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进趋势

2023-06-28 04:10徐晓日刘丹琳
行政与法 2023年6期
关键词:舆情预警文献

徐晓日 刘丹琳

摘      要: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是防止衍生次生灾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本文在明晰突发公共事件和舆情治理概念的基础上构建检索词逻辑体系,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分析工具,选取CNKI数据库的412篇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文献(2003-2023年)进行可视化分析。我国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热点主题主要分布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触发与生成、传播与演化、监测与预警、回应与引导四大方向且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研究演进经历了初步探索、研究奠基、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发展过程表现出与突发公共事件实践、数字技术发展的紧密互动。未来研究应从跨学科融合的视角,补齐研究方向不均衡下的短板问题,并持续关注数字技术发展下的舆情治理变革。

关  键  词: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CiteSpace;VosViewer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3)06-0015-13

收稿日期:2023-04-02

作者简介:徐晓日,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网络舆情、数字治理;刘丹琳,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舆情、数字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数字治理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政府管理体制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BZZ077;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网络舆情治理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S1911。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较强的公共性、突发性及危害性等特征,一旦发生往往容易引发社会舆情。为防止衍生次生灾害、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进行科学高效的舆情治理。系统回顾与梳理国内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的研究现状,聚焦研究热点并厘清研究脉络,是新时代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实践对理论研究的新要求。目前,相关研究中大多未对主题概念进行清晰界定,因而在文献收集环节所得数据并不准确,进而导致研究结论不够科学和精准。基于此,本文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分析工具,依托CNKI文献数据库,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及时间线分析等可视化手段,对国内近20年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的热点主题、演进趋势、薄弱之处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筑牢知识基础。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1]在众多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中,CiteSpace和VosViewer以较为科学的算法和强大的分析功能广受关注。[2]CiteSpace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等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演化路径,注重探究各研究节点的强弱、演变及之间的联系,[3]在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和时间线分析方面具有较强优势,但在关键词的共现分析、作者分析和研究机构分析方面可能会受限于节点数量和参数设置。VosViewer注重文献计量的图形表示,对于以可视化的方式显示大型文献计量图尤其有用,[4]生成的图谱简洁直观,在关键词的共现分析、作者分析和机构分析方面具有优势,能够与CiteSpace形成对照与互补。本文综合使用CiteSpace6.1.R6和VosViewer1.6.18對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提升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科学全面地收集文献数据是文献综述的前提,而确定准确、全面的检索词是文献收集的关键。本文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和舆情治理的概念、内涵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相关概念设置检索词。

突发公共事件的检索词设置: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因此,本文将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作为主要检索词。考虑到部分文献可能将非典、汶川大地震等较重大的具体突发公共事件作为主题词,结合我国21世纪以来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作为辅助性检索词,以提升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另外,危机管理、应急管理与突发公共事件存在紧密的联系,本文也将其纳入辅助性检索词,对检索结果进行补充。

舆情治理的检索词设置: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编著的《舆情信息工作概论》,舆情主要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5]舆情研究通常和民意研究存在紧密联系,但前者研究对象更加宽泛,并与舆情信息工作直接地密切结合。[6]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国内学术界经常将舆情和舆论两个概念交互使用。[7]如果要进行严格区分,舆情呈现出零散、非体系的特征,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舆论则是多数人形成较为一致的共同意见,当舆情产生并聚集时就可能向舆论转化。因此,在严格区分的情况下,舆情是一个比舆论包含内容更为宽泛的概念,舆论是舆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子概念。[8]对于舆情治理的概念内涵,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性定义和解读。张权、唐远清等指出舆情治理的基本逻辑是政府等多元主体对舆情进行主动双向干预,防范集体行动的发生,进而消除威胁现实社会稳定的隐患。[9][10]杨兴坤认为舆情工作主要包括舆情监测、舆情预警及研判、舆情引导及应对三个环节。[11]基于现有文献基础,将舆情治理界定为治理主体对突发或常态舆情进行科学监测、研判、预警、引导、回应的过程和活动,以化解风险、维护社会稳定。本文将舆情治理、舆情监测、舆情预警、舆情研判、舆情引导、舆情回应作为主要检索词,将舆论治理、舆论监测、舆论预警以及民意作为辅助性检索词。按照“全面收集+精准筛选”的原则,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将突发公共事件和舆情治理两大主题词各自内部的检索词用“OR”进行逻辑连接,以结果中检索的方式(“AND”)连接两大主题词下的检索词,限定文献来源为CSSCI和北大核心,逐个进行人工筛选,剔除新闻报道、会议通知等非学术文献和不属于本文主题的文献,最终得到412篇研究文献(见图1)。

为规避同义词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提升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本文将文献导入分析软件之前,统一将其中的同义词进行合并。对CiteSpace和VosViewer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比对,以此检验分析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发现在热点主题和演进趋势方面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可以证明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较为理想。

二、国内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的总体特征

(一)文献年度分布

年度发文量的动态变化是反映一个研究领域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国内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在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见图2)。该领域的研究起始于2003年左右,非典引发的社会舆情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起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舆情治理实践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再上一个台阶,并在之后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到2020年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文献数量的激增,并在之后一段时间维持在一定水平。由此可见,我国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实践需求的驱动,由此反映出理论研究服务于实践需求的学术导向。

(二)研究力量分析

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是反映该领域研究力量的重要指标。图3和图4呈现了我国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主要研究机构及相互合作关系。在研究者方面,根据普莱斯定律得出,在该领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达到3篇及以上就可以被视为核心作者。该研究领域核心作者有19人,累计发文量占18.4%,低于普莱斯定律核心作者群的形成标准,表明该领域仅有少部分研究者持续深入关注,研究队伍稳定性有所不足。核心作者间虽存在部分小型合作团队,但各研究团队之间缺乏相互合作,且不少作者主要独立从事研究,该领域的研究者总体上较为分散。在研究机构方面,虽然有吉林大学大数据管理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分别形成了校内合作网络,但整体上缺乏跨机构、跨区域的合作研究。总的来看,该领域的研究力量较为分散,尚未形成联系紧密的学术共同体。

(三)高被引文献统计

被引频次是衡量文献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高被引文献代表着在特定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文献,具有奠基和引领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领域的重点关注问题。表1呈现了国内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被引量排名前10的高被引文献。从研究内容来看,大致呈现出四类研究方向: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触发与生成研究、传播与演化研究、监测与预警研究、回应与引导研究。

三、国内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的热点主题

(一)关键词共现与中介中心性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的核心要义所在,对国内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借助VosViewer和CiteSpace对412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图谱分析(见图5)和中介中心性分析(见表2)。其中,中介中心性是衡量某一关键词在共现图谱中与其他词语的联系程度,即中介作用。这一指标越高,说明该关键词在这一研究领域越重要。根据CiteSpace的中介中心性计算公式,一般而言,中介中心性大于0.1,就能够反映出关键词的重要地位。结果显示,网络舆情、舆论引导、突发公共事件、突发事件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且与其他关键词联系紧密,反映出突发公共事件容易引發网络舆情,舆论引导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主流媒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图谱能够较为直观地呈现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分布。在关键词共现分析、中介中心性分析的基础上,借助CiteSpace分析软件绘制国内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由于突发公共事件是舆情生成的直接原因和背景,大部分文献都将其设置为关键词,在初次生成的关键词聚类图谱中,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特大自然灾害等构成了主要聚类主题,不利于进一步呈现研究方向。为克服这一局限以更加清晰展现热点主题,本文统一将全部分析文献中的突发公共事件及其下属关键词暂时去除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调适后的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6)。调适之后关键词聚类的Modularity Q值和Silhouette S值均有提高①,表明调适之后的聚类效果更优。相较于调适前的聚类图谱,情感分析、信息透明化、主题挖掘、意见领袖等主题聚类得以在调适后的图谱呈现。

(三)研究热点总结

以上聚类图谱主要是依据CiteSpace的聚类算法生成,可提供一定参考,但也存在一定的“机械性”。为提升热点主题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参考高被引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和中介中心性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进行归纳,从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触发与生成、传播与演化、监测与预警、回应与引导四大方面进行研究热点总结。从总体上来看,目前的研究重心更加倾向于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传播与演化、回应与引导两大方向,对触发与生成、监测与预警的关注程度相对较弱。

⒈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触发与生成。由于突发公共事件本身具有的突发性、公共性、危害性等特性,且基于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便极易引发社会舆情。突发公共事件是网络舆情形成的重要触点,但其本身并不是诱发舆情的唯一因素,舆情的触发和生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2]探究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触发和生成原因,能够为政府舆情治理提供参考。王平等人认为舆情的主体、客体、本体和媒介及过程是舆情事件生成必不可少的五大要素。[13]学者们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生成的原因和路径进行了探索,发现突发公共事件本身、舆情主体、信息发布、网络媒体等通常构成触发舆情的综合影响因素。如吕鲲等人研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属性、主体、范围、倾向均能影响热点话题的生成,大范围的权威信息更易形成热点话题。[14]杨洋洋综合分析舆论聚合、传播渠道、权威媒体、公众关注、事件热度等因素对触发网络舆情的组态效应,将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归纳为事件驱动型、权威主导型、公众诉求型三种模式。[15]

⒉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传播与演化。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从生成到消亡,往往会经历动态的、复杂的传播和演化过程,[16]这一过程引发了学者们的重点关注。现有研究从总体上可分为基于过程和要素的两大视角:一是基于过程的分析视角。学者们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传播与演化的阶段过程展开了一定分析,提出从舆情生成到结束的三阶段[17]、四阶段[18]、六阶段[19]等过程理论。可以发现,学者们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传播和演化过程划分各有差异,但都遵循“形成—发展—消亡”的生命周期规律。[20]以上阶段过程研究主要基于理论及案例分析,此外,也有部分研究基于仿真分析方法,探究舆情形成与演化的动态规律。[21][22]二是基于要素的分析视角。如上所述,主体(公众)、客体(突发公共事件)、本体(态度、意见、情绪等的集合)及媒介等是舆情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现有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主体和本体方面。在主体方面,相较于普通公众,意见领袖发挥着传播、引导、推动舆论发展的重要作用,学者们通过OLEI指数算法[23]、Gephi可视化分析[24]、灰色关联分析[25]等方式构建意见领袖影响力分析框架、指标体系或模型,以对意见领袖进行有效识别和影响力评估。在本体方面,舆情本质上是公众情感的直接表现,情感是舆情背后的推动因素,[26]在这一过程中,公众情感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进而推动舆情主题和态势的不断演变。学者们多基于隐含狄利克雷模型[27][28]、LDA话题模型[29][30]等模型方法,对舆情发展不同阶段的情感和话题演化进行探究。

⒊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监测与预警。如何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发展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是舆情治理的重要环节。当前,学界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监测与预警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监测指标和模型构建以及预警机制建设两方面。在监测指标和模型构建方面,研究者们运用多种方法和模型,如层次分析法[31]、信息空间模型[32]、解释结构模型和贝叶斯网络模型[33]等,从不同角度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的指标体系或模型,虽然具体评估指标和方法有所差异,但大多是从信息风险、信息人风险、信息环境风险、信息技术风险几个维度考虑。在预警机制建设方面,实际上,监测指标和模型构建是服务于预警机制建设的,[34]但预警机制建设却远不止于此。陈晨等人认为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包括舆情信息挖掘与处理系统、数据库研判分析系统和预警联控处置系统三个子系统。[35]史波认为预警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而一个高效的监测分析系统应包括舆情收集、舆情分析和舆情服务三个模块。[36]然而,当前大多研究仅将完善预警机制作为优化舆情治理的一个建议或对策,对预警机制的保障要素、运行过程关注有所不足。

⒋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回应与引导。舆情的回应与引导是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的关键,也是学术界长期以来重点关注的内容,目前学术界已对舆情回应与引导的策略选择、优化路径进行了较多的探讨,总体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舆情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舆情的实质性内容,因此,舆情治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37]传统的“以信息为出发点”的治理理念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且只能治标,“以人为出发点”才是治本之策。[38]二是加强信息公开。及时的信息公开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信息公开不足会导致消极的社会情绪。[39]政府应当建立高效信息发布平台,[40]完善和创新新闻发布机制,[41]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保证信息公开透明。[42]三是优化政府回应。政府的有效回应能够降低多数网络公共舆论议题热度,[43]引导舆情发展趋势。政府要及时通过领导留言板、政务微博等平台回应公众呼声,并根据公众需求与情感状态调整优化回应策略。[44]四是推进协同治理。如果仅靠政府力量进行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将难以取得理想效果。[45]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等主体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中发挥不同优势,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存在主导权转换,[46]应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舆情治理机制。[47]

四、国内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的演进趋势

(一)关键词时区图分析

关键词时区图(见图7)能够呈现主要关键词的时间变化特征,有助于从时间阶段上把握特定研究领域的发展轨迹和演进趋势。可以发现,国内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的演进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在研究背景方面,与现实突发公共事件联系紧密。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发生后,能够快速引发学术界对该领域的关注度。在研究内容方面,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着舆情爆发形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学术界也不断更新和拓展研究关注点:一是在舆情治理主体上,前期强调政府和主流媒体的作用,2015年左右开始重点关注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二是在舆情治理场域上,关注焦点由最初的“线下”舆情逐渐转移到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于2010年左右开始成为舆情治理的关注重点,在此后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并不断拓展到微博、短视频等新兴网络场域。三是在舆情治理手段上,传统的舆情治理手段在数字时代存在一定局限性,大数据技术在輿情治理中信息公开、监测预警、政府回应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在研究方法方面,大数据技术使得大规模采集舆情数据成为了可能。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前期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后逐渐引入量化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探究舆情话题及背后的情感和演化规律等。

(二)研究演进阶段

结合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和关键词时区图,可将国内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步探索阶段(2003-2007年)。非典中出现的谣言、恐慌等现象引发了实践界和理论界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的关注。国务院于2006年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要求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于同年编著《舆情信息工作概论》,明确了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原则、要求及主要内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的实践需求推动了学术界展开初步探索,这一阶段的主要关注点集中在舆情的回应与引导,强调主流媒体的作用,研究方法大多以传统的定性研究为主,研究呈现出散点化、零碎化的特征,尚未形成研究规模和体系。二是研究奠基阶段(2008-2014年)。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使得舆情治理更加复杂化。我国网民数量在2008年跃居世界第一,汶川大地震在同年爆发,推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成为更受关注的研究议题。这一阶段的研究规模明显有所扩大,开始重点关注网络舆情治理,并逐渐扩展到舆情的传播与演化、监测与预警等方向。这一阶段涌现了较多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许多高被引文献产生于这一阶段,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三是全面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数字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速度,网络舆情成为舆情的最主要表现形式。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推进,各类网络问政平台、政务微博迅速发展起来,政府也具备更加多样化的舆情治理手段。这一阶段重视大数据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作用,定量研究方法在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得到大规模应用,分析视角也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特征。

五、研究結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在突发公共事件和舆情治理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检索词逻辑体系,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分析工具对来自CNKI数据库的412篇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在研究总体特征方面,国内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呈现出研究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趋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丰富多元的研究领域。从研究力量来看,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之间虽然存在小范围合作,但整体上的学术联系较为分散,学术合作有待加强。从高被引文献来看,主要呈现出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触发与生成、传播与演化、监测与预警、回应与引导四类研究方向。

在研究热点主题方面,国内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的研究热点分布于舆情触发与生成、传播与演化、监测与预警、回应与引导四大研究方向,构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传播与演化、回应与引导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了较为丰富的探索,能够为治理主体把握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传播演化规律和采取治理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但现有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和薄弱之处,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生成和预警的研究关注相对不足。

在研究演进趋势方面,国内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可分为初步探索、研究奠基、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发展演进表现出与突发公共事件实践、数字技术发展的紧密互动。一方面,各类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产生的实践治理需求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演进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爆发形式、爆发场域及演化规律的变化,增加了舆情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为舆情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由此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开拓新领域。

(二)未来展望

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发展,国内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也应看到,该领域仍然存在较大的研究发展空间,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在研究视角上,强化跨学科融合的研究视角。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本身是一个涉及传播学、情报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领域,不同学科视角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如传播学和情报学研究视角有助于探究舆情传播和演化规律,管理学和政治学研究视角则有助于为政府的舆情治理提供策略和措施建议。加强融合跨学科知识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推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继续深化,为舆情治理实践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参考和建议。

在研究方向上,补齐研究方向不均衡下的短板。目前来看,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生成和预警的研究有所不足,未来应加强对薄弱方向的研究关注。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生成方面,公众是舆情生成的集合主体,是舆情发展演化的直接因素,未来应加强对公众信息素养、社会心理等的关注。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预警方面,政府能否及时开展舆情治理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预警机制的完善程度,未来应重点关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预警机制的保障条件、运行过程等,为提升舆情预警能力提供理论指导。

在研究主题上,持续关注数字技术发展下的舆情治理变革。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着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及其治理方式的变革,不断催生新的舆情治理挑战和需求,学术界应持续保持对变革前沿的关注,及时开拓新领域、回应新需求,促进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陈悦,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2]宋秀芳,迟培娟.VosViewer与CiteSpace应用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16(7):108-112+146.

[3]Chen 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359-377.

[4]Eck N,Waltman L R.VOSviewer:A Computer Program for Bibliometric Mapping[J].ERIM Report Series Research in Management,2009,84(2):523-538.

[5]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工作概论[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6.

[6]王来华.舆情研究与民意研究的差异性[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36-340.

[7]童兵,陈绚.新闻传播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183.

[8][11]杨兴坤,周玉娇.网络舆情管理:监测、预警与引导[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21.

[9]张权.网络舆情治理象限:由总体目标到参照标准[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75-183.

[10]唐远清,吴雷.舆情治理:制度逻辑与行动策略[J].学术界,2021(1):69-77.

[12]刘勇,王雅琪.公共危机中“次生舆情”的生成与演化——基于对“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考察[J].国际新闻界,2017(9):116-133.

[13][17]王平,谢耘耕.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63-69.

[14]吕鲲,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热点话题形成组态路径研究——基于微博热搜数据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9):148-156.

[15]杨洋洋.事件驱动、权威主导与公众诉求: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23(1):33-41.

[16]徐敬宏,等.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生成及管理[J].当代传播,2010(4):41-43.

[18]胡峰.重大疫情网络舆情演变机理及跨界治理研究——基于“四点四阶段”演化模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6):23-29+55.

[19]崔鹏,等.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及政府应对能力研究[J].现代情报,2018(2):75-83+95.

[20]宋宁,刘婵君.过程与要素视角下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6(15):140-147.

[21]叶琼元,等.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风险演化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20(10):100-106.

[22]刘怡君,等.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网络舆情传播分析及其政策建议——以“8·12天津港爆炸事故”为例[J].管理评论,2016(3):221-229.

[23]王晰巍,等.社交网络中意见领袖节点影响力指数模型及实证研究——以自然灾害“7·20”河南暴雨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22(16):24-35.

[24]万钰珏,等.基于SNA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意见领袖传播影响力[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22(2):290-298.

[25]彭丽徽,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网络舆情意见领袖识别及影响力排序研究——以新浪微博“8·12滨海爆炸事件”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9):90-94.

[26]李贞.社交媒体舆情治理:从系统分析到简约治理[J].贵州社会科学,2020(8):39-46.

[27]曹树金,岳文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舆情主题挖掘与演化分析[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0(6):28-37.

[28]郭宇,等.危机管理视角下突发事件舆情主题演化与治理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22(8):113-121.

[29]王晰巍,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隐私泄露舆情的情感演化图谱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3):19-27.

[30]朱恒民,等.网络舆情话题漂移路径研究[J].情报杂志,2022(6):108-113+119.

[31]王英杰,等.信息疫情下短视频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21(11):38-44.

[32]谈国新,方一.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66-70.

[33]李玥琪,等.突发事件下社交媒体网络舆情风险识别及预警模型研究[J].情报学报,2022(10):1085-1099.

[34]劉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J].编辑学刊,2014(2):88-92.

[35]陈晨,等.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12(5):13-16.

[36]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及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3-96.

[37]汪馨兰.价值·制度·实践:重大疫情防控中舆论引导的“三重逻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35-40.

[38]齐佳音,方滨兴.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及治理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0(3):5-13.

[39]刘晓娟,王晨琳.基于政务微博的信息公开与舆情演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2):57-63.

[40]孙玮,等.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表达边界与生态治理[J].学术论坛,2012(11):117-121.

[41]侯迎忠,杜明曦.入场、转场与退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新闻发布机制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9):119-124.

[42]宫承波,黄晓云.重大社会安全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及其引导[J].山东社会科学,2011(12):34-38.

[43]郑石明,等.网络公共舆论与政府回应的互动逻辑[J].公共管理学报,2021(3):24-37+169.

[44]马宁,等.基于舆情评论数据挖掘的政府回应策略优化方法研究[J].电子政务,2021(9):23-35.

[45]刘美萍.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构建研究[J].求实,2022(5):64-76+111.

[46]杨小雨,曾庆香.政府、媒体与公众的风险互动: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模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76-86.

[47]林振.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建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38-44.

(责编编辑:刘家彤)

Abstract:The governance of public opinion on public emergencies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prevent secondary disasters and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This paper constructs a logical system of search terms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cepts of public emergencies and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and uses CiteSpace and VosViewer analysis tools to select 412 research documents on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of public emergencies(2003-2023)from CNKI database for visual analysis.The hot topics of research on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of public emergencies in China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four major directions of public opinion triggering and generation,dissemination and evolution,monitoring and warning,and response and guidance of public emergencies,and show obvious unevenness.The research has evolved through three stages:initial exploration,researchfoundation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shown close interaction with the practice of public emergenc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conducted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o address the shortcomings of uneven research directions,and continue to focus on the changes in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Key words:public emergencies;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CiteSpace;VosViewer

猜你喜欢
舆情预警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舆情
舆情
舆情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