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宣辰 丁毅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保护着人类迄今为止现存石刻面积最大、文字数量最多的水文题刻。
2023年3月,博物馆工作人员探查发现,白鹤梁水下保护体导墙与基岩接触面有渗漏点。
保护体外是自然江水,内部则是净化水。游客透过净化水,可以清晰观赏黄庭坚、秦九韶留下的题刻。
这些国宝,跋涉千年,经19位院士、上千名工人的努力,方才以水下的姿态展露于世人面前。
突然出现的渗漏点,破坏了人类文明的风景线。
泥沙从保护体外渗漏点侵入,浑浊的江水把题刻全然淹没。
更为严重的是,汛期即将到来,届时无人能在水下站立,渗漏点将日夜经受流速可达6m/s的江水冲刷……
水下拍摄的渗漏点照片并不清晰,却成为悬在每一位白鹤梁守护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广撒英雄帖,只为求“良方”。
多位建筑防水专家的方案陆续摆到案头。经过4轮国内顶尖专家研讨,最终确定的方案竟然出自一位只上过初中、曾当过“棒棒”的巴渝工匠之手。
他叫杜天刚,现年53岁,重庆首届十大“巴渝工匠”、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治”漏方案为何能出奇制胜?
裂缝求生——从“山城棒棒”到防水工匠
宽肩、浓眉、深眼……站在船边的杜天刚,身穿橙红色的工作服,短发被江风吹乱。作为抢险项目负责人,他正为潜水队员讲解清理渗漏点泥沙时的关键。
船身随江水晃动。看到搬运工人挑着防水材料走来,杜天刚顺手接过扁担,稳步迅速将材料放到船中央。
“你以前真的当过‘棒棒?”
“你看我这专业的姿势,还能有假?”望着江水,杜天刚的思绪回到以前。
“我是农村娃。”1993年,杜天刚来到重庆主城创业。在朝天门码头,他买了一根楠竹棒,加入了“山城棒棒军”。
重物如山。强壮的杜天刚挑起货物,也能在坡坎间畅行。
有人說杜天刚聪明:渝中区的小道高低起伏、纵横交错,他记得一清二楚;也有人说杜天刚笨:为了归还雇主失落的货物,他在原地等到半夜,还不多收一分酬金。
6岁丧父的杜天刚,如同一颗被无意遗漏于墙角裂缝之中的麦种,在烈日下咬牙坚持,等待雨露润泽。
他的勤劳、诚信,给很多雇主留下深刻印象。3年后的一天,经一位老雇主引荐,杜天刚成了防水学徒。
久旱逢甘霖。杜天刚拼命抓住机会,向上生长。他白天跟着师傅钻污水管、爬脚手架,晚上埋头“啃”书本。
一年后,杜天刚便从学徒成为骨干,被老板派到东北分公司工作。
吉林省电视塔的塔柱与外围走廊出现裂缝,不断渗水,防水工人需攀上百米高空全手工处理。
“没人敢?那我上!”杜天刚拴上保险绳,双脚悬空,一阵风来,身体摆幅超过一臂。在摇摆中,杜天刚用铲子一点一点将防渗材料填入缝隙。
杜天刚细致的手工作业,使得该工程再也没有出现过渗漏。
紧跟时代——从行业新手到“城市名医”
2014年,一位体验式拍摄“山城棒棒”群体的纪录片导演,偶然来到杜天刚管理的工地工作。
粗犷的镜头中,杜天刚的身影仍与真实的“棒棒”相似,但只要看过他坚毅的眼神,就知道他们的命运早已走向不同的方向。
这部名为《最后的棒棒》的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9.6。影片中,导演问企业年产值已超过百万元的杜天刚,是如何从一名“棒棒”走到今天的高度。
杜天刚说:“只有紧跟时代调整方向,才能有出路。”
20世纪90年代,改革东风吹遍神州,杜天刚拥有了自己的企业。
2002年,杜天刚回到重庆,“山城防水需求大,专业团队却很少”。
但机遇往往与危机相伴。2003年,杜天刚接到了人生中第一个煤矿补漏工程。
那是在地下100余米的煤矿中,一条破碎带出现在采矿通道截面,高约3米、宽2米的通道墙壁不断渗水,杜天刚站在它面前时,积水已没过脚踝。
地下环境阴冷,凝固剂生效时间更长。如果只补裂缝,在凝固剂尚未完全生效时,墙面将无法承担积攒的水压。于是杜天刚在角落安装了一个泄压阀,准备待凝固剂完全生效后,再将其关闭。可一位工人却将泄压阀提前关闭了。
“完了!完了!”巨大的水流裹挟着散碎的石块迎面砸下,杜天刚的左膝盖被划出一道三指长的伤口,眉骨、鼻骨都被划伤,一时间血流满面。他回头一看,两名工人已被冲到数米开外。
“快逃!”工人们惊慌失措,但杜天刚却毅然转身。他用身体顶住摇摇欲坠的残墙,在水流中迅速调和剩余材料。
他不愿走,自己积攒多年的声誉不能就此毁于一旦……
见此情况,数秒前还濒临崩溃的工人也咬牙转身。
劫后余生。待重见天光,杜天刚方感知到伤口钻心的疼痛。
多年来,杜天刚凭借过人眼光与超凡胆识,紧跟时代,穿过了人生的窄门。他参与到重庆城市轨道交通6号线、9号线,重庆沙坪坝高铁站等重大工程中,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城市名医”。
一个个“重难病例”也慕名前来“问诊”,白鹤梁就是其一。
创新突破——从巴渝工匠到行业标杆
4月14日下午3点,杜天刚和多位潜水队员、博物馆工作人员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水下摄像机传来的画面,不过A4纸大小的屏幕上,一根软管正在潜水员的掌控下,靠近保护体的渗漏点。
水下摄像机是杜天刚看清渗漏点的唯一渠道。
此前一个月,接到“求助”的杜天刚第一时间赶到博物馆,但题刻和渗漏点都被浑浊的江水掩盖。
看着白鹤梁题刻过往清晰的照片,巨大的反差撞击着杜天刚,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修好白鹤梁保护体”。
可难度还是超出了杜天刚的预想。江水湍急,如何才能让修补的材料不被江水冲走?修补材料会在两三分钟内初步凝固,输入水下时如何避免管道堵塞……一道道难题,摆在了杜天刚面前。
但创新与钻研,正是杜天刚能从一名普通防水工人,跃升成为防水领域专家,获得2016年度“巴渝工匠”称号的原因。
从白鹤梁回到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的工作室后,杜天刚开始反复试验。一个多月时间,他与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团队合作,为白鹤梁题刻水下保护体渗漏点研发了多种新型防水材料。
“这些材料,即使洪水来了,也能稳得住。”下午3點03分,杜天刚戴着手套直接将材料混合,所需比例、融合时间,他都心中有数。
杜天刚提前准备了许多手掌大小的布袋。“潜水员先用袋子将大部分材料塞入渗漏点,剩余材料用管道输入水下。”他比划着步骤,“就像乌鸦喝水那样,先投石子,后倒沙子。沙子量少,用的时间也就减少了。”
但究竟效果如何,杜天刚心里也有些不确定。“石子”填充完毕后,他死死盯着潜水员手中的软管,数着时间。
“开阀,送材料!”下午3点05分,随着杜天刚一声令下,灰色的防水材料在水下喷涌而出。
半分钟后,潜水员用手再次触碰材料时,材料表面已然如同橡胶,开始初步凝固。
“这就成了?”潜水员不可置信地发出疑问。“新材料、新方法,就是这么简单快捷。”杜天刚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从维护一屋一厦,到参与城市建设,护佑文化传承。截至2022年底,杜天刚和他的公司已取得13项发明专利,参与的上千个建筑防渗处理工程,无一返修,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标杆。
但这对于他来说,还不是终点。
志存高远——从建立平台到规范行业
4月17日,布置完第二天抢修工作后,杜天刚马不停蹄地返回南岸区,准备召开第九届中国·重庆工程防渗化学灌浆加固技术交流会。
交流会主办单位——重庆市防水防渗灌浆技术协会,是由杜天刚一手创办的。
但在10多年前,人们知道他想要创办防水行业协会时,大多都是“嘲讽”:“一个‘棒棒想办专业性协会?天方夜谭。”
彼时,走到行业深处的杜天刚,已意识到建立行业交流平台、规范行业标准的重要性。“重庆防水行业信息不流通,市场混乱,技术革新也无比缓慢……”
杜天刚不顾非议,执着地一次次敲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大门,将自己的心愿说给一位又一位专家、评审,终于撬动了规范重庆防水行业的一个边角……2015年,重庆市防水防渗灌浆技术协会正式成立。
被誉为“隧道科技拓荒人”的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蒋树屏,也被杜天刚感染,欣然出任协会会长职务。“防水行业门槛低、作业环境脏乱,他是难得的真心热爱防水行业,想推动这个行业发展的企业家。”蒋树屏说。
8年时间里,协会培训了900余名学员,邀请到两名中国科学院院士、百余位高校专家入会指导交流。今年,协会还出版了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建筑防水工程技术标准》《山地城市地下工程防渗堵漏技术标准》,为重庆防水行业弥补了标准空白。
那颗生于墙角的麦种早已用自己强壮的根系将裂缝填满,长出丰硕的穗子,踏上了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