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
2022年初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指出,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A集团内部审计部门认真落实会议要求,以探索开展研究型审计为抓手,推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在2022年3月开展的A集团下属产业投资公司经营管理审计中,有效运用研究型审计的理念、思路和方法,不仅顺利完成审计任务,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审计效果。
一、引言
M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M公司)是A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M公司为A集团的产业投资、资本运营和价值管理平台,通过“资本+业务”模式,助力A集团构建主业生态圈。M公司与集团战略伙伴合资设立股权基金管理公司,围绕集团主业发起设立一支私募股权基金(有限合伙制)。
M公司作为A集团下属“最年轻”的公司,自成立以来,接受过多次外部审计,A集团内审部门也对其进行过集团统一的年度内控评价和专项调查。在此之前,A集团内审部门尚未对M公司进行过全面审计。M公司的产业投资业务既不同于A集团主业,与A集团其他辅营业务也有较大差别,对于A集团内审人员来说,属于“新生事物”。想要顺利地完成此次审计任务,就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不同以往的审计方法。恰逢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开展研究型审计,A集团内审人员通过有效探索和运用研究型审计这一理念和方法,顺利完成对M公司的经营管理审计。
二、深入研究产业投资管控要求,明确审计目标和重点
在审前阶段,审计组着重从国家政策、行业管理、集团管控、M公司自身管理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以求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
1.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投资政策。研究型审计要求系统研究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政治性和前瞻性。弄清国家产业投资政策,是依法合规、高效有序开展投资的前提。审计组通过研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交部《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7〕74号),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令第35号)、《关于中央企业加强参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改革規〔2019〕126号)等政策文件,厘清了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3类投资清单以及相关监管要求,为通过审计规范投资方向、保障投资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奠定基础。
2.深入研究投资的行业管理政策。针对产业投资公司的投资基金,审计组研究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合同指引1号(契约型私募基金合同内容与格式指引)》《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指引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会员信用信息报告工作规则(试行)》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整理清楚了登记备案、风险监测、现场检查、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以便通过审计更好地促进基金投资的合规管理。
3.深入研究A集团公司对M公司的管控模式。为支持M公司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A集团对M公司采取了与其他下属企业不同的管控模式。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组走访集团相关职能部门,深入沟通交流,详细了解了M公司与A集团在投资管控、人力资源管控、财务管控、法律管控等方面的权责边界,同时也为后续的问题定性、责任界定、判断决策流程的适当性提供了依据。
4.深入研究M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研究M公司制度清单及具体内容,深入了解M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明确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投资决策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和权利范围。研究投资项目相关的财务及法律等可行性调查、立项审批、风险评估、总经理办公会审核、董事会审定、投后管理等内控流程,对整个风控体系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审计人员找到切入点和突破点,从而通过审计更好地提升M公司风控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通过审前研究,审计组明确了“厘清投资规模,规范投资方向,防范投资风险,提升投资效果,促进产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审计目标,并将投资业务机制,制度设计的合规、合理性以及执行有效性作为审计重点。
三、深入研究投资管理流程,找准产业投资的重大风险点
在现场审计阶段,通过深入研究投资的“募、投、管、退”流程,创新审计方式,突破难点,打通堵点,厘清投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检查能否识别评估潜在风险、有无相应控制措施。
1.研究资金来源,防范合规风险。审计组研究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7号)、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保监会令〔2018〕5号)等法规文件,研判投资项目资金来源的合规性,同时研究优化资金合同条款,防范市场波动触发补仓条款,进而向主业传导风险。
2.研究投资决策流程,预防项目投资的“先天性”缺陷。正确的决策是投资项目成功的关键。如果决策出现失误,产生“先天性”缺陷,就会给投资项目后期管理带来重大风险。审计组通过对比可研报告指标的预测数值与实际数值,发现部分投资项目的主要指标预实存在差异,投资效果不尽如人意。通过进一步的分析,除去不可抗力(如新冠疫情)原因,存在对市场偏于乐观、风险估计不足等主观因素,可研假设条件的合理性、科学性需进一步夯实。
3.研究项目投后管理,防止投资效果出现偏差。比如,直投股权项目投后出现偏差,有的属于系统性风险,有的则归因于投资单位发展战略的变动,还有的是其他投资方的履约进度滞后造成的,作为投资方要加强履约监控,采取措施纠正偏差。对于管理的基金业务,要防范作为基金管理人履行管理义务不到位的风险,做到专业审慎、勤勉尽责,强化守法合规意识,切实维护基金合伙人的利益。
4.研究投资退出方式,防范投资退出风险。除分红外,投资收益最终要通过投资退出来实现。若未能通过上市后出售这种方式实现退出,还可以退而求其次,通过控股股东回购、其他形式转让等方式退出投资,对于投资未能按预期顺利退出的投资项目,审计组督促M公司采取应对措施,寻找恰当时机退出。
另外,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克服疫情影响,研究替代审计方式。审计项目进行期间,遇到上海突发新冠疫情,审计组人员以及被审计单位人员陆续被封控,只能居家办公。为有效应对疫情,审计组积极研究替代审计方式,充分利用M公司的投资项目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数据,结合工商、税务等外部数据,采用远程审计和大数据审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关联比对分析查找疑点线索。
四、深入研究审计发现问题,提出化解产业投资风险审计建议
研究型审计要求转变审计思路,既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注重解决问题,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1.针对第三方基金,进行“穿透式研究”。比如,对于非直接投资的Y基金追加审计程序,由于属于第三方基金项目,审计不仅仅停留在关注Y基金自身层面,而是通过深入研究穿透至具体的12个投资项目,从出资情况、实现收益、回报率、所处时期、退出路径等维度进行研究,重点关注3个略低于投资预期的项目,要求M公司与Y基金管理层保持密切沟通,积极寻求方案,保证合理收益。
2.研究应用“三线模型”,促进风险与收益平衡管理。2020年7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发布了新的风险管理“三线模型”,突出了风险管理在价值创造方面的目标和作用。投资行业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出具审计建议时应充分领会“三线模型”内在精神,新时代审计不能仅仅局限于风险管理,而应着眼于企业的整体价值,注重更为协调和平衡的风险管理,在承受一定风险的情况下积极创造价值。
3.研究适用的法律法规,确保问题定性准确、审计建议切实可行。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高风险投资额度控制、资金来源选择、咨询费合同执行监督等需进一步规范的问题,审计组对国家法律、行业法规、集团内部规章等进行进一步研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准问题的定性依据,夯实依法依规审计的基础。在对问题准确定性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聚焦主責主业,拓展M公司平台功能”“加强投资项目管控,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强化公司内部管理”等管理建议。
4.纵横结合,形成“立体式”研究框架。除了按照审计项目的流程进行“纵向”的全过程研究,还“开门搞审计”,在集团职能部门之间、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会同公司领导层开展“横向”联合研究。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不仅在审计组内部进行多次沟通交流,并且依托集团内审部门的审计质量三级复核机制,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对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此外,审计组还与集团投资管理部门、被审计单位M公司多次研究交流,听取其合理意见,力求对M公司投资经营管理情况“精准画像”,确保问题定性客观准确,防止片面和主观。通过这种“纵横结合”的“立体式”研究,汇集各方合理意见,使问题定性更加准确、审计建议更加切实可行。
五、边审边改,长效整改,彰显研究型审计成效
审计过程中,审计组督促M公司边审边改、立行立改。M公司对审计发现问题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时间表、整改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标本兼治推进整改,以期实现投前“优布局”、投中“防风险”、投后“增收益”。
1.持续优化投资布局,打造主业生态圈。根据A集团制定的境内外投资管理制度以及投资负面清单管理规定,M公司持续更新、修订自身的投资正负面清单与投资管理制度,确保投资方向符合国家战略、聚焦集团主责主业。
2.严格决策程序,防范化解投资风险。M公司形成业务执行人、业务管理人、职能部门负责人、公司领导“四道把关”审核程序,筑牢风险审查的“防火墙”;强化投后管理跟踪,修订并完善公司投后管理规定,不断优化投后管控方式,对投资项目做好全流程风险防控。
3.优化退出流程,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M公司结合已投项目的持续跟踪评估,不断磨合、优化项目退出流程,完善项目退出机制,适时修订、落实相关制度,积极获取项目战略协同和财务价值的最大化。
六、体会
1.提高站位,深刻认识研究型审计是一种必须长期坚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研究型审计不仅有利于审计人员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做到把握精神、领会实质,而且有利于帮助审计人员理清审计思路、把握审计重点,找准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从而推动被审计单位提高合规管理水平和高质量发展。
2.完善研究型审计机制,推动研究型审计从“项目化”向“常态化”发展。当前集团内部审计依托具体审计项目探索使用研究型审计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要推动研究型审计常态化,有条件的审计部门可以设专门的研究机构或岗位,或在审计组中配备专门的研究人员,并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推动研究型审计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3.培养内部审计“行业研究员”,打造研究型审计团队。A集团确立了“十四五”期间做强做大做优八大产业的战略目标,下属企业涉及10多个相关行业,集团内部审计要服务于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必须研究熟悉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要针对下属企业的行业特点培养“行业研究员”,制订研究计划,在做好下属企业审计监督的同时,为下属企业提供咨询增值服务,服务集团高质量发展。
(执笔人:李金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