍会是探讨中国精神涵育时代新人、涵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内在理路与实践路径问题。
四、结论
30多年来,中国精神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从“量”上看,与中国精神研究相关的期刊文献和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量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从“质”上看,中国精神研究呈现出纵深化和专门化的趋势。30多年来,学者们不仅对中国精神概念本身进行阐释,而且注重中国精神的现实关照,不断探究弘扬与培育中国精神的机制路径。当然,中国精神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的体系建构研究不足,目前的研究重心放在中国精神内涵的总结上,而缺乏逻辑梳理;对中国精神文化底蕴的系统梳理不够,对中国精神中沉淀的中国智慧、中华人文精神的纵横捭阖的系统性研究成果阙如;等。未来的中国精神研究,势必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这就要充分挖掘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思想的精髓要义,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精神动力。
注释:
① 有效文献,即在搜索结果中去掉重复文献、新闻报道、会议记录、工作报告等无效文献后剩余的文献资料。
② R2为显示拟合优度(Goodness of Fit)的值。拟合优度是指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是对预测曲线反映现实情况的准确程度的表示。其中,R2最大值为1。R2的值越接近1,说明拟合程度越好;反之,R2的值越小,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差。
③ 一般来说,当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Q>0.3且聚类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S>0.7时,我们认为此次聚类结构显著,结果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20:17-18.
[2] 佘双好.深刻理解中国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特定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2019(5):28-33.
[3] 佘双好.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2):151-160.
[4] 吕文明.文化传承与文艺创新中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J].山东社会科学,2020(10): 22-30.
[5] 张瑞涛,陈晨.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J].贵州民族研究,2021(5):102-109.
[6] 胡海波.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J].哲学研究,2015(12):114-121.
[7] 邓纯东.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创造辉煌的巨大力量[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2):5-20.
[8] 贾微晓.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理论解析[J].理论月刊,2018(10):62-68.
[9] 張瑜.理解中国精神的三重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8(12):36-41.
[10] 任晓伟,王娟.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J].思想理论教育,2022(6):32-38.
[11] 卢晓雯,李俊奎.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看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24-29.
[12] 朱婧薇.雷锋精神的文化建构与当代传承[J].中国青年研究,2021(10):85-92.
[13] 徐彦秋.高等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江苏高教,2020(12):78-81.
[14] 王军伟,张岚,余丁友.中国女排精神的内涵、价值及文化效力构建[J].体育学刊,2017(3):35-39.
[15] 冯道杰,程恩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养成探赜[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03-111.
[16] 张士海.伟大建党精神: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弘扬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2):22-30.
[17] 曹京燕,卢忠萍.井冈山精神的新时代内涵与价值实现[J].江西社会科学,2018(10):225-232.
[18] 高志伟.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脉络及时代价值[J].人民论坛,2021(9):68-70.
[19] 毕明阳.论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111-115.
[20] 刘书林.抗震救灾精神的实质及其时代特征[J].高校理论战线,2008(9):29-31.
[21] 张志建,李晓琦.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9):37-40.
[22] 崔龙燕,崔楠.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追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164-172.
[23] 宋妍.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教育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87-90.
[24] 曹景文.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J].思想理论教育,2021(8):18-24.
[25] 赵兴胜.党员群体与当下民族精神培育的紧迫性[J].东岳论丛,2013(6):102-105.
[26] 杜俊华.弘扬新时代伟大的红岩精神[J].人民论坛,2021(28):94-96.
[27] 王易.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J].教学与研究,2022(5):13-18.
[28] 冯刚,张发政.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精神谱系引领时代新人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2021(5):4-6.
[29] 聂莹莹.奋斗精神涵育时代新人的三重意蕴[J].人民论坛,2022(2):111-113.
[30] 江泽民.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9-400.
[31] 马翔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延安精神[J].宁夏社会科学,1999(1):49-53.
[32] 何显明.论当代中国精神形象的塑造[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3):70-75.
[33] 李德芳,杨素稳, 李辽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料选辑: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
[34] 孙一先.大力弘扬中国精神[J].求实,1996(11):12-14.
[35] 杨光洪.爱国主义精神的新发展[J].理论前沿,1999(14):7-8.
[3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177.
[37] 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13.
[38] 刘海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形成原因、特征表现及现实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2):31-40.
[39] 李海容.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百年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21(6):79-82.
[40] 刘佳,顾保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三重逻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154-159.
[41] 蔡志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时代品格[J].人民论坛,2018(25):20-22.
[42]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 人民日报,2018-08-23(1).
[43] 李学勇.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J].党建,2021(8):33-34.
[44] 邢海华.激活“红船精神”育人文化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嘉兴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1(6):8-14.
[45] 王妮.红色精神滋养时代新人:价值旨归与现实路径[J].东岳论丛,2022(2):30-36.
[46] 吕延勤.弘扬“红船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J].人民教育,2021(5):6-10.
[4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48] 彭波.发挥民间往来优势 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N].人民日报,2014-10-30(1).
[49]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3.
[50]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2-63.
[51] 江泽民.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讲话[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4.
[52] 胡锦涛.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M]//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9.
[5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N].人民日报,2017-10-25(2).
[54] 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55]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9:33.
责任编辑:赵 玲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Chinese Spirit" Research(1990—2022):
A Visualized Map Analysis Based on Bibliometric Software
ZHANG Ruitao, LIU Qingga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Qingdao 266580,Shandong,China)
Abstract: In the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ousands of years, the Chinese nation has shaped the Chinese spirit with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inese spir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for many scholars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study.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on Chinese spirit research in the past 30 years in CNKI database, this paper uses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and future trend of Chinese spirit research from four perspectives: the number of relevant literature publications, keyword clustering graph, keyword time zone graph and keyword clustering time line graph.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trend chart of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journals and master's and doctor's degree theses,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spirit is hot and is in the stage of innovation currently. According to the keyword cluster graph, the focus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spirit is to explore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volutionary culture underpinning Chinese spirit, explore its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key groups of people. According to the keyword time zone map, the past 30 years has witnessed three stages of Chinese spirit research: the foundation stage from 1990 to 2000, the steady development stage from 2000 to 2010, and the deepening research stage from 2010 to 2022. In addition, the keyword clustering time line graph indicates that the future study of Chinese spirit still needs to build the pedigree of Chinese spirit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spirit on the basis of fully exploi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volutionary culture resources of China.
Key words: Chinese spirit; national spirit; spirit of the times; revolutionary spirit; visualized map
英文編校:尹衍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