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养”教育观越发受到认可的背景下,小学美术课程的地位日益凸显。为了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符合新课标的规范,为社会与国家培养更多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必须给予美术课程足够的重视,并不断提升其建设水平。同时,教师也应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以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1 小学美术教学核心素养的表现
1.1 深化文化认知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向小学生展示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作品,以增进他们对各国艺术魅力的理解和感受,进而提升他们在文化认知方面的核心素养。文化认知,要求小学生能够站在文化的视角,解读和领悟各民族的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对各国各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的尊重与理解。
1.2 培育审美感悟
审美感悟,是指学生对自然界、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美的元素的感知与理解。为培养这一素养,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深刻感受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升对美的感悟能力,还能在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增强个人的审美能力。
1.3 激发创意实践
创意实践,主要体现在小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此,美术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体验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此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2.1 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美术教学作为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各类艺术作品,有效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学生在细致观察、深入分析和理性思考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培养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对于他们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2.2 美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创新的核心动力。美术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学生能够自由表达情感与观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锻炼。
2.3 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美术教学强调对物象的细致观察与描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分析能力。学生在观察与描绘过程中,能够提升感知能力,并培养深入思考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同时,通过美术创作实践,学生能够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充分表达情感和思想,从而锻炼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3 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
在美术课程教授过程中,部分教师仍采取以灌输式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过度关注帮助学生解决学校和家庭中的绘画问题,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地位。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机会受限,所学知识有限。特别是在小学生的艺术教育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尊重并引导学生发挥其主动性,未给予足够的时间供学生独立思考。过分强调课堂秩序,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脱节,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教师教学理念与手段亟待更新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学理念与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很大影响。然而,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部分教师尚未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对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他们往往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的观察与理解。此外,一些教师仍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甚至在美术课堂上仅要求学生进行临摹或绘制简单图片。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理念下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并实践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教学模式创新,以切实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 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
4.1 创新性教学方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创新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引入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例如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并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进一步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鼓励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探索和发现美的真谛。采用项目制教学和任务型学习等模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创作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重视学生的独立性,使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此外,结合数字技术,将美术教学与现代科技紧密相连。通过使用绘图软件、数字化展示等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表达方式,并培养他们的多元素养,以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总的来说,创新教学方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使学生拥有更为多样化和丰富的学习体验[1]。引入多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和手工艺等,给予学生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尝试和表达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广泛兴趣。
4.2 借助教学情境,培养图像识读能力
图像识读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它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方法指导下,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及其所传达的意义。此外,学生还需学会识别并解读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空间等要素。这种能力不仅对学生具有基本要求,而且对于提升其美术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影响。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情境,生动地展示美术作品,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图像识读。以“动漫——动起来的漫画”这一课题为例,学生在该次课程中应主要掌握对动漫和漫画形象的认知,以及学习如何创作连环漫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如眼睛、鼻子、嘴巴、脸型、身材、发型等,对图像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解读。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漫画创作实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众多经典的动漫形象,如葫芦娃、熊大与熊二、孙悟空、机器猫、名侦探柯南、功夫熊猫等,以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的情境认知。在观看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这些动漫形象的特点,并思考如何评价和从中学习[2]。例如,机器猫这一形象,以其足智多谋和神奇的口袋为特点,其外貌设计主要采用了圆形元素,如圆圆的脸、手和眼睛,使其看起来憨态可掬。在掌握了基础的图像识读技能后,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想象中的动漫形象。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更加关注优秀动漫形象的外貌设计,对其的审美经过了一个自发到自觉的环节。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境,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图像识读方法,并帮助他们熟练掌握这些技巧。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还能够提升自己的美术创作能力。
4.3 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各类美术作品的独特魅力。通过渐进式的审美体验,学生的欣赏能力将得到提升,进而形成稳固的审美取向。鉴于小学生阅历与体验的局限性,教师可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工具,将美术作品以更为直观、立体的形式展现,帮助学生直观地学习如何鉴赏不同的美。多媒体资源中的音频、视频、图像等均可为美术教学提供有力支持。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师可将美术作品或绘画过程与音乐、视频等元素融合,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此类活动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更可提升美术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4.4 开展真实性任务学习活动
新课标所强调的核心素养中,无论是“审美感知”“审美判断”还是“创意实践”,均着重指出学生在艺术或美术活动中应紧密结合自然和现实生活,通过艺术或美术的方式,在现实情境中识别、提出并解析问题,进而以创新方式解决问题。此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核心理念之一。因此,在美术师范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应大力推行真实性任务学习,使学生能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3]。
4.5 加强师生课堂互动
美,是一个主观而多元的概念,每个人的理解或许都独一无二,既可能深邃抽象,又可能直白明了。对于小学生而言,受年龄所限,他们尚未形成完整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关注那些直观、可触的事物。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单一教学方式而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提升。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构建高效且富有成效的课堂。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应使用委婉而亲切的语言,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在教授新知识时,教师更应注重鼓励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有扎实基础知识,又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新一代学生。
4.6 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审美能力不仅关乎学生的艺术修养,更与他们的文化素养紧密相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旨在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美感和文化价值。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小学美术教师需要精心策划课堂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并通过幻灯片、图片、影像、实物等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在解读作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色彩、形状、构图、情感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模拟大师作品进行创作,激发他们的艺术创作兴趣。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艺术创作活动。例如,让学生观察自然元素并进行素描和绘画创作,或者与他们一起创作大型手工艺术品。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自然和社会中的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此外,小学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社区、博物馆、画廊等公共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优秀艺术作品的机会。通过参观艺术场所、与艺术家交流等,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和意义,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和艺术素养。
5 结语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地位日益凸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提升自身审美素养与专业教学能力,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通过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与追求,陶冶其情操。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推动小学美术教学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蓬勃发展。■
引用
[1] 朱泽熙,王品.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2(24):85-88.
[2] 王晓.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J].山东教育,2022(41):47-48.
[3] 王国照.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2(13):182-184.
作者简介:王强(1987—),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中教一级,就职于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启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