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为何每次变革都没输过?

2023-06-27 00:44:42谭保罗
南风窗 2023年13期
关键词:产业链深圳华为

谭保罗

深圳的产业发展,一直被很多城市视为标杆。

1980年代,中国家电产业勃兴,深圳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家电之都。1990年代,通信设备制造业迎来黄金期,深圳的华为、中兴等巨头开始爆发,改变了这个行业;在本世纪之初,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开始在深圳崛起;现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爆发,深圳的新能源汽车生产总量和相关产业产值,同样位居全球城市前列。

可以说,除了光伏等少数产业之外,深圳几乎踩对了中国每一轮产业大潮的节点,并在每一轮产业大潮之中,都培育了强大的企业巨头,形成了辐射能量巨大的产业集群。

深圳为什么总是能“踩对”节拍?其中,有很多偶然因素,也有必然的原因。为此,南风窗日前采访了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 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唐杰为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参与过深圳经济发展改革政策的制定。在进入政府工作前,他是一位知名的产业经济专家,先后在南开大学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从事管理和研究工作。

三来一补是一种宝贵训练

南风窗:现在,很多城市都想发展支柱产业,这方面,深圳经验非常宝贵。过去,无论产业如何更迭,深圳总能在新一波产业变革时,抢占潮头,培育强大的产业集群。从电子到互联网,再到现在最火爆的新能源产业,都是如此。为什么深圳总是能赢,有什么“深圳经验”吗?

唐杰:一座城市产业的发展和主导产业的更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每一座城市的禀赋不同,发展什么产业必然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条件去培育。但是,也有一些共通的东西,是每一座有产业雄心的城市都需要具备的。

以深圳来说,如果要谈深圳之所以在长期总能抓住产业变革的机会,那么,我认为和这座城市的工业崛起历史有着内在的关系。我们必须要回溯到深圳“三来一补”的历史,从深圳的“工业记忆”中找答案。在今天的眼光看来,“三来一补”比较低端,但它却奠定了深圳产业发展的初始环境,一直影响着深圳今天的产业发展。

归纳来说,三来一补,让深圳得到了三种训练。

首先,是对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训练,也包括了基建这一类发展经济的基础性条件的供给问题。举例来说,富士康是深圳工业化的标志之一,它是苹果等科技巨头最大的制造商,它可以三班倒,乔布斯都惊叹于它的制造效率。但我们不要忽略,这样高效的世界级工厂背后,也必然有一座城市极其高效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高峰的时候,富士康在深圳有50万工人,光是估算这些工人吃多少猪肉,杀多少头猪,就是一个城市保障供应的大课题。

不要小瞧这样的“小事”,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就体现在这些“小事”也不能出错上。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城市中,最早得到这样训练的就是深圳等少数几座城市。从那时起,深圳不断提升着自己为大工业生产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能力,对欧美制造业、日韩制造业,以及中国港台地区的制造业资本迁移,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和集聚效應。

第二个训练是分工的训练,在区域内形成了有深度和广度的产业集群。在所有的制造业中,分工都很重要,而且,产业链条越深、越广的制造业,分工就越是重要。拿IT硬件制造业来说,它对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远比家电产业要高。深圳为什么能崛起华为?很大程度就在于,深圳有全国的IT制造业最具深度、也最具广度的制造业集群。

华为一直都在变,它最初靠着做交换机起步,现在已经横跨硬件和软件,成为了通信设备的巨头,也是云服务的巨头。华为在全球有20万人,其实,华为还有另外一个“20万人”,后者是华为的合作伙伴和配套商。华为在深圳的崛起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强大的“轮辐效应”,华为是中坚的核心,而供应商群体都围绕着华为,形成了一种长期的共生合作关系。最终,深圳也集聚了全国首屈一指的IT硬件产业集群,你生产任何IT硬件,都能在深圳找到供应商。深圳有华为,还有中兴、比亚迪和大疆构成了多个轮辐,大中小企业共存共生做大产业集群。

制造业企业家必须按时交货,如果交货晚了,就必须照单全赔。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是一种对企业家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

第三个训练是守合同重信用的训练。深圳的企业家之中,长期流行着一句话,“有问题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这种氛围很大程度源于三来一补。三来一补有个特点,就是你找关系没有用,你必须讲信用,必须降低与全球客户的交易成本,才能融入全球化的生产网络。制造业企业家必须按时交货,人家的船已经到了码头,如果交货晚了,就必须照单全赔。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是一种对企业家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所以,深圳这座城市除了效率优先,“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还是一座特别注重信誉的城市,无论民间,还是政府部门都是如此。好的市场环境,并不是抽象的,每一次合同的履行,都是它的一部分。

现在,深圳再次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但以上三种训练对深圳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一座城市要发展支柱产业,优良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极具深度的分工和产业集群,以及当地良好的民间和政府信用环境,这几个方面都不可或缺。这几年在新产业的崛起过程中,但凡那些抓住了机会、发展得较好的城市,它们在以上方面都做得不错。

当然,在这个基础上,一座城市也要主动去抓住产业的机遇。

何为创新的“深圳模式”?

南风窗:那么,深圳是怎么主动抓住产业机遇的?通信行业是最广为人知的案例,华为、中兴最初都崛起于这个行业,比亚迪也涉足过通信设备的制造。以这个行业为例,来说一说。

唐杰: 第一个主动是市场力量的主动。做三来一补的地区,并不只有深圳一家,珠三角的东莞、珠海、中山和佛山等,都从事过三来一补。在三来一补之后,第一个发展起来的大型产业是家电,在珠三角诞生了大量的家电品牌,深圳也有很多。但深圳与众不同的一点是,它后来在产业发展上主动超越了家电,催生了另一个更大的产业通信设备产业或者说电子信息制造业。

和家电产业相比,通信设备产业的产业链更长,分工体系更加纵深,而且爆发期更长。因此,这个产业可以培育比家电企业更具成长潜力和技术潜力的制造业巨头。华为和中兴的崛起,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984年,我国第一家研制生产程控电话交换机的合资企业上海贝尔电话设备有限公司成立,这样的合资企业基本上垄断着交换机技术。那个时代,中国人最开始装电话的时候,初装费就要大几千。1987年,华为在深圳成立,之后进军交换机领域。中兴成立的时间更早。当深圳的企业崛起,逐渐地,装电话的成本就降了下来。市场的力量总是嗅觉敏锐,它们非常及时地看准了通信设备这个领域的潜力。

因此,通信行业也最终得以超越家电产业,在2000年前后,成为了深圳更具标志性意义的行业。今天回过头去看,当年的以家电起家的制造业大市,除了深圳之外,都没有产生规模足以替代家电产业的新产业,更没有在通信行业这个更具产业链深度和持久爆发力的超级产业上获得更大的成功,只有深圳做到了。这一点,值得思考。

第二个主动是有为政府的主动。在1995年之后,深圳的一些制造业开始向东莞或长三角迁徙,并在2000年前后达到高潮。因此,2002年的时候,一篇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

深圳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并采取了应对措施。首先,政府部门是很理性的,知道低端产业由于成本因素,留是留不住的,那么剩下的路就只有一条,必须转型升级。在此期间,深圳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搞高交会。1999年,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在深举办,深圳希望借助全球的优质技术和资本,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同时在全球和全国范围内打响创新的城市品牌。

二是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支持。深圳明确提出“4个90%”的概念,即90%的研发机构、90%以上的研发人员、90%以上的研发投入、90%的发明专利都要在企业;与此同时,更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持企业的创新。比如,1995—2000年,深圳拿出40亿来支持企业研发。1995年,深圳GDP不足千亿,财政收入不到90亿,可见支持力度之大。那个时候,华为的规模也不算大,这些来自政府的支持,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及时和有价值的。

在那个时代,深圳对企业的支持侧重于支持企业“干中学”,即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去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因此,深圳形成了“研发主要在企业”的城市创新特色。

但这还不够,随着城市的创新进入新的阶段,深圳逐渐认识到了基础研发的作用。作为创新高地,深圳不但要开发应用型的技术,还必须发挥基础研发的引领作用。于是,在2010年前后,深圳开始重视办大学,办高水平大学,不仅创办了南方科技大学,从香港和内地引入优秀的大学,比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哈爾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等纷纷建立。作为一流的科研机构,它们对深圳未来的城市创新,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智力支持作用。

吸引产业外资的一些思路

南风窗:当下,国际贸易领域的博弈依然存在,但全球一些优秀的产业资本继续在不断下注中国。比如,上海引进了特斯拉,上海工厂也成为了特斯拉在全球的标杆工厂之一。这几年,一些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和城市,其实也是外资引进较多的地方。那么,对于一座城市如何引进优质的外资,有什么建议?

以家电起家的制造业大市,除了深圳之外,都没有产生规模足以替代家电产业的新产业,更没有在通信行业这个更具产业链深度和持久爆发力的超级产业上获得更大的成功,只有深圳做到了。

唐杰:首先,信心和策略都不可或缺。以苹果产业链的企业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单个的工厂只是产业链的很小一部分,跨国制造业资本的迁移往往都是整个产品系列或者配套体系的迁徙。因此,它有两面性:一是在迁徙过程中,有着巨大的“摩擦力”,因为产业链必须有完整的配套,它不会贸然迁徙,需要考虑周全。在这方面,由于产业链的完整性,我们在捍卫自己的产业链和吸引新的制造业资本的时候,也有着一定的优势。另一面是,如果产业链迁徙,可能就是大规模的产品系搬迁,一旦迁走,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会很大,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特斯拉为什么会看好中国?因为,中国有着全球相关产业链最完整的配套。比如,全世界的锂电池生产总量中,中国的产量就占据了2/3。但这些配套,美国之前没有,现在也没有,因此我们并不会在这个产业同美国直接竞争。说得简单一些,特斯拉并没有转移美国人的饭碗,马斯克在美国国内所受到的政治压力也不算突出。

其次,在引进外资的时候,应该密切关注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形势,在新的形势下,跨国巨头会产生一些重新配置投资版图的需求。比如,战争带来的能源价格变化,就对欧洲的化工企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巴斯夫集团选择在中国湛江投下巨资,一定程度便是出于安全和成本的考量。未来,一些发达地区的政治和经济领域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中国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稳定的环境,一定可以吸引新的制造业资本和工业资本。

当然,引进外资还有一点很重要,要引进更多有溢出效应的机构。一座城市要实现产业的升级,还应该更多地引进跨国企业,尤其是跨国科技巨头的研发中心。过去,微软、IBM或者Intel这样的企业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几大研究院,其实对我们的创新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未来,如何吸引这样的机构落户,对那些希望产业升级和创新引领的城市来说,必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产业链深圳华为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作品(2021年8期)2021-09-08 18:04:05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现代装饰(2020年11期)2020-11-27 01:48:12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3:56
华为
能源(2019年12期)2019-02-11 07:11:58
产业链春之奏鸣
深圳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6
深圳医改破与立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