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保罗
对中国的“60后”人群一直到“70后”“80后”来说,新加坡是一种情结。改革开放之后,无论是在影视领域,还是经济领域,我们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新加坡的影响。
我想到了一部“神剧”。1993年,《莲花争霸》在中国风行。它基本上是继《射雕英雄传》之后最成功的武侠剧,大多数现在的中年人,只要在1990年代看过电视,基本上都会对这部电视剧的情节和主题曲有印象。但《莲花争霸》和《射雕英雄传》相比,还是有些不同的。
1983年,由黄日华和翁美玲主演的《射雕英雄传》在中国内地形成人万人空巷的收视局面。《射雕英雄传》的成功既在于片子本身的出色,演员和剧组的敬业,也在于那时候的同类文艺作品的确太少了。中国内地还基本上没有这种武侠连续剧,这是一个真空市场,只要有不错的作品,就一定能火。
但《莲花争霸》却不大一样。在1990年代初,內地的导演们,以及从香港来到北京的影视制作人们,已经拍摄了大量的武侠剧和武侠电影,这并非一个真空市场。换句话说,观众已经对武侠剧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莲花争霸》依然鹤立鸡群,在我看来,有如下的原因。
一是对中西文化兼收并蓄的风格。《莲花争霸》的情节是中国传统武侠小说的大杂烩。广为人知的是,里面既有古龙的《流星蝴蝶剑》的内容,也有金庸《笑傲江湖》中的桥段。其中“要练成神功,先挥刀自宫”的情节,荒诞却富有神秘色彩,就完全是对《笑傲江湖》的模仿。
实际上,很少有人关注的是,这部剧还融合了日本忍者武艺和西方吸血鬼文化的要素。在《莲花争霸》中,很多观众第一次看到了忍者竟然可以遁地。遁地是一种违反物理规律的武艺,地表以下的阻力显然太大,并不利于人体的移动。因此,它其实比飞檐走壁的轻功还要不靠谱。但这不要紧,遁地看起来实在太酷,太新奇,这就足够了。
对异质文化的兼收并蓄,对创新技术和模式的大胆使用,以及视工作为使命的敬业态度,是它成功的三要素。
《莲花争霸》中,有的反派长年累月生活在某个城堡中,而且坏人的杀手还有舔舐人血的怪癖,这些并不是中国武侠小说常见的要素,它们大概率是来自西方的文艺作品。尤其是,《莲花争霸》里面那种经常出现的阴郁画面,会让人联想到东欧某个古堡的传说和吸血鬼伯爵的故事。
《莲花争霸》还注重技术创新。在1990年代之前,武侠剧主角的武功是否高强,和他们在出拳,出剑时候的声响关系很大。制作者会在后期给武打场面配上声响,越是沉闷却音量大的出拳,那么男主角的内力一定更加深厚。
但《莲花争霸》一改这种老套做法,最好的功夫在出击的时候,犹如一颗手雷爆炸,在地上掀起滚滚尘土,那种阵势犹如直升机上的大口径机枪对地扫射。因此,很多观众怀疑,剧组一定采用了爆破技术。这看起来有点好笑,但对当时的武侠剧来说却是很大的创新,让观众看起来爽就行。
第三是敬业。之前,香港的很多武侠剧都是室内取景,慢慢地,观众产生了审批疲劳,武侠剧也显得越来越假。但《莲花争霸》大规模采用了实景,里面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场面都是在五台山、云冈石窟等地实地取景。显然,这些地方的千年底蕴所产生的那种萧瑟古朴气质,必然为武侠剧增色不少,是室内布景完全做不到的。
《莲花争霸》的火爆已经过去了30年,但它时常被中年人回味。对异质文化的兼收并蓄,对创新技术和模式的大胆使用,以及视工作为使命的敬业态度,是它成功的三要素。某种意义上讲,这三点也是新加坡经济奇迹的原动力。而永葆以上这些优点,也是一个经济体不但能快速崛起,更能持续发展的秘密。
对新加坡如此,对其他经济体来说,也是这样。