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6月:曙光初显

2023-06-27 14:32李桂华朱腾飞
学习与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伍连德旱獭瞿秋白

李桂华 朱腾飞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6月12—20日,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31号(今恤孤院路3号),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一系列工人运动的失败,令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要想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单纯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建立工人阶级和民主力量的联合战线。于是,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就自然被提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议程上。但是,对于采取何种方式联合,一时间并没有确定。

最初,中国共产党更倾向于同国民党进行“党外合作”。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提出在大力发展无产阶级运动的同时,“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并“先行邀请国民党”展开商讨,初步表达了“党外合作”的意向。

此时,以马林为代表的共产国际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在同年8月召开的西湖会议上,马林向中国共产党传达了共产国际支持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的重要指示。1923年1月,在马林的提议下,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决议认为,中国国民党是“中国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由于中国的工人运动尚不强大,工人阶级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中共有必要同国民党展开合作。在目前的条件下,“中共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决议内容传回国内,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坚持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主张逐渐成为主流。

1923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出席大会的有30多名代表,代表全国的420名党员。大会的核心议题是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问题。经过两天的激烈讨论,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将该决定写入《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党的三大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会议基本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党内合作”的联合方式,大致消除了中共党内阻碍国共合作的因素,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党的三大以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了。

瞿秋白版《国际歌》译词发表

1920年底,作为《晨报》特派记者的瞿秋白赴苏俄考察。旅俄期间,他出席了俄共(布)十大和共产国际三大、四大等一系列重大政治活动,在《晨报》和《时事新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通讯文章。1922年2月,经张太雷介绍,瞿秋白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宣誓时,他坚定地表示“要把十月革命的光辉带给中国人民”。1923年1月,应陈独秀之邀,瞿秋白回国工作。早在旅俄期间,他亲眼见证了《国际歌》对苏俄人民的巨大影响。为了进一步唤醒中国民众和宣传十月革命,他决定翻译《国际歌》。

当时,被译成中文的《国际歌》已有3个版本。受限于“意译”的翻译方式,已有的译词不符合音律要求,均不适合唱诵。出于协调译词和音律的考虑,瞿秋白在“意译”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入了“音译”的手法。为了保留关键词句的原音,他首次将“Internationale”译为“英特纳雄耐尔”。

1923年6月15日,瞿秋白版《国际歌》译词在《新青年》季刊第1期上发表。5天后,中共三大闭幕式在黄花岗烈士陵园举行。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瞿秋白和张太雷教党的三大代表们学唱《国际歌》。从这时开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在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同声齐唱《国际歌》的光荣传统。此后,《国际歌》也逐渐在人民群众中传唱开来。

瞿秋白版《国际歌》的问世,使中国受压迫的广大劳动者也能“和世界的无产阶级得以同声相应”。歌曲不仅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阶级意识、提振了人民的斗争精神,也更好地将共产主义的火种播撒在中华大地上。

国士无双伍连德

伍连德,字星联,马来西亚华人。1908年,在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不久,29岁的伍连德应邀回到中国,出任天津陆军医学堂帮办(副校长)。从1910年开始,哈尔滨和长春等地陆续暴发严重的鼠疫,一度造成6万多人死亡。在民众的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的紧要关头,伍连德临危受命,多次前往疫区主持疫情防控工作。

長期的一线防疫工作使伍连德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医学理论方面也形成了独到见解。他通过对疫情的细致观察和缜密分析,打破了医学界将老鼠定为主要传染源的传统观念,首次将鼠疫病毒的初始宿主锁定在旱獭(土拨鼠)身上。但是,受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所限,他迟迟无法开展科学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判断。为了寻找合适的实验动物、摸清鼠疫病毒的性状特征,伍连德决定动身前往中苏边境展开实地调查。1923年6月2日,伍连德率领由中外医学专家组成的考察队,赴中苏边境进行实地调查。由于他们事先得知西伯利亚一带的鼠疫大流行正在造成旱獭成批死亡的准确信息,这次调查进行得较为顺利。约半个月后,他们如愿捕获实验所需的旱獭。

随后,在哈尔滨滨江医院的实验室里,伍连德开展了“旱獭疫菌吸入性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旱獭被证实为鼠疫病毒的初始宿主。此次实验还充分表明,除跳蚤叮咬之外,空气也可以传播鼠疫杆菌。这一重大发现刷新了医学界对鼠疫的基本认知,将人类对肺鼠疫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26年,在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伍连德写成了《肺鼠疫论述》一书。该书由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正式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反响,被全球医学界公认为鼠疫防治理论的里程碑。

1935年,因其“从事肺鼠疫研究工作,特别是发现旱獭在其中的传播作用”的开创性贡献,伍连德被提名为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候选人。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

在近30年的时间里,伍连德将自己奉献给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开创事业。除从事专门的医学研究外,他还参与创立了中华医学会等10余个学术团体,筹建了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20余所医疗和检疫机构,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医学人才。在他的提倡和推动下,中国成功收回了海港检疫主权。伍连德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拳拳爱国之心,被誉为“国士无双”,可谓实至名归。

(作者简介: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腾飞,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猜你喜欢
伍连德旱獭瞿秋白
不要着急劝旱獭
不要着急劝旱獭
重温英雄壮举 致敬抗疫先驱
旱獭洞迎来“看房团”
百年前的“钟南山”
MASKED WARRIOR
弘扬伍连德精神 传承哈医大文化
瞿秋白三次被捕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瞿秋白对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